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时代需要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全面发展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李六三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以文化遗产研究、监测、保护、修复和培训为主要职责的知识密集型、科研创新型综合性公益事业单位。其前身可追溯至成立于1935年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实施处,2007年8月更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经过近90年的发展,文研院已成为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研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国家文物局党组的领导下,把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作为重要使命和神圣职责,努力发挥“国家队”作用,破解文物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坚持服务大局、服务行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做出了应有贡献。

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行业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研院紧紧围绕文物工作中亟需研究解决的重大基础性、科研性问题,在文物保护政策法规、基础理论、技术研发等领域集中攻关,努力发挥国家文物领域智库作用。

十年来,积极履行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使命和职责,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数百项,其中包括《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及加固技术研究》《古代岩土建筑遗址保护修复材料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万人计划课题,《大遗址保护行动跟踪研究》《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吴哥古迹考古与古代中柬文化交流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第三版)编纂》《〈长城画传〉与〈大运河画传〉编纂》《〈长征画传〉编纂》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大委托项目和特别委托项目,《陆海丝绸之路出土玻璃制作工艺与产地的同步辐射应用研究》《文化遗产领域社会组织作用机理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科基金项目,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和学术成就,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任务的能力不断提升,在文物政策和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智库咨询作用逐步显现。

十年来,紧密围绕国家文物局工作重点,开展相关研究和组织协调工作,主持完成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编制,参与《“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和论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等重点工作,协助国家文物局完成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响应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完成深圳改革开放时期文物纪念地调研、评估标准和保护管理办法制订等工作,服务大局的能力不断提升。

十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荣获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和优秀图书、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等荣誉,在国内外文化遗产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以项目实施为依托,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行业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研院坚持“面向全国、服务行业”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多学科融合优势,注重文物保护工程的示范效应,注重科研成果与工程项目的良性互动,在文化遗产保护各领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更加凸显。

十年来,先后完成了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护、山东定陶汉墓保护、天安门华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维护保养等100余项重大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开展了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古建筑勘测、设计、规划、保护、施工等工作,组织或主持了应县木塔保护研究、清东陵建筑群维修、故宫景福宫研究性保护等数十项技术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的大型国家重点和示范性文物保护项目,完成了北京古城保护、浦市古镇保护等一批保护工程,为开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文物保护提供了国家方案。积极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完成全国红色标语调查、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编制、延安革命史迹保护利用、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开展全国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实施情况实地检查评估,为国家文物局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发挥在长城、大运河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优势,助力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识,编制了《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2-2030)》,承担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与认定、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遴选与巡查等重点任务,启动《长江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做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顶层设计,为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指导。

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评定、运行、评估以及平台搭建、品牌建设等相关工作,积极参与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理论方法研究及规划工程实践,先后完成了辽上京遗址、河姆渡遗址等20余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以及平粮台古城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珊瑚岛一号沉船等重要遗址保护,逐步成为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领域的智库。

十年来,构建起世界文化遗产从申遗文本编制、理论研究、保护管理规划,到保护工程、展示利用工程、环境整治、监测系统建设等专业咨询领域完整的业务链,创建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系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探索建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和价值研究与申报基本范式,完成了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重要史迹等10余处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项目和申报项目,编制了大运河、龙门石窟、北京天坛等40余项世界文化遗产和预备名单的保护管理规划、设计和监测方案,编写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同时,积极参与跨国申遗与研究工作,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话语权。

十年来,发挥在岩土文物保护领域的传统优势,先后承担了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石质文物、孔孟文化遗产地石质文物、北京地区石质文物、四川广元千佛崖莲花洞造像、重庆合川钓鱼城遗址悬空卧佛等50余项岩土文物保护项目。2020年至2021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组织开展了全国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核定全国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其中本次调查新发现635处。此次调查为深入开展石窟寺价值研究、解读阐释和保护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研院遵循文物保护的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坚持科技引领,发挥现代科技在数据采集分析、文物病害分析、文物价值认知、保护材料研发和修复、遗产地监测和教育培训等领域的作用,构建多学科协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文物领域科技应用水平,带动解决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助力国家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整合各方各类文物资源,推动文物领域信息化建设。配备了国际一流的分析测试硬件设备,开展分析测试数据库、标本库等各类数据库建设;加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建设,加强大数据采集分析,推动监测技术创新提升和数据优化完善,提高了监测技术对管理决策的支撑作用;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平台建设,推动“长城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向长城沿线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开放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文物资源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十年来,不断加强文物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和保护利用,创新传播手段,依托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数字化技术研究,助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同时,着力推动院藏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以院藏文物、古籍善本及文物保护科研档案等文献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为依托,为行业内外提供便捷服务,实现社会共享,促进院藏资源“活起来”。

十年来,全力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面向文物防、保、研、管、用五大需求领域,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研发任务,突破了一批关键材料、工艺和集成技术难题,申请专利技术近20项,涉及石窟寺、土遗址、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及金属文物、出水木质文物等可移动文物的各类新型保护材料、设备与技术。持续开展了文物灾害风险防控和防灾减灾研究,积极突破石窟寺、土遗址和木结构建筑等文物病害探测、防治和保护工程质量评价关键技术,集中力量探索解决贝叶经、简牍等抢救性保护技术难题,全面提升文物保护修复关键技术和保护材料研发推广能力。

为满足国家关于文物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需求,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国家文化遗产科创中心建设。科创中心将着眼未来三十年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需求与发展趋势,建成具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特色文物保护修复科学和关键技术综合性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创新中心,文物保护修复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和推广基地,全国范围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国家级文物保护科技数据中心,综合性文物保护修复国际交流合作与高端人才培养平台,国家文化遗产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平台,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强国战略的建设者、推动者、示范者和引领者的作用。

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人才支持。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文研院不断扩大人才队伍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成就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培养了近百名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专家和政策理论专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十年来,深入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人员编制大幅增加,实现历史性突破。在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人才队伍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结构将更趋合理,布局将更加科学,体系将更加完备,人才的集聚效应也将进一步显现,必将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十年来,充分发挥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和文物保护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双重作用,在服务全行业上下功夫、尽责任,在引导完善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和布局、开展教学管理规范研究、推进学科建设、探索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完成中长期技术类培训、短期高级技术人才研修、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类培训等70余项培训任务,完成了《考古现场保护概论》《纺织文物保护修复概论》等教材编写和《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为全国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近万人次,构建了一支多学科合作的师资队伍,在国家标准与职业标准建设、教育培训制度建设、职业教育指导、技术理念推广、文博行业与职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为配合国家援外工作统一部署,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还多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及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家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培训,充分发挥了文保领域主力军和国家队的作用。

以对外交流为纽带,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研院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国际合作交流,推动中国文物保护理念、技术、成果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国技术、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为国际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做出了应有贡献。

十年来,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对外援助文物保护工程重大项目,完成了尼泊尔九层神庙、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柬埔寨吴哥古迹等多项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程,让中国的文物保护理念助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保护成效赢得受援国政府和广大民众、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近年来,援外文物保护项目不断增加,已经构建起稳定多维的政府间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网络。

十年来,持续开展国际合作文物保护与研究课题、国际学术会议等重大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推动对外学术交流和人员互访,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纪念《威尼斯宪章》发布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中英双墙对话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与英国、法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家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在价值挖掘、保护维修、展示利用、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研究进一步深入,文化遗产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彰显。不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机构的沟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件、主题研究、指南准则等文件的制定和更新工作,积极发挥在各级各类国际组织中的作用,以实际行动和客观成果不断赢得国际社会认可和赞许。

为配合国家文物国际交流合作战略布局,推动落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框架下青年交流、中外文物展览交流等相关务实合作项目,通过国际会议、学术研讨等方式,搭建亚洲区域专业合作交流平台,借助既有合作渠道,助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十年来,以对外交流为纽带,不断推动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和成果理念走出去,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

回顾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豪情满怀;展望事业发展的美好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十四五”时期是文研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我们将在国家文物局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引,继续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作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国家队”的作用,加快推进国家文化遗产科创中心建设,加强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研究,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水平,积极推进文旅融合,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0.12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