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莲花池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市区中心,具有八百年悠久历史,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它历经私人、官府、书院、行宫和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美的十大园林之一。古莲花池不仅景色宜人,风光秀美,而且珍藏有200余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有《莲池书院法帖》《唐田琬德政碑》《王阳明诗》《王阳明客座私祝》《蔡京送行诗》《西夏文经幢》《老索神道碑铭》《保定路总管府题名之记》《政训民隐》《泉水犹香》《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太保峰》石和以《龙飞》为代表的清帝御书碑群等,每一通碑刻都蕴藏一段古莲池的历史文化。本文尝试解析一通弘扬为官理想的碑刻,即园中旧藏明万历十五年保定知府查志隆镌刻的《重辟水鉴公署记》,抛砖引玉,希望加强对莲池的研究,弘扬蕴藏其中的优秀文化。
古莲花池始建于金元之交的1227年,原名雪香园,它的创建人是张柔元帅,为张柔的副帅千户侯世亲乔维忠的私人园地。元末明初,战乱频仍,红巾军的部队、朱元璋的部队、燕王朱棣的部队先后攻占保定城,兵燹过后,保定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原雪香园残垣败瓦,唯有南塘依然存在,夏季莲萼亭亭,荷叶田田,为官绅士民所流连。当时民间已将它呼为“古莲花池”。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保定知府张烈文(字晴湖,安徽巢县人)对古莲花池进行重建,当时池上有亭,名“临漪”。明万历四年(1576),保定知府张振先(字望湖,浙江钱塘人)对园林扩充改建,将建筑物油饰一新。万历十五年,保定知府查志隆(字鸣治,浙江海宁人)又对园林进行缮治,并撰写《重辟水鉴公署记》。
此碑坐落于古莲花池宸翰院内。碑高254厘米,宽80厘米,厚15.5厘米。万历十五年保定知府查志隆撰文,楷书。查志隆,字鸣治,浙江海宁人,嘉靖进士,官至山东布政司左参政,有《山东盐法志》。碑文简述临漪亭的沿革,记载“重辟”的起因和工程的具体项目,阐述命名“水鉴公署”的用意是以水为鉴、表达自己“恢弘度量”“融朗道德”“凝定精神”“焕灿文章”“负荷责任”“朝宗王室”“润泽苍生”“发舒生意而显设事业”的愿望。这八项,包括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文人、做一名官员、做一名臣子、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非凡的人所追求的境界。
碑文记载:“余惟,天壤间为池者何限?惟兹池密还表著之位,且当其前不越数十武,有三相七泽之概,亦奇矣,此他郡所绝无也。岂徒以便游观而已?天盖有意乎表著之位而为之开此水鉴耶。”
查志隆认为,天地之间有多少水池呢?这座古莲花池绝对是显扬昭著的。古莲花池在前面不过数十步,有三湘七泽的气概,让人惊奇叹服,这是除保定外其他郡所没有的,然而这座池只是便于游览观光吗?
碑文记载:“夫浮天而载地老水也,吾鉴焉,何以恢弘吾度量;沃日而印月者水也,吾鉴焉,何以融朗吾道德;澄澜而清渊者水也,吾鉴焉,何以凝定吾精神;荡云而迎风者水也,吾鉴焉,何以焕灿吾文章;载舟而承筏者水也,吾鉴焉,何以负荷吾责任;会海而注河者水也,吾鉴焉,何以朝宗吾王室;钟泄而溉灌者水也,吾鉴焉,何以润泽吾苍生;吐天葩秀灵卉而动其天籁者水也,吾鉴焉,何以发舒吾生意而显设吾事业。鉴于心,因以鉴于水,触景会意,庶几得其解乎?斯无负此表著之位也。”
查志隆有感而发,通过对水的描写,展开深入的联想与思考。查志隆认为水之道承载天地,其含容之大远超天地,容纳极限无量,每当临水必思鉴要努力增强涵养,宽广胸怀;水之道动浪可冲荡日头直射,静止则与月色融印为一体,每当临水必思鉴为官之德是否融通明朗;水之道澄静可现清澈深远水波,每当临水必思鉴应当内心坚定、一心公正,方至清正廉明;水能映照天上行走、变幻多彩的云朵,每当临水必思鉴按照朝廷的要求如何像写多彩文章一样完美完成任务;坐船时想到水的承载力能把船托起畅游,每当临水必思鉴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要服务好百姓,让大局稳定;所有河流必定在大海处汇合,每当临水必思鉴自己的初心是让国家昌盛富强、民族兴旺;灌溉田园依靠的是汩汩流动的甘甜水源,每当临水必思鉴百姓是衣食父母,以民为本,百姓需要依靠政府的体恤政策才能过上小康生活;花朵之所以尽情绽放,依靠水的无私供给才能实现,每当临水必思鉴为官要践行无私水道,鞠躬尽瘁体现自我价值。
碑文记载:“天之示人,岂不其然?乃树门于甬道而扁曰‘水鉴公署’,用此义也、此往来于厅与亭者所共由也。亭之门,扁曰‘临漪’;池之楔,扁曰‘古莲花池’,凡以存旧也。而堂则扁以‘正大光明’四字,以自岱岳石刻取,其足以副水鉴之名而发其义也。”
查志隆为甬道口立一门,门上挂一匾曰“水鉴公署”,这是来往于此的人都要遵循的以水为鉴。为池楔一匾曰“古莲花池”,为堂题额曰“正大光明”,由此成为官府园林,以“水鉴公署”的雅号盛称于世。
查志隆之所以将园命名为“水鉴公署”,是因为他希望官员以水为鉴,提醒自己“恢弘度量”“融朗道德”“凝定精神”“焕灿文章”“负荷责任”“朝宗王室”“润泽苍生”“发舒生意而显设事业”。一名封建官员,尚有如此之境界,对于今人想必也是有所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