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嵒《梅竹春音图》轴,纸本,设色,纵139.5厘米,横45.5厘米,此图系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先生1987年捐赠,国家二级文物,现藏安徽博物院。作品布局疏朗,设色淡雅,描绘一幅春日的生机图景。画面主要分上下两部分,下方左侧以墨线勾出湖石,线条主以中侧锋入笔,燥润相生,如走龙蛇,颇有质拙韵味。岩体以淡青色敷染,富有光感,兼得清雅之味。湖石旁,生以兰竹,两只麻雀栖息其上,相对嬉戏,颇为温馨热闹。画面上半部分,绘一折枝老梅,斜入画面,梅竿遒曲斑驳,枝劲萼疏,梅花以细笔淡墨勾形,白粉点就,清香四溢。梅上绘一只绶带鸟,笔触细腻,翎羽毕现,绶带昂首高鸣,迎风索侣,此即画眼所在。画心右上有作者自题:“临风索侣,远送春音。壬申春日,新罗山人写于讲声书舍。”下钤“华嵒”“秋岳”白文方印。右下压角钤“孙氏大光之印”“正大光明之堂鉴藏书画之印”两枚鉴藏印,左下压角钤“技隐”白文方印。“华嵒”“秋岳”“技隐”皆为作者华嵒自用印,“孙氏大光之印”“正大光明之堂鉴藏书画之印”为鉴藏家孙大光用印。
华嵒(1682-1756),字德嵩、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白沙山人、离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飘篷者”,福建上杭县白沙村人。上杭县,古称新罗县,其号“新罗山人”由是而来,另一号“白沙山人”也是源于他的籍贯。早年家贫,出身布衣,习民间画工,后流寓扬州、杭州,以卖画为生,生平“不慕荣利”,以技为隐。华嵒绘画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尤以花鸟名重于世,脱胎于恽寿平,题材广泛,花木、草虫、水族、翎毛、畜兽,均有涉猎。作品脱略时习,力追古法,兼含文人意蕴与世俗审美。华嵒虽出身微寒,然负大才,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作品清逸之笔调体现了他“离垢”的审美追求,为扬州画派代表人物,对后世绘画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幅作品题材上选用了民间喜爱的“齐眉祝寿”吉祥图案。图中“梅”与“眉”谐音,“绶”与“寿”谐音,“竹”与“祝”谐音。“齐眉”即“举案齐眉”之意,“齐眉祝寿”合之寓意夫妻长寿、恩爱、白头偕老之意。作品构思上作者匠心处理,颇具趣味。兰竹间成双成对的麻雀与梅枝上孤单的绶带鸟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对比。由作者自题可知,本幅作品作于1752年春,作者时年71岁,去其辞世不过四年,乃华嵒晚年精品力作。华嵒晚年画过多幅索侣题材作品,如《登高索侣图》《海棠弄春图》《欲系红香倩柳丝图》等。此一类型题材的创作一是为了迎合艺术市场需求,二是源于作者自我内心表达诉求。
我们检视华嵒生平曲折的感情经历,作品背后的丰富意涵便明晰起来。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华嵒客居杭州期间,其师蒋雪樵因爱惜华嵒才华,将侄女蒋妍嫁与华嵒为妻,婚后夫妻感情甚笃,不幸长子夭亡,妻子深受打击,染疾缠身。康熙五十五年,相濡以沫的妻子蒋妍病故。华嵒续娶妻妹蒋媛为妻,后生二子礼、浚。婚后生活依然清苦,华嵒靠卖画维持生计,“常共妻孥饮粥糜,登盘瓜豉茹芹葵。”乾隆六年(1741)华嵒60岁时,第二任妻子蒋媛病故,自此华嵒便没有再续娶,孤身卖画,抚养子女,漂泊终年。直至乾隆十七年,“飘篷者”华嵒终于回到杭州,与儿子相伴生活,颐养晚年。本幅作品即作于此际,“讲声书舍”是华嵒在杭州的斋号。常年漂泊在外的华嵒终于安定下来,有子相伴,病躯也逐渐康健,开始正常作画。提笔写此图时,去其第一任妻子蒋妍辞世36年,第二任妻子蒋媛辞世11年。作品中迎风的绶带仿佛就是垂垂老矣的华嵒本人,画师借鸟传深情,以绶带索侣来喻自己对亡妻的追忆和思念,所谓“画为心声”也。如是此图便有了苏轼乙卯《江城子》的凄美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