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出了由张书学、李勇慧整理的《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辑存》一书。
这是一部堪称厚重的文献性著作,之所以说其厚重,当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这部书分上下两册,开本阔大,字数逾70万近800页次。又朱墨灿然,版式雅致,印刷精美甚是可观。另一方面,此部大书为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文字的首次汇集,主事者“搜集整理了王献唐先生所藏所见历代金石文物、书法绘画以及相关著述等所作题跋精品500余篇1000余则,按钟鼎彝器、古代货币、印玺封泥、刻石碑版、砖瓦陶器、书法绘画、其他等七大类汇编成册”。如此大体量的内容萃结,旨在通过题跋这一特殊文字形式,来集中展现王献唐学术生涯中的不同寻常之处。客观说来,此书只是“王献唐专题研究”的一个部分,是整理者为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王献唐全集》,而先行推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本书的整理者张书学、李勇慧夫妇均为历史学博士。张书学是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李勇慧是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二级研究员。多年以来,两人坚持从事王献唐专项学术研究,可谓成果斐然。就我所知,他俩先后出版的《王献唐年谱长编》《王献唐往来书信集》《一代传人王献唐》《王献唐著述考》等一系列的学术专著几乎都是大部头之作,尤其是2017年问世的140万文字的《王献唐年谱长编》,曾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我想,他们辛勤耕耘的每每都能赋以独特内容的这些叙述文字,皆有如一段段华美乐章,最终一定会汇集成一部体格完备、金声玉振的交响全篇。
原牧之先生在本书序言中称“王献唐先生,山左三百年罕有之大贤”。张书学、李勇慧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座横亘齐鲁大地犹如泰山般的学术高峰,二十余年至今,他们始终以虔诚的问学之心“钩玄探隐,殚精竭虑”,成为当下王献唐主题研究的重量级专家和权威人物。从这一点上说,如果将张书学、李勇慧视作为王献唐的“异代知己”,亦恰如其分。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学人王献唐的生平业绩人们多已熟悉,然而对于他的毕生历史性贡献,我依然觉得有必要再做一个概要阐述。在此,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首先,在王献唐的一生之中,他对于搜集、保护、整理山左乡邦文献和各类文化遗存可谓竭尽全力事必躬亲,换言之,在王献唐灿烂人生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但凡所见,他皆深入生活悉心勘察,甚至不顾体弱年迈时时出入田野考古现场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袤齐鲁大地传统文化的一砖一石一瓦一木,想来都与王献唐这个名字戚戚相关。
其次,是对我国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等系列学科的深入研究,且多有创见每有著述,其涉及内容之广和文字总量之大,信为同时同类学者间所罕见。这一现象,尤其对于当代学术研究领域富有前瞻性借鉴意义。
再次,是对近代图书馆学、博物馆学以及考古学建设的开拓之功。作为山东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王献唐可称鞠躬尽瘁居功至伟。作为山东文博事业的奠基者,王献唐一生为邑地场馆的可行性发展更是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客观上为山图、山博日后走向科学性系统性管理,倾尽了心血。这一切,人们都能够从已经面世的信札和大量留存资料中得到翔实印证。
最后一点,是王献唐表现在金石篆刻和书法绘画领域的不凡艺术造诣。他能书能画能刻,这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完全归属于学人一脉的难能实践方式,此般由丰沛学养而至的别样风采,与以此为计的寻常书画家在表现手法上自是大相径庭,在思想境界精神内涵上,更是不啻天壤。尽管王献唐在创作上起步很早,但因为终身耽湎于学术之道,而作为消遣方式的他的传世作品自然有限,正出于这个原因,他的片纸只印往往被人们视为世间瑰宝,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对于王献唐来说,上述这几个话题都是紧密相连的,也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放眼百年长河,能在近代学术史范畴内形成自己独特学术体系的,真可说是凤毛麟角。
就王献唐已呈系统化的学术研究而言,或可以用一个“博”字来概括——博览群书而博学不倦,博通文史而博闻强记,博采众家之长而博识历代菁华,博富担当之心而博爱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之上,王献唐还能够做到一个“深”字。丰碑大碣向来是世人争相研究的,王献唐在关注这些传世名品的同时,也将视角转移到不为人所重视的领域,虽然是残砖断瓦,竹头木屑,皆或发微阐幽,征引文献,或参考侪辈成说,继而形成自己的考释结论,言他人所未言之处,考前人所未考之物,摩挲研究,乐此不疲。此即王献唐数十年如一日的由扎实学术里程而至的博大精深之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南方藏家马国权为《近代印人传》稿件,专程到济南大明湖拜谒王献唐。当时王献唐虽已抱病休养,但依然坚持为马氏所携铜器拓片题跋留念。马国权写道:“先生为余扶病作长跋,记此簋出土时地甚详,皆并世学人所未及者,博识至足令人佩仰。治印特其余事耳。”今天,人们在《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辑存》上卷中,有幸可以目睹这一题跋件的全貌,并知其时为1959年。与王献唐同时完成题记的还有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考古学家郭宝钧,并有于省吾、唐兰、胡厚宣、徐中舒、张政烺、徐森玉、王福庵、黄葆戉、张鲁盦、沈尹默、谢稚柳等一流古文字学家和书法篆刻家。此件题跋大幅可谓“群贤毕至”,此中,以王献唐的题跋文字篇幅最长,考证也最为确切详尽,难怪马国权会发出“并世学人所未及”的由衷之叹。
通过以上实例,使人们除了能够进一步看到王献唐在学识上的广度和深度之外,更能体会他的一丝不苟的学者风范。
在此基础之上,我想着重就王献唐对近现代印学研究领域卓有贡献的专门话题,谈一谈自己的有限感受。
世人对于王献唐相关印章专学的全面了解,大都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首次见到的《五镫精舍印话》一书。
“五镫精舍”是王献唐的斋馆之名,《五镫精舍印话》是他的一部印学专著,作于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之间,其时王献唐适四十岁上下。全书涉及印史、印谱、印章形制、印文考释及印章鉴赏与辨伪等印学等话题,计179篇245千字。文篇中所展现的对各类印章源流梳理、古文字个案研究和古代典章制度的探讨,皆具很高的学术价值。作为由齐鲁书社编辑的“王献唐遗书”系列之一,此书于1985年上半年出版之后,即在域内生发热烈反响,如今更成了印学研究的必读文本。
《五镫精舍印话》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书中所讨论的不仅仅只是单一玺印问题,而是把玺印作为核心议题,旁征博引,广为涉猎,同时将古玺印文字及其特殊形制与历史文献互为印证,在识真的同时也提出辨伪话题,在审美的同时也牵带考辨之说。所以说,此书虽然涉及我国传统印章的方方面面,但绝非一般印章启蒙的通俗读物,作者正是站在考古专学的历史维度,运用实物参证之法,系统地阐述了与古代印学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譬如书中所列举的“汉魏六朝印章字数例证”“鉨印款式之演变”“摹印与缪篆”“封泥”“异国文字印”“汉官印体制之异”“顾氏集古印谱”“十钟山房印举”“簠斋精鉴”“齐鲁各家藏印”以及“印谱著录之编选”“高南阜六印山房记”等典型文篇,不论章节之短长,皆引经据典每出新见,可谓见微知著不一而足。
从王献唐所有的著作及其各类序跋题记看,所涉稽古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这一些,人们可以从《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辑存》得窥全豹。在此需要提出的是,著作中所展现的能够充分关联并辨析时代性文字特征的文篇,多有可读之处。
在王献唐一生之中,经他寓目的古玺印数量之巨,手拓历朝历代印章之多,个人收藏玺印之精,鉴别水准之高,在民国时期的齐鲁地区公推无出其右。正是因为眼界既宽眼光独到故而独具慧眼,以致在赏鉴活动之中往往能一语中的,立断真伪优劣。许久以来,王献唐每每遵循从形制、材质、文字以及出土地点和收藏过程等诸多视角,来审度印章的特性所在,问源头活水,求木之本末,有感而发地留下了大量的序跋题记文字,或长篇大论,或惜墨如金,如今读来倍感亲切良多受益。古代印章的品类之多面貌之广本不难想象,由此,人们自可领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由熟稔鉨印文字而至的专擅之优,同时更显现出王献唐本谙于完整古文字系统的难能之能。可以说,王献唐对古玺印的研究与认知,已至犹入千军万马阵中而纵横捭阖又游刃有余的自由王国。
纵观王献唐印学研究特征,他的以文物实体为经,以源流并举为纬的历史唯物主义治学观,正是支撑自己完整学术精神之所在。和《五镫精舍印话》一样,这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日积月累自成语汇的印学文论,除了泽被后学,也从另一个角度映照出这位旷世人物的非凡学养和思想光芒。
(一)
《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辑存》
作者:王献唐
整理:张书学 李勇慧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5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