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县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以出土“中华第一龙”而著称于世。在该遗址南部还发现了32座东周时期的阵亡士兵合葬墓,清理遗骸600余具,其中多例骸骨上留存有致士兵死亡的青铜兵器。射入身体的青铜镞、楔入眼眶的戈援、击碎颅骨的弹丸,无不昭示出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
冷兵器是与热兵器相对而言的。一般是指不利用热能、化学能等热能量转化成机械能抛射武器杀伤敌人的武器。近身格斗冷兵器之长兵器包括棍棒、削尖一端的梭镖,矛、戈、戟等;冷兵器之短兵器包括石块、石斧、剑、刀、匕首等。远距离投射冷兵器包括石弹丸、石镞、陶弹丸、骨镞、铜镞、竹箭、竹弓、皮革(多作为惯性抛射和弓弦用)等。护具类、战车等冷兵器在濮阳西水坡遗址没有发现,不做赘述。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是1987年在配合西水坡水库施工中发现的,因出土6500年前的三组蚌壳摆塑龙虎图案而著称于世。遗址南部共发现墓葬32座,1987年发掘2座,1988年发掘28座,另外2座由于被大坝占压未发掘。
弓箭、弹弓是人类进入智人时代后发明的远程击杀武器,旧石器时代遗址常见打制的石质镞出现,有机质的弓、弦、铤、镞由于腐朽难以保存下来。新石器时代,弓箭、弹弓普遍用于狩猎和战争,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遗存中,石镞、骨镞、弹丸就有大量出土。进入青铜时代后,青铜被广泛用于武器制造,使战争进程大大加快。濮阳西水坡遗址东周阵亡将士排葬墓中发现的青铜兵器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箭镞 从清理出的600余具遗骸观察,凡是遗留有箭镞的骨骸大都比较完整,说明因箭伤而被射杀的士兵并未参加近身肉搏,两军拼杀时,他们已经受伤倒地或已经死亡。
PM170-9号骨骸颈部可见一个青铜镞,残存铤长2.4厘米,自右上射入,穿过颈部止于左锁骨近端,应该是射穿颈动脉致士兵失血而亡(图一)。PM170-14号骨架遗留嵌入颈椎5厘米、全长9厘米的青铜镞,直接射穿脊髓致人四肢瘫痪或失血而亡。PM170-15号士兵骨骸遗留全长7厘米、贯穿左腿胫骨的青铜镞,致士兵失去行动能力被杀。PM172-4号骨架骨盆内遗留3.5厘米青铜镞,自右上方腰部射入,擦髂骨上缘入下腹部,止停于骶骨上,使士兵腹内大出血而亡。PM172-11号骨架胸椎遗留4.7厘米青铜镞,自右向左水平射入,击断第三肋骨,穿过肺脏楔入并断开胸椎,使士兵肺部大出血、下肢瘫痪而亡。该士兵足部还遗留有贯穿脚掌的青铜镞。PM172-12号骨架右髂骨遗留3.7厘米青铜镞,自左前方水平射入,贯穿下腹使士兵肠管断裂大出血而亡。PM172-16号骨架颅骨左额遗留3.7厘米青铜镞,自左前方射入,击穿(可见孔洞)击碎(放射状开裂)颅骨,使士兵颅内大出血而亡。PM175-17号骨架左胸腔遗留2个青铜镞,自左后上方射入,击穿第2、第5肋骨,止停于左肺部,使士兵肺部大出血窒息而亡。
戈、矛 在清理出的骨架中,还发现青铜戈、矛遗留。士兵在近身搏斗时,将戈、矛刺入敌人身体使其倒地,持柲者欲拔出武器或故意搅、撬、挑以对敌造成更大伤害,致使戈、矛折断遗留死者体内。凡因戈矛伤而亡的士兵,尸体大都完整,但不排除断首者是戈、戟伤致死。
PM173-7号骨架右眼眶内遗留1个青铜戈的援部,自好部断裂,残长5.7厘米,由正前方刺穿眼球后直达颅腔使士兵颅内大出血而亡。 PM174-23号骨架颈椎遗留1个青铜戈的援部,自好部断裂,残长9.5厘米,由正前方刺穿喉管后楔入颈椎使士兵窒息、四肢瘫痪而亡(图二)。PM182-7号骨架盆骨内遗留1个完整双翼青铜矛,长19厘米,由左下方刺入,刺穿大小肠管后楔入髂骨右翼,使士兵腹内大出血而亡(图三)。
弹丸 PM187-2号骨架颅骨左蝶骨与冠状缝结合处遗留1个完整白色石弹丸,由左前方射入,击碎蝶骨,并使颅骨沿眉弓、冠状缝、鳞状缝放射状开裂,使士兵颅内大出血而亡。
濮阳西水坡遗址东周阵亡将士排葬墓规模宏大,遗骸排列整齐,与山西高平长平之战遗址尸骨坑对比,推测是东周时期某场战役获胜方战死士卒的墓地。此地还应该举行过大的祭祀活动,限于发掘面积所限,尚未发现祭祀遗迹。从阵亡士卒遗骸上遗留兵器观察,印证了古代两军对垒,先是进行远程武器对射,再进行近距离拼杀肉搏的战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