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制瓷业辉煌灿烂的历史时期,是中国瓷器史上百花争艳的时代,西夏受其影响,也有较为发达的制瓷业。西夏瓷器不仅是西夏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更是西夏人的民族特征、生活习俗、艺术风格的载体和展现,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西夏瓷扁壶正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其制作精美,产量较大,享有“西夏瓷器骄子”的美誉。
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吊挂携带,是西夏人所喜爱的用于装水、盛奶、灌酒的生活器皿。瓷扁壶的前身应是皮质的扁壶,属于游牧民族的常用器物,腹部圈足的造型适合在草原或沙地上平放,平稳而不磨损瓶身。壶侧部有二系或四系,适合穿绳系挂背负于身上或马背上。显然,这些造型是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做的设计。武威市西夏博物馆藏有数件武威出土的西夏瓷扁壶,我们择其精品,共同赏析。
西夏酱釉双系瓷扁壶(图1) 口径5厘米、高13厘米、底径7.5厘米,1971年甘肃省武威市建国街出土,原市文管会征集。黄白胎,酱釉。敞口,卷唇沿,短颈,腹呈扁圆形。肩双耳,三棱条带状;腹两侧有矮圈足,圈足周围有数道同心圆凸起的弦纹,一侧圈足施釉,另一侧无釉,圈足内有叠烧痕迹。缺一耳,另一耳及口均有磕缺。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夏茶叶末釉双系扁壶(图2) 高28.5厘米、口径8厘米、底足径8厘米、腹径25厘米,腹侧足径10厘米,1980年5月甘肃武威针织厂出土。侈口,卷唇,短直颈,扁圆形腹,肩部有宽带形双耳。腹前后两侧及底部均有圈足,其中一足内有阴线刻划符号。黄白胎,内外壁均饰茶叶末釉,圈足露胎,通体有轮制弦纹。卷唇两处残缺。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夏豆绿釉四系瓷扁壶(图3) 口径3厘米、高33.5厘米、腹径18.5厘米,1980年5月甘肃武威针织厂出土。形似两盆口相合,衔接处以附加堆纹装饰。敞口,卷唇,短颈,颈偏于一侧,四系,腹两侧圈足,腹部一侧印有符号,通体施豆绿釉,造型别致。口残复,两耳缺。为国家三级文物。
西夏褐釉双耳瓷扁壶(图4) 口径6.5厘米、底径7.6厘米、高25厘米,甘肃武威四坝乡海湾村张怀培处征集。胎质粗糙,敞口,方唇,短颈,扁圆腹,椭圆形,浅圈足,肩部有双系,壶外施褐釉,腹部两侧各有一浅圈足,足端露胎。一耳残复。为国家三级文物。
西夏酱釉瓷扁壶(图5) 口径1.7厘米、高7厘米、底径长4.3厘米、底径宽3.6厘米,1989年9月甘肃武威新华乡亥母洞遗址出土。椭圆口,平沿厚唇,束颈,平肩,腹扁呈心形,台形底座,肩有桥形双耳,壶腹部正反两面有纹饰,心形一周饰连珠纹,通体施酱色釉。底有两处磕缺。为国家三级文物。
西夏褐釉二系瓷扁壶(图6) 口径3.7厘米、底径5.6厘米、高15.3厘米,1989年8月甘肃民勤蔡旗乡汤希伯处征集。平唇,小口,短颈,扁腹,圈足,腹有褐釉双耳。残粘。为国家三级文物。
西夏瓷扁壶为西夏瓷器之大宗,它将实用与审美、生活与文化相结合,展示了富有创意的民族文化、特有的工艺技巧,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研究西夏制瓷业及西夏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