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创新发展与区域文化传承
——南通博物苑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探究
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导致的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存在,构成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圈内建立的博物馆与区域文化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它承担着征集、收藏、研究本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的职责,以及区域内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等的展示,促进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文化与博物馆
区域文化为博物馆提供文物资源,是开展博物馆各业务的基础。区域文化为博物馆主要提供两种文化存在:一是物质性存在,即具体实物,如陶器、瓷器、玉器、书画等;二是意识性存在,包括制度、精神、道德等,如传统礼仪、社会道德、民间信仰、文学以及非物质文化。这两种文化存在形态即构成博物馆的收藏对象。
博物馆呈现地域文化的缩影。在文物收藏工作中,需注重地方特色文物与标本的征集,尽可能将先辈留下的历史信息收藏,尤其是大众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如民间技艺、传统风俗、口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阐释区域文化资源内涵。博物馆研究者需要将藏品所传递的信息符号进行解码,将之放入整个文化背景中进行解读。换言之,博物馆在不断丰富藏品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发掘馆藏文物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及科学价值,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文化传播彰显区域特色。博物馆本身即是文化传播媒介,传播的途径应多元化,这主要体现在展览、教育、文化产业等方面。展览是区域文化内涵再现的有效方式,是研究者对馆藏资源进行编码阐释的过程,建构博物馆公众、实物之间对话体系。区域性文化资源为博物馆展览提供熟悉的文化情景要素,博物馆对区域文化要素进行整合展示,使公众在欣赏展览时产生共鸣,从而提升观展体验。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博物馆要以优质资源为载体开发具有生命力的教育活动。如何避免各馆社教活动千篇一律,区域文化为社会教育活动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博物馆基于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采取本区域公众接受度高的方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传递地域文化,让观众深度理解与传承地域文化。
南通博物苑公共文化服务实践
构建博物苑区域文化馆藏资源体系。江苏南通处在大陆文化圈与海洋文化圈的交汇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江海文化。博物苑在原有旧藏的基础上,以展示南通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民俗和自然资源为指导方向征集文物或标本。如南通地方历史文物及环境资源的实物资料,南通地方特色经济——盐业、棉纺织业等实物、南通名人——李方膺、陈实功、张謇等的相关文物,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沈绣、蓝印花布、板鹞风筝等,这些最具南通活力的文化元素构成南通博物苑藏品特色。
解读南通区域文化文物资源内涵。博物苑在对文物进行研究的同时,也一直重视研究、整理地方史料、民俗和乡土记忆等。博物苑工作人员通过不断挖掘藏品内涵,出版了《南通博物苑文物精华》《南通博物苑藏品选》《南通博物苑文献集》等。此外,还把展览、教育项目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做好文物阐释工作,让公众更好地感受本地区的风土人情。
以江海文化为纲进行文化传播。博物苑基本展陈“江海古韵——南通古代文明陈列”将极具南通地方元素的藏品运用科学和美学手段进行陈列,以实物说故事的形式展现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质。展览分为江海沧桑、盐棉兴邑、城镇肇基、文华逸韵等部分,通过叙事的方式,借助科技手段,再现南通先民与自然相互依存和修正的历史轨迹。
展览“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通过复原张謇故居陈列(接待大厅、起居室、书房等复原展示)及张謇业绩展,讲述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巨鲸天韵——江海鲸类生物资源专题陈列”采用两层设计,分为一楼“海下”和二楼“陆上”两个部分,通过多媒体等展示手段立体展示江海南通多样的生态物种。“翻开记忆——江海民俗风情展”展示的锄、刨、犁、纺车、织布机等传统农具和刺绣、剪纸、竹编等百工技艺,拉近了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让公众感受江海农耕文化、江海的民生变化。
创建区域性品牌教育项目。区域性文化是开发博物馆品牌教育项目的源泉。目前,博物馆充分发掘南通区域文化资源,已开展“格物明理”“多识鸟兽之名”和“四季博物馆”等系列活动。尤其是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博物馆根据不同年龄段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项目,提高其思维、情感、学习等能力。如“踏波炼海·煮海为盐”——煮盐体验亲子行,以南通地区最早的产业——盐业为背景,结合地方历史陈列中南通盐业的展示,带领学生走出馆舍,以南通启东传统海盐生产现场为课堂,参观古盐场,听老盐民介绍传承百年的板晒盐工艺流程,实地了解传统盐业工具的使用并体验其部分工艺流程。结合江苏地方史研发的公众考古项目“探古寻源——访江南文明的早期印迹”青少年考古夏令营,带领学员赴考古工地观摩,从调查钻探到探方发掘等,让学员了解文物是如何出土的,使其对考古工作产生直观认知。通过这些社会教育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了解南通的历史,将南通的传统文化根植于公众心底,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自发地传递乡土文化,留住乡愁。
博物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区域文化的研究力。在众多区域文化的历史遗存里,如何识别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文物,还需要博物馆的研究工作作为智力支撑。提高研究水平,发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保证文物征集工作的重要因素,对区域文化的研究程度与文物征集工作成效呈正比关系。
博物馆创新发展的智慧力。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智慧化是大势所趋。博物馆应充分以智慧化模式进行创新管理服务,围绕博物馆功能进行智慧化探索。2018年南通博物苑推出“实境南通博物苑”线上展示与互动体验平台,该项目融合“文、图、音、视频、三维建模”,展示博物苑的基本陈列、文物资源和实景,让公众足不出户游览博物苑。2020年南通博物苑推出“环濠河博物馆群航拍VR展示”,以航拍的VR角度,集中展示环濠河博物馆群联盟单位。建设智慧化博物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文物资源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南通博物苑“博物馆奇妙夜”主题活动主打直播专场文艺演出《紫藤花又开》,结合博物苑建筑和文物背景,通过歌舞、短剧、非遗表演、专题导览等形式,配以多样的舞美设计,打造了一场穿越古今的高规格美学体验活动。其中,为让博物苑文物活起来,选取与张謇有关或最具江海文化特征的文物,由“志愿宝物守护者”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辅以当代南通地方原创文艺作品等进行渲染,展示南通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充分彰显“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主题。
社会力量的参与力。博物馆不仅要注重其自身内部系统的研究,还要拓宽多渠道与社会力量合作,动员社会力量,深化融合。社会力量可以在志愿者服务、社会教育、陈列展览、文化创意等方面有优秀的表现。志愿者是博物馆里靓丽的风景,是文化推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服务的友好形式。全国各博物馆已充分认识到志愿者力量的重要性,定期向社会招聘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志愿服务的项目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讲解,还延伸至策划设计、教育活动、资料整理等方面。社会力量的文物意识正在转化为一种文化自觉,社会参与已是博物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力量。
博物馆是区域文化物质形态的收藏者,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区域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博物馆需重视地域文化元素,在收藏、展览、教育等方面,增强研究力、提高智慧力、加强社会参与力,建设特色博物馆,构建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区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