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1999年12月,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重庆市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及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大足石刻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大力推进大足石刻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依法依规保护
进一步健全大足石刻保障机制
大足石刻现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始建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盛极于两宋,延续至明清,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为保护好大足石刻,重庆不断强化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强化法律政策支持。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重庆市首部针对单个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法规——《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重庆市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重庆市科技局批准将大足石刻研究院纳入科研单位序列管理;重庆市文化旅游委(文物局)等11个市级部门和大足区政府联合印发《大足石刻研究院建设世界知名研究院实施方案》,为大足石刻保护利用及大足石刻研究院机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大足区政府将大足石刻保护“五纳入”,并从有限的财力中,每年安排资金6000万元,用于大足石刻人才队伍建设、大足石刻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保护建筑维修;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了保护标志,建立了文物档案。健全了以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抓总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大足石刻保护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构建起政府主导、各级各部门广泛参与支持、文物部门具体负责的文物保护管理长效工作机制。
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经中央编办同意,重庆市编委批准,2019年,大足石刻保护管理机构——大足石刻研究院升格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直属、委托大足区管理的副厅级事业单位,内设正处级机构18个,定编165名(新增编制35名);市管副厅级干部职数2名,市管正处级干部职数5名,其余正处级干部职数18名、副处级干部职数20名,使大足石刻保护机构队伍进一步壮大。大足区委通过《大足石刻研究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大足石刻研究院人才发展三年规划(2021—2023)》,在人才引进方面推出多项优惠政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正高级专业人员队伍逐步充实。现有人员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2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人荣获“重庆市富民兴渝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2人入选“重庆英才计划·名家名师”。2022年,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坚持系统整体保护
最大限度保持文物原真性
以解决大足石刻存在的岩体失稳、风化加剧、龛窟渗水等问题为重点,有序实施文物保护项目,逐步实现大足石刻从被动性保护向主动性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方向转变,使大足石刻原真性得到有效维持和展示。
实施重大保护工程。按照轻重缓急原则,不断实施岩体加固、渗水治理、本体修复等工程,对遏制文物病害、保持文物原真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投入2.9亿元,实施重大文物保护项目30项。在推动重点保护工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大足中小石窟保护利用新模式,按照“险情消除全面化、保护建筑特色化、安防监控一体化、价值阐释多元化、开放利用便民化”的工作思路,针对大足石刻中小石窟小而分散、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推动中小石窟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启动实施大足中小石窟三年滚动保护计划,将68处中小型石窟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文化振兴、道路建设、石窟寺环境整治、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文物病害治理等整体规划,统一实施。现已完成峰山寺、板昌沟、普圣庙等14处试点,正在全力推进后续项目。经过整治,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中小石窟,成为镶嵌在乡野中的艺术明珠和乡村文化新地标,服务周边群众20余万人,进一步发挥了中小型石窟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了新动能。强化科技成果运用。一是注重高技术探索应用。在大足石刻保护维修中,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在多项保护工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均处于国内石质文物保护的领先水平。特别是“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的实施,创造性地将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成像探测等技术首次成功运用于石质文物勘察研究,开创了多学科、多领域开展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的先河,积累了大量文物保护的宝贵经验。二是注重高科技平台建设。与意大利合作,建成了先进的“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利用网络数字技术,建成了覆盖大足石刻30多处重要石刻的“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中心”;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技术,建成了具有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功能的“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利用三维数字测量技术,完成了大足宝顶山石刻数字测绘,为大足石刻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注重高效率遗产监测。主动开展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和专项监测,为大足石刻保护和管理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并根据监测结果,开展了一系列预防性保护工作,加快了大足石刻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方向的转变。大足石刻2017年、2018年、2019年监测年度报告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优秀监测年度报告”。
创新项目管理方式。一是加强文物工程质量管理。对实施的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坚持“动态设计、专家咨询、信息化施工、监测并行”的方式,全过程跟踪监测并督导实施,确保了工程质量。如历时8年完成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2017年完成的宝顶山石刻卧佛渗水治理工程成效明显,解决了几十年来“卧佛”渗水的老大难问题;大足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一期)被重庆市文物局评为“2020年度重庆市文物保护优质工程”。二是加强保护项目实施管理。一方面,强化文物保护项目的策划、实施和储备工作。近年来,按照完成一批、实施一批、策划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的方式,推动大足石刻保护项目按年度、递进式有序开展。另一方面,强化文物保护项目招投标管理。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按照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不同的招投标方式,对抢救性、研究性、技术难度大、涉及文物本体的项目,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招投标或单一来源采购,对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和确保其工程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坚持立体安全防护
全方位保护大足石刻安全
严格落实安全责任。一是明确主体及监管责任。大足区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大足区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镇街及相关部门的文物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并实行了“两纳入”,即一方面将各镇街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另一方面将各镇街文物安全管理经费纳入了区财政预算。二是加强群防群查。在全区聘请村级义务文保员69名,制订《文物安全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以及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安全处置预案30余个;采取专业守护与群众守护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巡视巡查;对重要文物点实行24小时定岗、定位、定时、定人的“四定”工作制,确保守护责任落实。三是开展安全检查排查。定期不定期开展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检查,对全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75处石窟开展包括造像情况、管理情况、保护状况、主要风险、安全防范措施等在内的全面排查,并针对排查出的问题逐一整改,切实保障了文物安全。四是设立“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与大足区检察院合作,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工作。
完善技防设施设备。建成并升级改造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使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等5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窟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的全天候立体防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将大足区内30多处重要石刻视频监控纳入了该系统。同时,还建立了宝顶山石刻景区微型消防站。通过安防、消防平台的搭建,将分散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整合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大足石刻文物安全技术防范水平。
坚持深挖文物价值
逐步提升“大足学”学术影响力
通过建立“大足学”学科体系,开展大足石刻基础研究及学术交流,使大足石刻蕴含的儒释道三教文化从冰冷的崖壁见诸笔端,与世人见面,展现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
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按照树品牌、成体系的目标,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以大足石刻为中心,涵盖巴蜀石窟研究的“大足学”学科建设,将巴蜀石窟研究上升到了学科的高度。紧紧围绕大足学基础理论、大足石刻及其巴蜀石窟深厚内涵,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在四川美术学院建立了大足学研究院,在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成立了“大足学研究中心”。近年来,“大足学”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夯实基础科学研究。一是注重成果体现。近年来,出版专著、图录等50余部(本),发表论著1000余篇,创办了大足学学术刊物《大足学刊》,出版了“大足学研究文库”系列丛书;开展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重庆地区石窟寺及石刻铭文资料抢救性收集与整理研究》成功申报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实现了重庆市考古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二是注重考古研究。历时16年,完成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大足石刻全集》(11卷19册)考古报告的编撰出版,使其成为我国石窟考古学研究领域一项重大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也代表着21世纪大足石刻研究的新成就,填补了我国大型石窟寺编写和出版系列考古报告的空白。在认真总结其编写经验的基础上,正在启动除“五山”石窟以外的大足石刻考古报告的后续编写工作,竭力探索石窟寺考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是注重资源调查。牵头完成重庆市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工作,摸清了重庆市石窟寺(摩崖造像)资源家底。
加强国际国内合作。2016年,继与意大利合作建成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后,2017年,又与意大利威尼托大区文物保护机构合作,开展大足舒成岩石窟保护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2022年,已与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复旦大学签署三方协议,开展大足峰山寺石窟保护研究。同时,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合作实施《砂岩质石窟岩体裂隙渗流精细探测与防治关键保护技术研究》《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等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同年6月,重庆、四川文物部门共同签订《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同建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川渝石窟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将川渝石窟保护合作推上新高度。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依托大足石刻儒释道三教石窟造像的文化特色,高标准、高起点搭建大足石刻学术交流平台,高水平举办学术研讨活动,促进大足石刻保护利用国际学术交流。先后举办和召开“中国石质文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石窟寺考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等各类国内外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20余次。
坚持合理有效利用
多维展现大足石刻文化魅力
通过改善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展示利用水平、开展对外展览交流和推动文物服务经济发展,让大足石刻走出去,活起来,进入寻常百姓家,展示大足石刻的独特魅力。
完善景区基础设施。近年来,先后实施“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工程”“大足石刻宝顶山和北山抢救性保护设施工程”等一批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文物保存环境和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投资12亿元,实施了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提档升级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景区形象,增强了游客体验感。
提升展示展览水平。一是不断提升展示功能。建成大足石刻博物馆,全方位增强大足石刻的展示和阐释功能。2018年,大足石刻博物馆基本陈列“艺术涅槃——大足石刻艺术展”在第十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中获优胜奖。2020年,大足石刻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二是投资5亿元,建成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并投用,其中4K大足石刻宽银幕电影和8K大足石刻球幕电影倍受观众好评。三是开展对外展览交流。先后在英国、加拿大、日本,及中国北京、广州、成都、苏州、深圳等地举办大足石刻展览20余场,反响良好。
突出文化传承教育。充分利用大足石刻作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科普基地以及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优势,积极开展游学、研学、参学、干部教育及孝廉文化的教育示范与文化交流,开展大足石刻展览(以文物保护知识为主)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五进”活动,进一步发挥了大足石刻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