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的当代世界博物馆发展史上,面对急剧变化、日趋纷繁的人类社会以及快速发展、多元迸发的全球文化生态,从强化职责使命、优化行动方略、增强存在价值、增进公众利益出发,为博物馆界定概念范畴、更新自身定义,一直是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以下简称“国际博协”)及各国各地区博物馆界共同致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7年8月,国际博协第21届(维也纳)大会通过了一个稳定性、生命力较强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教育、研究、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2022年8月,国际博协第26届(布拉格)大会,经历一波三折、多轮研讨,最终以“最大公约数”方式高票通过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它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纵观国际博协关于博物馆定义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博物馆“非营利”的基本属性和“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观;二是强调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三是突出博物馆社会作用和效能的多样性、可持续性;四是遵循博物馆的工作范畴和工作方法。而国际博协第26届大会关于博物馆的新定义,在一如既往地传承原有博物馆定义之要义特征的同时,更加与时俱进,凸显着眼当下、前瞻未来的若干新趋势新特点:一是倡导博物馆的可及性(给公众以更多便利、更佳服务);二是激励博物馆的包容性(兼容并蓄,尊重多元与差异);三是彰显博物馆的研究功能(对遗产价值的科学认知和阐释,乃保护传承、展示传播之基础);四是坚守博物馆的专业品质(自身品质的专业精良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柱)。这些新趋势新特点,恰恰契合了当代中国博物馆界关于强化博物馆社会服务使命、构建博物馆专业品质、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对中国博物馆行业而言,理解、贯彻国际博协的博物馆新定义,需要致力于做好回应社会、对标国际、超越自我“三篇文章”。
首先,要回应社会。中国博物馆深深植根于中华悠久文明沃土,同时吸收、借鉴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在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与国家发展、民众生活同频共振,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陆续经历了由小到大、曲折发展(1949-1977),宗旨更加明确、领域不断拓展、水平显著提升(1978-1999),快速发展、日益兴盛(2000-2011), “热度”高涨、势头强劲、迎来高质量发展(2012-)等多个历史阶段。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卓越成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前进大潮激荡而起的一朵浪花,只有在围绕大局、顺应时代、服务社会的壮阔历程中砥砺笃行、不懈奋进,方可展现力量、实现价值,为国家文化昌盛、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其次,要对标国际。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历程可知,中国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界的朋友圈正日益扩大,影响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展现中华文化亮丽风采,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时代赋予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
一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合作,先后承办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及其亚太地区联盟(2010年,上海)、世界博物馆高级别论坛(2016年,深圳)和一系列国际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并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合作设立了国际博物馆培训中心(ICOM-ITC)等分支机构,为推动全球博物馆的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精心策划、举办出入境展览,尤其是配合重大的外交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国际文化交流、人类文明互鉴中的作用,积极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和世界文明“引进来”,成为中外人文交流、文明对话活动中的亮点之作。
在未来的博物馆国际治理和交流合作中,我们要在着力建设世界博物馆强国的进程中,更加注重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深化与国际博物馆界的联系沟通,积极搭建中外博物馆合作交流平台,在交流中提炼中国特色博物馆发展理念,让中国博物馆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焦点。要积极搭建有关专业平台和沟通渠道,培养一批政治过硬、功底扎实、与国际接轨的博物馆策展人队伍,打造一批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文博外展品牌,让博物馆成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形象的“舞台”,彰显中国风貌、中国声音的“窗口”。要支持我国专家参加国际博物馆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博物馆治理,有效维护中国博物馆利益,向世界推介中国博物馆管理运营、文保科技、展陈策划、文创经营、传播服务等成果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争取更大话语权,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要超越自我。超越自我的核心,在于探索推动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所谓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应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制定博物馆行业宏观政策、确立博物馆事业发展思路、编制博物馆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始终以激发博物馆动能、提升博物馆效益、赋能博物馆高水平增长为导向的理念和实践。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应包括但不限于:突出强调质量效益的,贯穿着动态向好趋势的前进过程;相对协调、均衡、全面、系统的,而不是“偏科”、局部、参差不齐、短板频现的发展;趋于稳定、长效、可持续,而非短暂、大起大落、时断时续、低水平重复的发展;既需要博物馆个体的高品质成长,又要求博物馆行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要通过高质量发展,让博物馆真正成长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肩负起多重社会职能:
传承文明:国家、民族文明成果和文化基因的记忆、传承和发展;文化殿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教育;形象标志:城市(区域)的名片、代言,并具景观价值;彰显品质:实物解读,生动诠释,立体传播,塑造城市(区域)文化气质;服务发展:支撑公共文化、旅游及相关事业、产业,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促进经济社会进步。
总之,我国当前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正确指引下,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持续深化,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世界博物馆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全国博物馆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广大文博工作者一定要继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