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展示:为普及,不是为娱乐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祁庆国

数字展示在博物馆的应用越来越多,这是博物馆的时代性所决定的。数字时代的到来,要求博物馆实现数字化转型。因为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体、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博物馆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是把若干新技术手段“贴”(添加)在原有的业务体系之上,是由内而外、脱胎换骨地蜕变。这正是我国博物馆在硬件条件全面提升的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其中,数字展示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构成,无论馆方还是观众都是极为关注的,具有标志性意义。

目前博物馆数字展示常见问题

第一种,形式是新的,理念和内容是旧的。以数字人为例,近来多家文博机构纷纷推出“数字人”,基本都是美少女形象。显然,这一形象设计的概念来源于电视节目主持人、博物馆讲解员,但数字人所呈现的内容、实现的功能,没有超出导览的范畴;即使介绍内容扩展到博物馆非开放区,也仍是导览而已;就是说,是现实人物形象的虚拟化。

当然,“数字人”刚刚开始探索,未来会越做越好,但是如果不从底层逻辑上考虑清楚数字人的定位和作用,创作和应用会比较盲目。以目前认知出发,数字人或许可以是拟人化的知识库、服务台(中心),并依照博物馆的定位设定角色及其容貌、性格和行为。拟人化仅仅是为了有趣吗?显然不是,而是追求把技术藏在后面,以最亲切、轻松的方式提供高效的服务,回归人的本真创造力、诗性智慧。

第二种,过于娱乐化。目前有些数字展示项目存在娱乐化现象。博物馆应坚守职业道德,博物馆的展览等各类作品和服务,将把观众引向何方、引到何种境界?博物馆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全部作为和作品,是否能够帮助观众丰富知识、深化思想、提升审美。普罗科菲耶夫交响乐知识普及作品《彼得和狼》,蔡志忠基于中国古代经典创作的系列漫画,林俊廷创作的新媒体作品《富春山居图》等,都是非常有趣、吸引力很强的。但是,这些知识的表达是准确的;所做艺术夸张和趣味化都是有依据的,分寸把握恰到好处。艺术的魅力和挑战正在这里。其实,照本宣科地讲述知识是容易的,深入浅出、生动传神地呈现更难。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前述这些优秀作品都在审美方面给人以享受和滋养。基于上述几个层次的成功,这样的作品形成了新价值,现在常说的品牌就是价值的一种体现。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普及;普及不是迎合,普及更不是娱乐。事实证明,解读知识貌似从上降下,其实是提炼和重组,是另一种方式的提升;不能粗略化,更不能粗鄙化。

数字展示的应用带来哪些改变

借数字展示提高博物馆展览的趣味性、通俗性、解读性,不应是博物馆的全部追求,这不是博物馆展览的本质性提升。数字展示应用于博物馆,其核心是诸多学科知识组织的融合化,知识表达和学习的艺术化,即诗性智慧的激发与释放。

数字展示的引入带来展览体系改变。不仅有丰富的实体实物展(图片展也是“实物”展),数字艺术类展览也不断增加,帮助观众认识到数字方式是今天的一种文化、文化形式和文化成果。

数字展示的引入带来展览的展示结构改变。从“实物(含图片)+展板(含说明牌)”扩展到“实物(含图片)+展板(含说明牌)+数字展示”,需要新的构思,新的叙事和美学理念。

数字展示的引入促使创作与呈现走向开放。创作者扩展了,包括博物馆人员、观众等。展览开幕不是数字展示作品创作的结束,而是开始,作品没有停止点。

好的数字展示应该什么样

数字展示不是集合多种媒体形式的动态图解,不是把文字或图片转换呈现方式或转换呈现空间。数字展示的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没有一定的形式,该内容并不存在,没有该内容,其形式也不能成立。

数字展示的基本原理:通过感官,产生感受,获得感性体验、共鸣,形成经验、认知;以感性方式呈现理性内容(知识)。数字展示可以充分发挥诗性智慧的力量,突破文字的阻隔(时间、空间)。

数字展示的内容:呈现展厅现场难以展示的物与景,特别是结构、原理、场面(情景,过程);表现故事与情感;呈现完整知识体系和脉络(基于各馆定位,彼此配合、呼应)。

数字展示的方式:突破静态、线性、现场,实现空间化、交互化、生长化;构筑数字展示依靠数字艺术的理念和方法;知识图谱是支撑的基础。数字展示要让文物“活”起来,而不是让文物“热闹”起来。

数字展示的追求:不仅是提高知识传播的成效,实现观众深度参与,并彼此互动,构成探究的群体,促使观众自己发现并感受知识、理解价值;共建共享,改变知识生产模式。

提高数字展示水平的突破点

首先,突破单一学科、单线条叙事框架。深入挖掘藏品价值,对传统学科深入研究,进行多学科融合研究,引入新学科;以及引入新学术范式,如数字人文研究、文化计算等,因为科研资料已经是数字化的,科研方法也应随之发展。博物馆应提升品位,这具有综合指导力,品位高低决定了作为和作品的高低。博物馆应提升语言能力,做到深刻、优美、多样、鲜活。

其次突破单纯技术思维的构建模式。改变盲从或被技术机构引领的被动状况。不能将就某种现有技术手段,拼凑、填充一些内容组成所谓的数字展示。技术呈现与知识内容一定是有机融合。博物馆方面一定考虑清楚需要什么、展示什么,达到什么效果。

营造体验的过程、观赏的心境,而不是一份目的性过于突出的功课。把技术、学科藏在真正“活”起来的文物后面。

近期,令人欣喜地看到,有若干成功的数字展示案例面世,如中国扬州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上的舟楫”数字展示、北京鼓楼展示项目等,都有重要突破,为全国博物馆界树立了样板。相信在博物馆同仁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之下,今后一定会有更多好作品不断涌现。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2.05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