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是文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是地下文物大省和考古大省,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地下文物共34200处(其中古遗址3652处,古墓葬30548处),占登录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52.43%;近十年来,共有6考古项目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拥有国家大遗址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个和全国首批唯一的遗址类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项目。
近年来,四川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遵循和指引,加强顶层设计和高位推进,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传承巴蜀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省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治蜀兴川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支持逐步加强
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规定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前期须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并对发现文物实施相应保护措施。
2019年4月,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大力推动考古工作、提升考古科技水平等列为重点任务,提出各地应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在地下文物埋藏区内进行土地储备或建设工程时须先期进行文物勘探、发掘。
2019年12月,国家文物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深化四川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文物局将支持四川大力推动考古工作,支持将巴蜀文化考古研究纳入“考古中国”范畴;支持开展长江上游古人类研究,六江流域考古研究;支持建设古代城市考古遗址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支持实施考古科研装备提升计划。
在国家文物局关心支持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部署下,“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稻城皮洛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成功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范畴,四川考古工作得以全面开展并取得重大成果。
机构建设日渐完善
2018年11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四川省机构改革方案》,为发挥四川省文物资源丰富、优势独特、潜力巨大的优势,四川省文物局挂牌成立,内部设置了考古处,负责协调指导和组织管理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
各考古单位内部机构建设逐步完善,建立起跨旧石器、新石器、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代的较为完备的考古及研究机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增挂“三星堆研究院”牌子,一次性核增编制90名,为进一步加强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利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四川推进“省地合作”考古工作模式,与市(州)共建考古工作站辐射周边协同开展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江口工作站、城坝工作站、广安工作站、武胜工作站等在开展区域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及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等工作中起到了显著作用,稻城皮洛工作站正在积极筹建之中。
考古能力持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要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为此,四川省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创造性创新性地采用了田野考古与实验室考古相结合、精准发掘和科学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理念,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39家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形成考古、保护与研究联合团队,建设考古发掘舱、集成发掘平台、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建立了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及时有效保护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考古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以三星堆遗址考古与研究为示范,四川在旧石器、新石器、巴文化遗址等考古项目中逐步推动多学科协同和综合研究,多单位多学科聚力,科技优势在考古领域发挥成果初显,发掘研究全过程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在科研平台、基地建设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挂牌成立“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四川工作站”“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三星堆工作站”两个国家级平台,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星堆研究中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挂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挂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这对于加强考古与研究、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成果不断涌现
近年来,四川通过实施六江流域、川西高原、成都平原等区域性考古调查,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蜀道等文化线路综合调查,旧石器、新石器、历史时期等各时期重要遗存专项调查,基本摸清全省地下考古资源状况,特别是在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新发现近百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四川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多项空白。
重大考古发掘项目也取得重要成果。稻城皮洛遗址发现距今13万年至20万年的多个人类活动面、用火遗迹,出土和采集各类石制品10000余件,“皮洛遗址”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已出土文物近15000件,器类器形丰富多样,其中许多为国内首次发现,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2021年4月19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三星堆考古现场,作出重要指示“要发掘好、保护好、研究好三星堆遗址这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三星堆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经过连续五期的考古发掘,出水各类珍贵文物74000余件,实证了张献忠沉银之地,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明末清初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宝墩遗址发现了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水稻田和有机质房屋构件。巴文化研究获得新的重要材料,城坝遗址被确认为汉晋时期的宕渠城址,发现津关遗址、战国时期大中型巴文化墓葬、汉代冶炼等重要遗存;罗家坝遗址发现140余座战国早期至西汉时期墓葬和多处重要的汉代冶铁遗存。盐源老龙头墓地墓葬数量众多、形制多样、随葬品丰富,充分展现了盐源青铜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与此同时,在基本建设考古中不断加强课题意识,精细化和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配合绰斯甲水电站工程建设,对金川刘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丰富陶片、动物骨骼、石制品等遗存,对构建四川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起到标杆作用,遗址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配合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建设发现的猴子洞遗址,通过考古发掘确认其为金沙江流域一处极为重要的早期文化中心聚落遗址,为研究石棺葬的起源与发展等学术课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配合成都“天府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对东华门遗址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出大面积的古代城市遗存,为研究成都古城形态及其演变进程提供了珍贵依据。配合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经过连续多年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数量众多战国至明代古墓葬,出土大量重要遗物,为探索古代四川社会变迁、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等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与历史信息。此外,配合基本建设还取得了广汉联合遗址、西昌市羊耳坡遗址、平武县琴台薛氏家族墓地、成都东华门遗址、成都双元村东周墓地、简阳新市镇铁门槛宋代墓地等史前及历史时期各个阶段众多重大考古发现。
大遗址保护价值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大遗址作为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将大遗址保护好、利用好,有助于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四川省按照“考古支撑、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等的基本原则,持续推动三星堆遗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等考古等基础性工作开展,加快考古成果的梳理阐释,进一步夯实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根基,推动了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邛窑、成都平原史前城址、明蜀王陵墓群、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先后列入国家大遗址保“十三五”“十四五”专项规划。
作为社会发展重要资源,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遗址保护工作,推动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加快编制相关保护规划,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保护好、利用好大遗址提供支撑。2013年,成都市颁布《成都市大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为国内出台的首部地方大遗址保护专项管理办法。201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将文物勘探工作嵌入城市基本建设管理程序。2018年,成都市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全市文物保护工作前置到成都市建设工程行政审批规划立项阶段,划定了地下文物埋藏区及重点监测区,在全省率先将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夯实了大遗址保护的基础。2021年,成都市启动《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条例》立法,该部条例将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首部关于大遗址保护管理的综合性法规。在保护规划方面,编制完成《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总体保护规划》。省政府陆续公布了宝墩遗址、古城遗址、芒城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城坝遗址、罗家坝遗址、邛窑遗址等文物保护规划。
在巴文化大遗址保护方面,在达州市的积极推动下,规范巴遗址遗迹保护的地方条例《达州市巴遗址遗迹保护条例》于2019年5月起正式施行。达州市委、市政府将罗家坝、城坝遗址公园建设纳入了达州市四个一批重点项目,组织编制了《宣汉县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16—2025年)》《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坝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目前罗家坝考古遗址博物馆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采用就地保护——开发利用——服务公众的模式,将考古遗址、出土文物展示与园区文化景观展示有机结合,不断探索提升参观游览的体验性、互动性,充分发挥大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价值。金沙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帮助城市成功塑造了新的文化品牌形象,进而转化为文化驱动力,与城市发展产生共振效应,推动大遗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示范区建设创新开展
2020年9月,广汉三星堆成功申报列入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2021年,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广汉市政府公布《四川广汉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方案,示范区建设以“考古先行、强化研究、开放共享、守正创新”为发展思路,推进考古发掘与价值阐释研究工作,提升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水平,探索大遗址在保护利用、产业转化、乡村振兴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发展路径,发挥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统筹好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了四川广汉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三星堆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方案》,全面加强对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总体谋划、统筹协调和组织保障。目前各成员单位积极协作,加快推进示范区文物保护展示各项工作。
在科学有序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基础上,高质量开展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三星堆青关山建筑基址、城墙等重要遗迹本体保护工程与保护范围内环境整治工作稳步推进;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建成开放;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已动工建设;博物馆青铜馆完成陈列改造并对外开放,文物展示体系全面提升。
同时,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并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三星堆遗址保护提供了重要法律法规依据。
在“十四五”开局之际,四川考古已进入快速发展黄金时期,特别是三星堆、皮洛等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高度关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四川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高度、紧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勇挑新使命,继续做好考古调查、发掘等基础性工作,加强以考古学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实证巴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多源一体起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促进考古成果全社会共享,坚持“大考古、大研究、大保护、大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