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七夕图彩笺信札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陈曦 孔令琦

08B20220830C4.jpg

笺纸是题咏或书信的纸张,多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官宦重吏文字往来所用,纸张尺幅虽小,制作工艺精巧。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藏吴煦档案(乾隆二十三年到同治六年,1758—1867),保存有千余封名人函札,记述了吴煦(字晓帆,清代官员)与幕属同僚的往来交游。函札中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太平天国、捻军、会党等农民起义军的活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清代士人函札往来,受到书仪制度的制约,常常“择纸而书”或“与纸相当”,方寸之间的笺纸,体现出书写者的审美意趣。

吴煦档案中的函札,多往来于吴煦与江南地区官员,不乏使用一些经过染色、砑光、印刻等工艺处理的彩笺。其中一张有“七夕”时令图像的彩笺引人注目,彩笺上的图像线条古拙质朴,织女飞升空中,被类似喜鹊环绕的云团托住,牛郎牵引着老牛抬头望向空中,图像一侧刊刻“七夕”二字。

七夕习俗与七夕图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起源于汉代,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七夕的风土习俗存在于大量的诗歌和文字中,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七夕节这天,宫娥彩女于开襟楼拿丝线穿各式针孔,向织女星乞巧,时人纷纷效仿。从南北朝时开始,牛郎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妇女除了乞巧,还会在七夕节这天祈子。到了唐代,七夕乞巧的风俗在延续前朝的基础上更为隆重和盛行。《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七夕节的节日内涵在继承中逐渐丰富发展,至明清时期,乞巧依旧是主流习俗。清代七夕节拜魁星也是习俗之一,魁星是北斗七星之首,主管考运,农历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清代郑大枢《竹枝词·七夕》:“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无鹊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结缘煮豆待何时。”记录了男子祭拜魁星祈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有关七夕题材的绘画作品属于节令绘画。现存最早的七夕节令画出现在五代,北宋时期《乞巧图》、南宋赵伯驹《汉宫图》描绘出宫娥女眷登楼拜月、乞巧的场景。明代仇英《汉宫乞巧图》成为范式,并在清代得以延续。清代陈枚《桐荫乞巧图》,闺中女子围坐水碗边投针问巧。七夕节令图像不仅仅局限于绘画作品,年画、瓷器、剪纸、织物和泥塑等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牛郎和织女的形象。

清代笺纸七夕图的审美趣味  将节日刻印于纸笺,往来使用于文人士族的文墨书翰中,反映了清代的七夕习俗和文化礼仪。过往的研究者认为,七夕图基本包含四种文化内涵:祈求智慧与巧艺的世俗观念,祈求爱情甜蜜的婚嫁理念,祈求平安长寿、子嗣绵延的人伦思想,祈求农作物丰收、祥瑞的农耕文化愿望。细看笺纸中的七夕图,兼具织女、牛郎、喜鹊和耕牛等元素,主人公之间彼此遥望,显然不是表现鹊桥相会的婚嫁祝福。结合书翰的交流习惯,七夕图像暗喻出友人间的相思之情。清政府遭受内忧外患的压力,民不聊生的社会情形下,七夕节民俗中祈求谷物丰收、祥瑞生活的美好愿景,符合民间追求吉祥寓意的装饰审美。金安清等人致吴煦的函札,文字中流露出对朝廷战事失利的悲叹,使用带有吉祥寓意图像的笺纸,可体现书仪礼制。同时,清代七夕节增加了魁星点斗、官运亨通的民俗愿望,用于笺纸之上、往来于官僚之间,隐喻地表达出仕途顺利的寒暄祝福,极大丰富了节令图像的文化内涵。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9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