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三线”工业遗产建筑特点及保护利用策略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甘信魁 郑洋坤

20世纪60年代,在充分分析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所谓“三线”实际上是从国防战略角度考虑的一个地域上的概念,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泛指我国的腹地省区,以四川为核心,包括陕、甘、青、黔、滇、鄂、豫、湘等省的全省或部分地区。“大三线”以外区域的腹地为“小三线”。1964年底,山东“小三线”建设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山东省主要在沂蒙山区建立以军工厂为主、地方企业为辅的专业化协作生产体系。

据调查,山东“小三线”工业遗产共40余处,主要代表性遗产资源如:

国营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国营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隶属于山东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建于1965年,均位于沂源县南鲁山镇。国营山东光明机器厂建于1967年,位于蒙阴县坦埠镇。国营山东红旗机械厂建于1970年,位于沂源县南麻街道,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建于1971年,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均隶属于第五工业机械部。

建筑特点

厂址选择

山东省“小三线”各军工厂的建设正确地贯彻了“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并充分考虑防空问题。厂址的选择在山高坡陡、沟狭岔多、地形复杂的区域,在所处地理环境上具有其独特性。

厂区规划

在工厂规划时,不套用城市建设的思路,不追求水平线、中轴线,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作掩护。

山东“小三线”军工厂内部功能完善,主要分为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包括办公楼、生产车间、宿舍楼等主要建筑,以及学校、医院、图书馆、食堂、俱乐部等生活服务设施,形成了一个“小而全”的生产、生活体系,俨然是一个“山中小社会”。

由于“小三线”建设属军事秘密,建设时首先考虑的是隐蔽工作。故“小三线”厂房布置依山顺势,利用自然地形,建筑布局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总体呈阶梯式、瓜蔓式,建筑充分利用死角、紧贴山崖或镶入沟岔。厂房的长、宽、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结构外观(形式、颜色)乡土化、民房化。作为工厂特征的公路、烟囱、蓄水池、地面管道分散布置、缩小目标,并设法伪装。工厂的关键要害部位与主要生产设备采取山间打洞进行生产。

厂区的布局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隔离式”布局,即生产区与办公、生活区各自集中建设,相互之间距离较远,依靠少量道路连接,如:山东红光化工厂以山为界,山体南侧为办公、生活区,山体北侧为生产区,中间一条主干道连通。二是“分散式”布局,即工厂在总体布局上形成多个“据点”,每个“据点”均有生产、生活设施,各“据点”间通过道路相互连通,如同一颗藤蔓上结了多个瓜果,充分体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这一类厂区与当地村落结合更为紧密。山东民丰机械厂等均采用此种布局。

建造技艺

建筑材料方面:“小三线”军工厂建设初期国家经济较为困难,考虑到经济、实用,红砖、红瓦、木材、当地天然石材是当时的主要建筑材料。后期,钢筋、水泥等逐渐运用到“小三线”的建设中。由于红砖的大量使用,“小三线”工业遗产也因此成为山东省红砖建筑遗产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建造技术方面:由于山东省“小三线”军工厂的建设,时间较为紧迫,多数工厂的建设都是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且受当时建造技术水平的限制,“小三线”军工厂的建筑采用的传统的建造方式,既经济又迅速,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三线”初期建设时,厂区建筑多采用单层瓦房的形式,墙体砌筑较少使用混凝土,只使用水泥砂浆和石材的“干插缝”做法。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方面得益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得益于工厂效益的改善,新建设的厂区普遍采用砖砌墙体。生产车间、礼堂等大跨度构筑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山洞车间主要采用全断面开挖法进行施工。

建筑外观方面:“小三线”厂区内的住宅建筑、办公建筑甚至生活配套设施,外立面以水刷石墙面、青条石污水墙面、红砖污水墙面为主,建筑外观端庄大气,时代特征较为明显。厂房建筑因生产需求的原因,外观差异较大,墙体大多采用红砖、青石砌筑,墙体外立面开窗面积占据较大比例。

结构方面:“小三线”厂区内以生产厂房和礼堂的结构形式最为复杂,且具有代表性。建筑物中柱的种类主要包含:砖柱、钢柱、木柱和钢筋混凝土柱。屋顶形式主要为平屋顶和坡屋顶。坡屋顶主要采用三角形钢屋架或木屋架。由于厂房、礼堂等建筑要求具备较大的内部空间,多采用排架结构或框架结构。

保护利用策略

“三线建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国防战备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期,经历了从“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在中国近代国防建设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山东“小三线”建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业遗产是“三线建设”的历史见证者,是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见证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见证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线”建设地区普遍比较落后,经济欠发达,面对困境,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三线”建设对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工厂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生活设施(用水、用电);工厂招收附近村民到厂务工,提高了其收入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医院、学校的建设,极大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医疗和教育问题;职工技校的开设,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型人才。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小三线”企业纷纷迁出深山,原厂区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应对其进行保护利用。

保护策略。山东“小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需要法律、政策的支持,保护行为要有充分的依据。这里所指的法律,广义上来说,相关的“办法”“条例”均可作为其依据的内容。基于此,山东“小三线”工业遗产可依据建筑遗产的相关保护理论方法,从厂区整体、建筑物、构筑物等方面进行保护。根据《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导则(试行)》,对现有的遗产的价值、完整性、真实性等方面进行科学评定和分类分级,以进行科学保护修缮。另外,文旅部门与工信、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应加强协调,制定具体的保护范围、保护责任主体以及奖惩制度,对“小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利用对策。与第一产业相结合,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山东“小三线”工业遗产地处山村,周边区域农产品丰富,质量优,如沂源的苹果、莱芜的“一麻三辣”。可统筹利用遗产中厂房、山洞车间等现存建筑,作为农产品加工车间、存储仓库或农产品集散中心。

与第二产业相结合,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山东省“小三线”工业遗产现存建筑中,厂房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且结构相对稳定,办公、生活建筑齐全,改造厂房、办公、生活设施成本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交通、通信等设施较为完善,为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就旅游的角度而言,“小三线”工业遗产具有明显的优势。山东“小三线”工业遗产主要分布于沂蒙山区,与青山绿水相伴,自然环境秀丽,民风淳朴,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加之当地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适合打造集农业文明、革命文化、工业遗产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复合景观,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山东“小三线”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资源,蕴含独特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文明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进行“小三线”工业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对探寻“小三线”保护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1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