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矗立在洛阳通济渠故道之畔,占地47.7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北距世界遗产点——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与回洛仓遗址不足4公里,周边分布着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以及3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构筑起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展示空间。作为洛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点睛之笔,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外观独具特色,连绵起伏的屋顶勾勒出隋唐宫室建筑群的天际线,黄色的唐三彩陶瓷挂板塑造出浓烈雄浑的盛唐意象。博物馆平面布局由南向北递减过渡,与大运河文化公园的园林水系空间相得益彰,整体风格庄重而不乏活力,现代而不失典雅。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作为一座国家级运河专题类博物馆,是传承弘扬隋唐大运河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内部分为三层,一层和二层为基本陈列“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精选隋唐大运河相关文物400余件(套),且大部分文物为首次与公众见面;三层为“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多媒体互动体验展。此外,一楼临时展厅开设“洛阳考古百年成果展”,展出的文物从旧石器时代直至明清时期,系统阐释了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年来,洛阳考古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早期国家诞生、民族融合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馆藏重点文物藏品有隋代石狮子、“大業元年”刻铭砖、扬州都督府封泥、唐三彩天王俑、仓窖刻铭砖以及洛阳运河一号、二号古沉船,通济渠汴河故道考古遗址层等镇馆重器。
“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作为博物馆基本陈列,展陈大纲编制遵循叙事框架和文物梳理两条线索,始终贴合、呼应博物馆建筑设计特色和内部展线设置。展览分为四大部分,全面展示了隋唐大运河的兴衰历史故事。
展览从600平方米序厅铺陈展开,巨大的砂岩浮雕作品《国运泱泱 天工开物》镶嵌在序厅的三面墙壁上,LED屏幕矩阵组合而成的“人”字形运河,将洛阳、余杭、涿郡串联在一起,呈现千帆驶过的壮阔景象。
第一部分:“天工国运 一统中华” 展现隋唐大运河的“诞生”。以大运河的开凿为中心,讲述洛阳的优越地理位置、东都洛阳城的营建、运河的贯通以及运河上的水工技术。观众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件文物便是回洛仓遗址出土的“大業元年”刻铭砖,标定了隋唐大运河的时空起点。
第二部分:“千年运河 万物通济” 展现隋唐大运河的“运转”。从制度、仓窖、舟船、南北货物四个角度向参观者展现隋唐大运河的管理与使用。镇馆之宝“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在这里占据最大体量,该沉船位置正处于隋唐大运河的漕渠故道,充分证明了洛阳汉唐漕运体系历经千年而不衰。
第三部分:“隋唐盛世 国运繁华” 采用场景复原的方式,搭建新潭码头、南市等与大运河直接相关的历史场景,让游客产生穿越历史的代入感。同时利用壁画、纱幕投影讲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高僧义净与洛阳及运河的渊源故事。该部分以一尊通高126厘米的三彩天王俑作为视线焦点,与水韵佛音的陈展主题相契合。
经过第三部分的诗画长廊来到宽敞的考古展厅,这里展示有300平方米的通济渠汴河故道考古遗址层,地层从下到上包含了北宋至民国多个朝代的遗物堆积,从中不难发现每个时代代表性的瓷器,都是隋唐大运河从盛到衰的不二见证。
第四部分:“古今辉映 源远流长” 通过一段时空隧道将人们从历史拉回现代,通过影片和实物呈现中国大运河的申遗之路,讲述洛阳的申遗贡献,激发大众对运河遗产的保护和关注。
“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大量运用多媒体互动技术,讲述一粒米从征收、运输至抵达洛阳的全过程。数字展以“城与运”360°环幕影厅作为高潮,用第一人称视角将隋唐大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串联起来,给观众以沉浸式的震撼体验。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自开放运营以来,本着让文化盛宴真正惠及人民群众、广大学生青年,发挥好文化育人、文化育才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普惠、创新和互动式的研学、讲座等活动。
由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宣教部积极策划,与洛阳广播电视台《认真读书》栏目、洛阳日报社“小记者团”、樊登读书等联手策划开展数十场面对广大少年儿童的公益演出、知识讲座等活动。运用新媒体宣传手段,借助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25W+”关注量的影响力优势,招募青少年开展丰富的研学活动,先后推出了“童心共绘大运河”“运博漫步追光剧社”“剧风少年团”等以隋唐运河元素为展示内容的IP品牌活动,持续探索打造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中“最具活力的”博物馆。
在传播“运河文化”的过程中,博物馆不仅通过精品活动把广大青少年学生“请进来”,同时也带着“大运河故事”积极“走出去”。到高中校园招募“运博青年讲述人”开展志愿服务;开展文博课堂进社区一小时活动;联合洛阳日报社——洛阳市小记者协会,与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招募“小小宣讲员”,为“运河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河洛民俗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和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重大项目,历时近两年建成开放,为大运河文化遗产搭建了一座全新的保护展示平台,为进一步强化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符号、推动国内外运河文化交流提供强有力支撑的同时,为洛阳高质量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打造全国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高地贡献重要力量。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