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解惑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高黄文 赵文杰 王晓阳、董新林 汪盈 岳天懿

新锐培训上学堂

梁子发掘手铲忙

第二届旧石器时代考古培训研修班正在进行时

旧石器时代考古在追溯人类起源和中华文化根系研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事业的发展囿于专业人才的匮乏,一些从事旧石器考古的工作人员缺少专业训练,一些省份根本没有专门做旧石器考古工作的从业者,设有考古文博专业的大学更是普遍缺失具有专业背景的承担旧石器时代考古教学的合格教师。在此背景之下,一项针对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专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的研修计划逐渐形成,并在国家文物局的推动下被付诸实施。

2022年8~11月,在湖北省文旅厅和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支持下,第二届旧石器时代考古高级培训研修班在湖北省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举办,继续推行旧石器考古领域人才培养计划。学堂梁子遗址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存丰富,是国内难得一见的集石制品、人类化石、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三位一体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经历多年的考古发掘、古人类化石与石器研究、地层沉积分析、多方法的测年和古环境重建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数据,具有优厚的学术积累和工作基础。202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该遗址启动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2022年,遗址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发掘核心区建设了设施完备的考古方舱与实验室、多功能交流中心,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团队,配备了一流的考古发掘与信息提取、记录与数据分析的仪器设备,具备了行业教学和实习的优渥条件,是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培训与研修的理想处所。

2022年8月8日,研修班在学堂梁子遗址顺利开班。8位学员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贵州大学、广西自然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均有一定的田野考古工作经验和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实际需求。

本届研修班为期三个月。班主任高星老师精心设计了培训课程与计划,将培训内容分为重点基础课程、野外操作实践、材料整理与标本观测、考古简报-报告与论文撰写四个部分。作为教学实践的内容,学员被要求全程参与学堂梁子遗址2022年度的田野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并提交简报作为结业作业;参与遗址发掘的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单位的业务人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考古专业的研究生们也旁听了研修班的课程。目前培训课程与实践流程已经过半,各项工作正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研修班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教师团队,为学员累计授课已达28次。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奠基人裴文中先生曾形象地指出:考古学,尤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要四条腿走路,这四条腿就是考古学、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在理论授课方面,研修班为学员精心安排了以旧石器考古、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为主并包括其他必要知识的课程。

为使学员对学堂梁子遗址和培训环境有全面的认识,本次培训的副班主任、学堂梁子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陆成秋老师以“学堂梁子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为题进行了学术讲座,系统介绍了遗址从调查发现到七次发掘的全过程和最新研究进展。

由于学员的学术背景不同,本次培训特别增加了考古学绪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等内容,由浅入深,涵盖了考古学基本概念和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尤其是高星老师所做的有关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的讲授,内容丰富,案例生动,帮助学员更好厘清了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的脉络,明晰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现状,了解到该领域所面临的前沿课题,并通过对一些具体课题研究的介绍(现代人起源、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使学员对国内外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沿进展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关莹、邢松、葛俊逸、饶慧云,南京师范大学邵庆丰等老师分别从环境考古,新生代哺乳动物的演化与环境,旧石器时代残留物与遗传样本的提取与分析的方法、理论与实践,人类的生物演化历程,年代学框架建立等角度为学员做专题讲授,让学员了解旧石器时代考古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夏正楷老师还带领学员对学堂梁子遗址周边的第四纪河流阶地进行了地质考察。

为了让学员能够熟练掌握田野调查、发掘、记录、采样及相关分析的基本技术、方法和操作流程,北京大学李锋老师线上讲授了旧石器时代遗址野外发掘操作规范;中央民族大学彭菲老师讲授了《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数字化发掘案例——水洞沟与鸽子山》,为学员们介绍了水洞沟和鸽子山两个晚更新世的旧石器旷野遗址的数字化发掘理念与实际操作;张晓凌老师则为学员讲授了《石器研究中的微痕分析理论与实践》课程,使学员对于经常接触到的石器的生命史和功能、使用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社江老师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新民老师分别以“大秦岭地区的旧石器研究进展”和“浙江旧石器调查与发现”为题讲授,介绍了区域系统调查与发掘研究的宝贵经验,培养学员以旧石器考古项目负责人的视角看待区域性考古工作。

研修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野外操作实践。以高星老师为班主任的教师团队有着丰富的野外工作和人才培养经验,并在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指导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考古发掘方法与流程。同时,通过重点基础课程的培训,学员、队员们得以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田野实践中。

结合北京周口店遗址、泥河湾东谷坨和宁夏水洞沟遗址的多次发掘经验,学堂梁子遗址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田野考古发掘与记录规范。比如遗址布方,运用全站仪进行坐标系法布1×1米的探方,再分亚方进行发掘;发掘是在自然层内设操作层,逐层发掘,用激光水准仪控制整个发掘区的进度,一层做完统一做下一层;发掘的土样堆积用全站仪测点给号,全部过筛;出土的遗物尽量保证其原始位置,大于2厘米的石制品、砾石和化石均在整体揭露后测量其三维轮廓和产状,小于2厘米的记录三维坐标点;探方日记从一开始的表格文字填写更新为填空与勾选相结合,前后进行3次改版和多次讨论;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手段为发掘与记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

田野考古发掘规范的制定是科学获取考古学研究材料的重要保证,而最终是否能达到考古人员的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依赖于发掘过程中的执行力。为了尽量提取科学、全面、综合的信息,解决预期问题,“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实为必然。

在学堂梁子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每位考古人员均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考古发掘和记录。以按操作层进行发掘为例,我们在单位文化层内按照亚方进行水平层发掘,并根据本遗址情况对水平层厚度(2厘米)进行合理掌控。过程中使用激光水平仪对地层深度进行找平,可保证多亚方和各探方发掘深度保持一致,并运用全站仪对每层堆积进行测点给编号。这样看似“磨洋工”的精细发掘,让我们发现了许多易被忽视的小尺寸石制品和动物碎骨,也有利于进行精确观测、记录遗物遗迹的分布位置和产状信息,为后续每件遗物和每个遗迹之间的空间信息联系的研究提供可能性。

高星老师在他的论文集《拼合的石器》的前言中做过这样的阐述:“考古是一项集体、团队的事业,每个人从一个遗址、一个领域、一个思路尽一份力量,做一份贡献,拼合起来成就了中国百年考古的事业!”

两个月以来,来自四面八方、学术背景不同的学员们,在学堂梁子遗址工作、学习和生活,形成了一个绵密的集体,共同为学堂梁子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和学科发展贡献着力量。

在未来的一个月,学员们还将进行学习石器打制与使用实验、石器技术与类型分析、拼合实践和微痕观测,实习简报、报告和论文撰写。结束考核后,学员们将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将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火种带回去。

星星之火,虽可燎原,协力共进,方不溃散。我们学习,我们实践,我们成长,我们期待!

别样的草原都城记忆

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纪要

2022年9月27日上午,“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结业仪式在辽上京遗址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举行。至此,三个月忙碌充实的田野发掘实践和学习告一段落,本届实训班顺利进入最后一个月的室内整理与研究阶段。

课程规划设计

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考古发掘与整理。此次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巴林左旗政府协办。

实训班开设的初衷是提升从业人员的田野考古工作能力和科研水平,培养田野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将实训班开设在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地带的巴林左旗、依托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上京遗址的年度考古发掘项目,体现了本次实训班侧重历史时期城市考古与文化交融多元一体的特色。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推荐,由国家文物局核定,实训班共录取10名一线田野考古工作者参加实践训练。学员分别来自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徐州博物馆(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等全国各地考古科研单位。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入职人员、赤峰文博院业务人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们共同参加学习。实训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汪盈副研究员和肖淮雁副研究员担任教员。

2011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对辽上京遗址开展了系统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对辽上京皇城遗址的主要格局和历史沿革、地层堆积特点、遗存保存状况、辽金时期遗迹遗物的年代序列等形成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地层堆积和时代的复杂性、遗迹的丰富性、建筑营造的多样性以及系统的前期工作基础,保证了各位学员在辽上京遗址都能接受到较为系统科学的田野训练,同时也使得培训任务和学术科研能够齐头并进。

2017~2021年,辽上京考古队曾连续五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承担全国性城市考古(开放工地)专题研修班的培训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次实训班在教学规划、学员管理上延续了往年研修班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创新。课程安排从系统性和实用性出发,仍以田野发掘实践为主干,对专家授课和研讨交流内容进行了调整,并增加了室内整理和研究内容。

田野发掘与授课研讨

2022年6月29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开班仪式在巴林左旗林东镇举行。翌日,训练班全体师生们即投入到紧张充实的田野发掘实践中。

本年度实训班的发掘地点为辽上京皇城西南部的一处大型建筑基址。按培训计划,学员们两人一组,各自负责探方发掘;同时要和辽上京考古队队员共同作业,也要关注发掘区的整体进展。清晨迎着蓬勃朝阳向古城进发,傍晚沐浴着光辉夕阳从工地归来。三个月田野发掘期间,师生们栉风沐雨,从烈日当空、挥汗如雨的酷暑,奋斗到寒风料峭、傲雪凌风的初冬。

在发掘中,为了尽可能用有限的发掘面积解决更多的学术问题,采取了仅揭露建筑遗迹当心间及东半部的发掘策略。在完成晚期建筑平面形制布局的清理过程中,发现了该基址有保存较好、规模更大的早期建筑遗迹。继续通过局部的关键性解剖发掘,准确厘清了叠压在下的早期建筑基址的台基四至范围和柱网平面格局,并进一步了解该建筑历次大规模营建的营造次第和结构做法,为辽金时期都城研究提供了崭新的重要基础资料,也为城市考古发掘与研究方法积累了难得的实践基础素材。

利用发掘的间隙,班主任董新林为学员讲授了“田野考古学概论”;并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为学员们筹划了一系列高质量的专题课程。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陈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弛、秦岭、张海、崔剑锋,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赵宾福,首都师范大学雷兴山,中国人民大学魏坚,浙江大学李志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钱国祥、刘建国、汪盈等学者的授课内容,以田野发掘技术和方法为核心,围绕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地层学、类型学等展开,辅以多学科、跨文化的学术视角,旨在夯实学员们的田野考古基本理论知识,加深对田野发掘技术方法的理解,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此外,还定期组织由学员主讲的学术研讨课,分享学员自身工作和科研案例,学员相互提问启发,班主任进行综合点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在主要课程之外,实训班学员还前往工地周边的辽上京博物馆、辽祖陵遗址、召庙遗址等考察学习,以增进学员对城市、墓葬、手工业、佛教等考古学研究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辽上京遗址发掘出土的实物材料,同时也积极关注大遗址保护和公众考古宣传。

田野发掘顺利结业

9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本届实训班班主任董新林研究员在巴林左旗主持了“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结业仪式。

徐州市博物馆郑洪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安妮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韦其坚代表学员做了汇报发言。学员们表示,在实训期间初步掌握了科学的田野工作流程,对大型建筑基址发掘有了全新的认识,学习了精耕细作发掘和关键性解剖等新的发掘理念及方法,对大遗址的研究、保护工作有了深入理解,期待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日后工作中,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结业仪式上讲话。他强调,实训班的目的是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田野考古工作水平,树立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促进考古学理论方法研究和推广。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出全国文物考古事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考古工作者要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继承老一辈文物考古工作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传承弘扬“莫高精神”,踏实做好本职工作。要增强学术意识,在城市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始终树立大局观和课题意识,将碎片化的考古信息编织到一张总图上,全面、系统、多维度地认识城市历史和文化底蕴。要坚持终身学习,及时了解、掌握、运用各类新技术手段,全面增强自身能力,主动参与遗址保护、公众考古和宣传展示等工作,普及考古知识、展现行业形象。结业仪式后,关强等检查了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工地和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情况。

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灵魂所在。田野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学术研究水平。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是对全国未来一线业务骨干的一次集中培训,对规范各地田野操作流程、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术交流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保障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加速培养考古人才队伍、推进考古学与多学科合作研究、提高田野发掘水平都起到了有益的助力。本次实训班得以克服疫情影响顺利举办,离不开国家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巴林左旗相关领导和团队的大力支持。

从六月底开班至今,师生们远离故乡和家人,将汗水挥洒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规模宏大的建筑基址、严谨有序的考古工地、多元文化融合一体的辽代都城帝陵、名师云集的专家讲座、热烈交流的学术探讨、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这一段草原都城记忆,定将与众不同。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相信满载而归的实训班学员们,终将成为各地考古事业的中流砥柱。

07B20221101C_缩小大小.jpg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1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