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西馆2021年9月建成,试运行一年以来,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西馆位于苏州高新区狮山广场,拥山抱水,建筑面积4.83万平方米,展陈区域1.3万平方米,以“立江南,观世界”为学术定位,分设五个不同主题的展馆:通史陈列馆、苏作工艺馆、探索体验馆、苏色生活馆、国际合作馆,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各种需求。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文化的代表。苏州博物馆西馆展陈中,用两个基本陈列——“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陈列”,解读江南文化,分别以一万年苏州历史、一千年苏作工艺为主题,二者相辅相成,讲述苏州故事,解答“何以江南”。展览本身立足苏州,放眼世界,从内容策划、形式设计、公众教育、文创产品等各方面整合资源,确立新观念,采用新技术,尝试新手段,引领新风尚,获得了大众良好的口碑。
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
李军
何以“江南”?可能是一个地理学问题,可能是一个历史学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文化史问题。自始至终,江南都被时间与空间贯穿,却又不止于时、空二维。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文学的虚构,杨念群的《何处是“江南”》是历史的解读,虽然各有特色,但均可视为理论层面的阐释,于是我们试着用展览来回答。事实上,对于大众而言,几十上百万字的描写,有可能还抵不过一句耳熟能详的“小桥流水人家”来得直观,甚而直接来一趟苏州,穿几条小巷,逛几座园林,坐一次小船,尝一道面点,最后发一声感叹,原来这就是江南。相较于物质而言,精神上或许是间接的,自然各有短长。
从文本到文物
2021年9月25日,苏州博物馆西馆建成正式向观众开放。作为基本陈列之一的“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正是在此背景下,从物(文物)出发,来解读苏州,解读江南。
其实,对苏州历史的梳理与展示,自1960年苏州博物馆建立之初就已经开始策划,至2006年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专门辟出四个以“吴”字开头的基本陈列,展出吴地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大略以时间为序,却并不十分明显,主题性似乎更强,更像是古代艺术分类展示。而苏州本地群众与外地游客,需要一个了解苏州历史的展览。因此,早在2018年春,苏州博物馆西馆筹建之初,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决定在西馆地上一层辟出通史馆,展出苏州从太湖三山岛旧石器文化,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间一万年的历史。
约略同时,经过十余年的编写,十六卷本《苏州通史》于2019年正式出版,对苏州历史进行系统梳理,为“苏州历史陈列”大纲撰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苏州通史》尽管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进行有机整合,但其成果仍是理论形式,是一个详尽的文本,并不是一般普及读物。“纯粹江南”作为一个展览,必须在线索勾勒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物进一步精简,并进行具象化、立体化,同时要针对不同观众,设计不同的叙事线索。
从2018年至2020年两年多时间里,苏州博物馆西馆建筑逐渐成形的同时,展览大纲撰写修改、展出文物挑选,与专家论证、形式设计相互穿插,紧锣密鼓地推进。最终确定“一、二、三、四”的模式,其中“四”是四大部分,与空间、形式设计关系密切,后文详谈,先说这一二三:
一即一条主线,展陈以苏州城市气质变化——从尚武到崇文为主线,展开叙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围绕这一个中心。
二即繁、简两条参观路线,在总参观流线不变的前提下,可选一条精简路线,选择精品文物参观,用30-45分钟左右的时间看完整个展览,了解苏州万年简史。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又想细致了解苏州的历史,则可逐一参观展线所有感兴趣的文物和相关辅助展品。两者主要的区别是参观时间的长短、观赏文物的多少、了解历史的深浅,展厅文物总数在1200件左右,精简线路观赏的文物大约在100-150件左右。
三即三个维度,展陈叙事分为“城”“史”“人”三个维度。顾名思义, “城”即城市,表示空间线索,主要揭示苏州城市建设历程、行政沿革、结构演变重点史迹;“史”即史事,暗含时间线索,旨在梳理一万年间苏州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人”即人物,是时间、空间与历史事件的交叉点,主要介绍对苏州乃至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点缀其间。
对展出文物的挖掘,建立在全面梳理馆藏文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掘、逐一遴选目验库房文物,让长期不为人识的藏品借此机会展现在观众面前。据初步统计,“纯粹江南”展出的藏品中60%以上为首次亮相,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比如鸡笼山战国墓、天宝墩汉墓、虎丘黑松林三国墓等地发掘的文物,经过系统整理后,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玉器、金器、青铜器、陶器及石屏风之类进行集中展示。与此同时,还将近二十年来新征集文物,如以吴王余眛剑、吴王夫差剑为代表的春秋时期吴国兵器、乐器,顾诵芬院士父子捐赠南宋绍定井栏及题字册,包铭山捐赠朱梁任书法扇面等,嵌入展线,除内容本身十分契合之外,展示也是向众多文物捐赠者致敬的方式之一。
除了苏州博物馆本馆藏品外,“纯粹江南”充分利用近年苏州地区最新的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成果,将太仓樊村泾遗址、张家港黄泗浦遗址、虎丘三国墓等重要考古遗址发掘出的文物,纳入展线。
从空间到叙事
文本是展览的灵魂,但再高贵的灵魂也须依附于骨肉,且往往被外表所掩盖。如果说文物展品是骨肉,那么形式设计就是展览的外表。毋庸讳言,光鲜的外表不可或缺,如何完美呈现一个展览的灵魂,形式设计无疑需要恰如其分。
一个展览,从文本出发,完美地在展厅呈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无雕琢痕迹,才算是成功的叙事。这主要离不开形式设计对空间、色彩、光线等元素的理解与运用。“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展厅由四个625平方米的正方形空间组成,呈品字形,展线全长360米。基于文本结构、文物的馆藏情况,我们将展览分成四大部分,先将内容与空间无缝缀合,即“上古华章,吴风越韵”——先秦时期,“秦汉经营,隋唐雄州”——汉唐时期,“宋元意境,人间天堂”——宋元时期,“明清繁华,世间乐土”——明清时期。为突出重点,通过重塑展厅空间,在四个部分中分别设置核心展项,内核依次是先秦时期的吴国兵器、三国孙吴时期的黑松林墓、南宋时期的市民生活场景、明清时期的紫藤园。
说到形式设计,“纯粹江南”始终有一个需要直面、无法避开的问题,那就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无论在苏州,还是在整个中国,苏博新馆从建筑到展陈,均是一座带有鲜明贝氏底色的高峰。如果无法逾越,那就尝试对话,“纯粹江南”的展厅设计对苏博新馆就既有继承,也有发扬。继承方面:一、延续了贝氏设计中“模数”的概念,展柜、展台、版面等的尺寸、高度均经过模数公式计算。二、柜内背板、展台所使用的软包以及说明牌,均使用泰丝,与新馆一脉相承。泰丝在灯光的作用下,会出现丝织品特有的光泽与色彩变化。三、展厅内隔断与柜内背景,同样像新馆一般采用苏州传统元素,如槅扇、六角花窗、假山、紫藤园等,不仅与新馆呼应,而且与老馆忠王府也有似曾相识之处。
发扬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展柜玻璃尽量采用整块无缝、超透低反玻璃,单体最大的展柜玻璃超过五米以上,与两块以上玻璃拼合的效果相比,效果之佳,不啻倍蓰。二是柜内色彩的使用,区别于新馆简洁的单色,“纯粹江南”四大展区除了用空间划分外,也用色彩作区分。而这种色彩的变化,并不止于外在形式,实与内容主线有着密切关系。先秦背景为水蓝色,展台为土黄色,内含太湖水与大地的元素,在灯光的照射下,土黄色会反射出玫红色。秦汉渐变为米白色,宋元变为黄绿色,明清为茶绿色。由暖色变为冷色,观展的心境由躁动慢慢沉静下来,最后走到明清的紫藤园,透过花窗看着太湖石,离开展厅。这一整个变化,与展览主线尚武到崇文的转变恰好相契合。总而言之,形式设计上,重点突出苏州元素、江南特色,凸显城市内在的精神特质。
形式设计的精彩,对观展体验是一种提升。除了空间、模数、灯光、色彩等的配合使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那便是文物本身。柜内展出文物的摆放,本身就包含设计,通过不同的展台、版面,不同类型文物差异化的搭配、组合,突出重点的同时,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果。如核心文物吴王剑,竖立着陈列在高达4米的独立柜中,四周留白,远远望见,便可以感受到它的气场,如果换不同的角度,你便会发现,随着焦点吴王剑的背景发生变化,会有不同的解读。第一个背景是刺客故事的场景,剑一下便和《史记·刺客列传》中专诸、要离等联系在一起;第二个背景是青铜兵器、青铜乐器两个展柜,剑便成了兵与礼的载体;第三个则是透过兵器、乐器两个展柜中间缝隙,剑的背景换成良渚玉器,便是先秦时期江南地区两个文化高度发达时期的对话,从一个侧面亦可见礼乐制度的一脉相承。类似的还有古、今文物融通的,像汉唐时期最后一个黄泗浦遗址出土文物展柜,以现代艺术家吴冠中所绘《保圣寺罗汉图》作为背景,巨大尺幅的现代写意绘画,烘托出鉴真东渡与佛教内涵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的艺术元素,增添了动感。在宋元时期讲述古典私家园林缘起时,使用了现代艺术家刘丹所绘《冠云峰》水墨大画,意在揭示花石纲与苏州、与苏州园林之关系,也与前者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观展到体验
毫无疑问,展览的叙事线索,对于观众看展具有引导作用,但这种作用深度,取决于每一位观众本身的涵养。因此,必须重视展前、展厅的铺垫与引导。“纯粹江南”为此专门编撰导览手册,并配备语音导览,出版展览图录。展线上本就设置有13个多媒体展项,其中一半以上均可互动,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多媒体互动既是青少年的吸睛点,也是展线的气眼。最近,贯串整个展览的AR眼镜也开始上线,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增强观展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吸引观众,增强体验。
“纯粹江南”展线上,针对青少年,隐藏了一个IP,是刚睡醒的儿童形象,从入口至出口,共计7个,分别穿着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服饰,安放在与之有关的文物旁,很多小朋友在参观时偶然发现,引发他们的惊喜,甚至有观众特地到展厅寻找打卡。
苏州博物馆西馆更加注重和突出博物馆教育功能,从“博物馆学校”理念出发,努力提升博物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和吴地文化内涵,围绕“纯粹江南”展览,面向青少年群体设计开发了“诗歌里的《姑苏繁华图》”“姑苏状元郎”等教育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推出全新的“@苏博”系列教育品牌——“姑苏@苏博”。该品牌致力于挖掘苏州本土地域文化内核,尝试从多学科角度入手,和观众一起探寻苏州文物和苏州文化,讲好苏州故事。
“诗歌里的《姑苏繁华图》”课程围绕“纯粹江南”基本陈列中的《姑苏繁华图》卷展开,从文学的角度切入,挑选明清苏州主题诗歌共同赏析。结合自然、历史、文化等,探寻二三百前苏州城的繁盛景象。通过理论学习和展厅文物观赏,近距离观看动态版《姑苏繁华图》和其他馆藏明清时期展品,如青花釉里红寿桃结树图天球瓶、陈鸣远款紫砂方斗杯、玉蚕、申时行祖父母诰命卷、象牙画彩篦梳等,让青少年们进一步了解了画卷相关知识内容,加深了对明清时期苏州风貌的认识。“姑苏状元郎”课程以苏州府学文化和状元文化为切入点,结合“纯粹江南”基本陈列中“范仲淹像”“范文正公集”“申时行祖父母诰命卷”“申氏家谱”“藤编提篮”以及“广窑褐彩魁星像”等状元主题文物的现场导览与学习,让青少年们充分感受到了苏州千年的文脉传承与荣光。
在开发新课程的基础上,特色文博课程“青花之美”也同步结合西馆“纯粹江南”基本陈列进行了优化调整,增加了展厅文物导览部分的比重。小学员们在教育员和志愿者带领下走进展厅,观摩聆听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豆、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盘、明宣德青花一把莲纹大盘、清雍正青花釉里红寿桃结树图天球瓶、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象耳盘口瓶等重要文物讲解,学习文物知识,感受文化魅力,树立文保意识。2022暑假,公众教育部还组织开展4场青少年暑托班专场活动,组织近百位小学员参观“纯粹江南”展,通过全程导览,为大家展示苏州一万年历史。
与“纯粹江南”相关文创产品,撷取文物之形之色,设计制作吴地晨晖新石器冰箱贴、青辉开物(青铜剑)开瓶器、云起龙骧镀金贝母胸针、小花器冰箱贴套装、吴王夫差剑金属书签及行李牌等多款,深受观众喜爱。
展览向观众呈现,只是一个起点,以开幕作为开端,一路向前,或许不免有些俗套。但我们相信,它将伴随观众的参观、反馈而不断成长,与观众交流,发生改变,而观众也在成长。虽然展览流线一成不变,但却可以回顾、停留,甚至反向行走、再次进入,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又可以说“纯粹江南”展是鲜活的,就像江南的水,江南的色彩,既纯粹又斑斓。
(作者单位:苏州博物馆)
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陈列
许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要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如何系统收集、整理、研究苏州这片土地的社会记忆载体,通过展览的阐释向本地居民和外来观众介绍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努力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正是苏州博物馆西馆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讲述人文江南
苏州博物馆秉持着“立江南、观世界”的办馆理念,而“立江南”即是以江南文化为根基,为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苏作工艺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宋元以来,物阜民丰、文化繁荣的苏州,凡金银琉璃绮彩锦绣之属,无不极其精巧,概之曰“苏作”。苏州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产区,2014年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称号,苏州目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项,其中传统技艺类就有缂丝、宋锦和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3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33项,其中包含传统技艺类和民间美术类23项。
苏作技艺是文人意识的产物,更是江南文化的典范。“技忆苏州”,技艺即记忆,匠心即文心,展览核心是反映技艺背后的文化传承,以物质遗产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叙事的核心,则是技艺的古今传承与流变,在当代语境中诠释非遗传统技艺。在苏州博物馆西馆以基本陈列的形式推出“技忆苏州”展览,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撷取了苏州历史上最富区域性文化特征的一个篇章来作为展览的主题,进行集中和深入地展示。也是在藏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馆藏苏作藏品的科学与人文价值,揭示苏作工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展品组合的叙事和展览意向空间的营造,有效传播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重构观众对于江南文化的集体记忆,激发对苏州地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自去年9月开放试运行以来,这个独具江南魅力的展览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深受业内认可和观众喜爱。
“技忆苏州”展览展示从宋元至当代前后一千年间的苏作技艺历史与文化。展览分为三个层次:一、物——具有代表性的苏作工艺展品;二、人——苏作工艺史上需要被关注的人们,包括主导设计的文人、传承与创新的手工艺人、热爱苏作技艺的收藏家等;三、城——以技艺为切入点尝试解构苏州这座江南城市。“技忆苏州”展览的传播目的是利用能够反映苏作工艺历史、价值、传承的各类文物、文献、展品,结合数字技术和现代展示手段,全面系统地展示苏州作为手工艺之城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苏作工艺所蕴含的工匠智慧和所承载的人文精神。
展厅的展线总长395米,共计展出文物800余件/套,展品品类涵盖玉器、竹刻、雕漆、家具、织绣等22类,年代从宋元一直延续到当代。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雕玲珑”,分为石之美者、神工巧作、竹镂文心、方寸鬼工、千文万华、砚田乐岁、明月入怀、怀袖雅物单元。第二部分“琢绮丽”,有环佩叮当、宣炉吉金、丝竹雅乐、桃坞镌刻、南笼趣玩、五彩万相、石寿千年、玉土精盆、钦工造物、苏式家具单元。展览第三部分“绣华彩”,分为绣城苏州、缂制苏州、宋锦如金三个单元。
“技忆苏州”展览一直秉持要充分做到以物品反映社会生活现象,展览的重点在于对展品进行人文解读和阐释,利用展品串联大背景和故事,达到透物见人、见史、见生活的高度。不仅要阐明“艺”,亦要借艺说“忆”,举例展览第一部分“雕玲珑”下的“石之美者”章节,分为“玉器之城”“技冠天下”“周王庙”“玉见子冈”4条主要线索,展品涵盖宋元玉器到今日的苏作玉雕大师作品,并从玉雕名匠、文人参与设计、故宫与苏作玉雕、行业会所、今日影响等多条线索展开叙事,凸显古今对比,引导观众对苏州这座玉器之城的思考,阐明玉器的温润影响了苏州这座城市的气质。本次展览内容上的突出亮点是各展项内容古今相映,兼顾传统与未来,在大部分展项中不仅展示了古代文物也展示近代乃至今日的苏工苏作。古代与现代的展品并置一柜,交相辉映,每个展项都包含了其发生、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完整脉络。
营造诗意江南
博物馆是一个“以空间形态为特征的视觉文化传播机构”,一个好的展览设计必须与内容相合、必须与阐释相通。随着观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和需求的进一步深化,观众对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也有了更高的精神与人文要求,“技忆苏州”展览尝试从更开阔的维度,提升展览的视觉效果体验及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从策展角度和空间设计理念上都尽可能地挖掘展现地域情感、人文基因等精神内容。
展览总面积2280平方米,分为三大部分四个展厅。“雕玲珑”展厅在立面色彩的选用上,为了与空间环境相融合,使用江南意味的“天青色”“月白色”等中国古代传统色作为展厅基调,也与展出的玉雕、竹刻、苏扇等展品相得益彰,突显“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气韵。在前言墙的设计上,选用叠山“太湖石”为意向,将多层镂空的墙面构成太湖石形状,并通过灯光设计增添明暗对比,表达了太湖石瘦、皱、漏、透的特点。展厅空间中借鉴了诸如叠山、借景、对景等许多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来表现精巧的苏作小品之美。这个空间内不论是通柜内的屏风,还是空间中的屏风,都是利用将屏风视作“建筑形式”“绘画媒材”与“图像符号”三位一体的观念,打造一个独特的“无声胜有声”,联动多重感官的江南美学空间。
“琢绮丽”展厅的展品属性更为复杂宽泛,展品包含了金银器、民族乐器、虎丘泥人、桃花坞木刻年画、蟋蟀罐等不同属性的展品,这些展品所承担的社会记忆、内蕴的信息与知识含量各有不同,在空间内需要有效串联整合这些文物信息。最终这个空间的设计灵感来自清代徐扬的《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此长卷的高潮段就是从苏州胥门到阊门的繁华情景,写实地再现了“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之情境,充分描绘了当时苏州阊门内外,万商云集,交易鼎盛的场景。为了在室内空间营造出苏州水乡街巷商圈的氛围,并且要适应现代的室内空间,重点要处理好“轻”与“重”、“繁”与“简”的关系,将苏式建筑,街道、水巷等具象的符号作解构,保证整个空间的轻盈明亮。而地面铺设黑色石材和地板,既是为了营造水巷的氛围,也有让展览节奏更为灵动的考虑。
苏式家具亦称为“苏州明式家具”,不仅反映了江南文人典雅含蓄的审美情趣,更是文人精神的直接产物,“琢绮丽”部分的苏式家具空间被打造成一个开放而又宏大的文人书斋,达到了创新与古典的和谐统一,全面唤起观众对江南文人气质的欣赏和探索。利用这个展厅空间特殊的层高优势,在中心地台聚合打造书房场景,展示重量级家具展品“明晚期黄花梨螭龙纹十二扇围屏”和“明晚期黄花梨麒麟寿字纹圈背交椅”,四周则开放式陈列经典明式家具。同时在展厅高处引入当代艺术家的苏式家具装置作品,在这个空间中展开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在周围阶梯地台上设计灵活可变的分享空间,具有休憩和陈列的双重功能,淡化观众与展品的距离,提升了体验感与参与感,为后期展厅的变化更新提供可能性。
第四个空间即“绣华彩”展厅,展品以苏绣、缂丝、宋锦等丝织类为主,相比较其他三个空间,综合考虑展柜布局和文物保护等因素,整个空间除却展柜外并没有多余的设计,但却能使观众拥有华丽的观展体验。这些华丽的视觉体验不仅通过上百件精美丝织品来呈现,同时提炼了苏绣的审美风尚与精神意趣运用在整个空间内,诸如柜内柜外以传统国风色芸黄为铺陈,展柜上方以金属线条搭造园林六边形花窗框架,顶部空间以定制型材模拟丝线纵横的形状。“绣华彩”空间内完整的色彩、肌理、形状等设计系统共同完成了一个诗意空间的营造。
“技忆苏州”展览将整个展厅作成了一件呈现苏式生活、江南气质的艺术作品,以江南意向和中式美学贯穿勾连起四个空间,充分吸收了“移步换景”的园林特点,营造通往“景致”的弯曲小径,彰显“曲径通幽处”的巧思。以不同的辅助造型与不同器物组合成一小景,一小品,方寸之间自成天地,强化意味盎然的江南庭院空间。四个展厅根据各自展出内容及展品的风格不同而分割为四个面貌不同的大空间。四个大空间虽然风格不同,但在审美上又趋向统一,提炼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空间。
传播最美江南
让普通观众与展览产生链接,才是展览有效的传播方式,而提升观众的体验感与参与性应该是让观众与展览产生链接的最好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地丰富展览内容、明确展览主题,使得展览的维度更加深入和广阔。在“技忆苏州”展中,将专业资料中的技艺过程进行提炼、总结后以动画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如根据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于1906年出版的《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in Jade》一书,在玉雕单元设置投影讲述琢玉过程;在金砖单元使用视频播放制作金砖的各个步骤,来源是明嘉靖工部郎中张问之所著的《造砖图说》。而竹刻、檀香扇、折扇、雅乐、苏绣等单元都利用展柜“边角料”空间设有多媒体,有的用以展示文物的三维立体信息,有的则是针对少年儿童制作的互动小游戏。在缂丝单元设计一台按比例缩小的缂丝机放入独立展柜,配合OLED屏动态展示缂丝工艺的全过程,亦成为观众乐于驻足的一个辅助展项。
为了让广大观众,特别是当代青少年观众真切地感受展品巧夺天工的技艺之美和深邃浓厚的人文内涵,围绕“技忆苏州”展览,苏州博物馆还面向青少年群体设计开发了“盈尺间观江南——画扇江南”“姑苏夜唱”“琴瑟和鸣——古琴的渊源和历史”等教育课程和活动,纳入全新的“姑苏@苏博”教育活动品牌,致力于挖掘苏州本土地域文化内核,尝试从多学科角度人手,和观众一起探寻苏州文物和苏州文化,讲好苏州故事。
此外,苏州博物馆还特别开发了一系列独具江南气息的文创产品,如莲蕊香尘项链、团寿沉香耳环、那时花开木刻年画玻璃杯套装、花语江南香氛纸花香薰摆件等,设计灵感均来自“技忆苏州”展览的明星产品,将经典的玉雕、木刻、桃花坞木版年画、刺绣等江南文化元素结合现代设计语言进行再创作,观众不仅能在展厅中观赏“技忆苏州”,还能将回忆带回家。
(作者单位:苏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