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水陆考古“吾将上下而求索”
——记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王结华
“朝发白露雾迷峡,暮归野径夕阳斜。秋风茅草芭蕉树,断壁残垣谁人家?长向荒野觅古迹,时待地底现奇葩。苦乐酸甜寻常事,暮暮朝朝少闲暇。”这是20年前王结华带队参加三峡全国考古会战时的随兴之作,也是他30年来真实的工作写照。这样一份酸甜苦辣、冷暖自知的工作,王结华却因为热爱,而一直坚守着。
30年来,王结华的考古之旅涉足江苏、上海、重庆、浙江、湖北、北京等地,特别是在宁波,他几乎走遍了甬城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为推进宁波、浙江和全国的水陆考古事业奉献青春、贡献力量,创造了诸多“第一”:他主导建设的首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宁波基地,极大完善了宁波、浙江和全国的水下考古工作格局;他主持开展的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和“小白礁Ⅰ号”船体现场保护与保护修复(一期),不仅首开浙江水下文物普查工作先河,并为全国“三普”之水下文物普查制定了标准,还双双实现了浙江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和出水文物科技保护项目“零”的突破;他领队完成了宁波第一个、第二个国家级田野考古课题——句章故城(港)考古和宁波地区古代城址考古,经过将近20年漫长而艰苦的探寻,最终发现了“宁波第一城”与“宁波第一港”——句章故城与句章古港,找到了秦汉至隋初的鄞县故城,解决了志书误记的“小溪”问题,厘清了古港口“活化石”的源流,为宁波港城发展史上的“千年之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组队参加的南水北调工程和上海、北京等地的全国考古会战,不仅实现了宁波考古在浙江率先“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也为宁波考古在全省、全国赢得了美誉。
王结华是别人眼中的“工作狂”,而科研则是他在工作时间之外的爱好与追求。迄今为止,他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专业文章,合著出版了3部学术专著、3部考古报告,主编出版了11部研究文集、图录图集与纪实读物。这些,都是他在完成繁重的工作后,争分夺秒取得的“战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考古成果的共知与共享,是王结华心中的光,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在潜心工作与科研之余,如何让藏在“象牙塔”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一直是他致力的又一方向。近年来,他主持策展了“水下考古在中国”等多达15个水陆考古专题陈列,向数百万观众讲述着关于水陆考古的生动故事……这样的故事,今后他还将持续讲下去。
虽然长期担负着管理与业务“一岗双责”,但王结华始终不改初心,不失本色,坚持坚守在田野与水下考古作业一线,坚持将工作与科研放在人生首位。在这背后,有他家人的无私付出,有同事们的协助协作,更有组织上的关心支持。一路走来,王结华虽已不再青葱年少,但他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依旧是那个跋涉在原野水滨、书写在深夜灯下的“逐梦人”。
王结华说:“30多年前高考填报志愿时的懵懂选择,最终成为30多年来无怨无悔的人生选项。今后我将继续砥砺前行,为中国水陆考古事业奉献自己的光与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