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冯朝晖

7月15日,由中国文物学会、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的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研讨会以“乡村振兴与中国古村镇”为主题,来自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地古村镇的10余位代表在线下线上发言。

古村镇是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及文化、民俗的重要载体,是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东方之美的物化典型,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与利用好古村镇,是“留住乡愁”的有效途径。当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古村镇正在不断消失或被破坏,其保护与利用工作亟待加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在保护传统村落原生态的前提下实现适度、合理开发,保障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为后一代保存民族记忆的重要举措。

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主讲“家国情怀——连结历史与未来的乡村遗产”。他认为,中国传统乡村是在长期适应农耕时代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自清末民国以来,西方殖民国家带来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击,使中国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化、现代化过渡的过程中,呈现乡村衰败与转型困境。 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人口流失、缺乏产业支撑、文化认同衰落等问题,使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等方面困难重重。乡村遗产保护,最终要依靠人们对家庭、乡土的眷恋激发创造力与生命力。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只有不断深化对家庭、习俗、景观、自然环境等的具体认知,理解不同地区的联系与差异,才能更好地筑牢爱乡爱国的基础。他进一步指出,“家文化”是延续至今的精神力量,祖先对家族后辈的言传身教,后人对先祖的信仰崇拜,在这个相互滋养的过程中形成了家族群体的凝聚力,文化传承的延续性。“生态文明”是乡村遗产中蕴含的智慧。在我国长期的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如何维持人口与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的平衡关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只有在生计可持续的前提下不断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乡村聚落才能够继续发展。“乡土力量”是守护遗产、汇聚人心的主体力量。村民对历史建筑的合力修缮,是对祖先遗产的护持,也是对先贤忠义品德与家国情怀的薪火相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孝祥主讲“基于古村镇遗产价值认知的东莞城乡风貌塑造探析”,为全面探析传统村镇遗产价值提供思路与参考。他认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是城市重要的特色空间,是城市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保护传承工作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古村镇保护始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乡土建筑保护,经历了从认知到保护理念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建筑单体扩展到村落建筑群,从注重物质形态延伸到建筑环境、乡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物理空间范围的横向扩大,又涵盖了社会空间维度的纵向延伸。他以东莞古村镇遗产价值研究为例,从自然环境、聚落布局、街巷肌理、建筑类型、非遗传承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东莞城乡特色风貌塑造策略。一是建设城乡融合的优美宜居环境。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挖掘和活化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引进新型业态,突出地域特色,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二是提升乡村风貌和景观价值。融合 “山、水、林、田、海、宅等自然地貌与人文要素,绘制乡村特色风貌地图,重塑乡村风貌特色,彰显独具魅力的乡村风貌,是焕发与提升乡村价值,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三是实现乡村遗产的传承与转换。建设乡村风貌区,对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实现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转换,提高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省住建厅原一级巡视员王胜熙以“乡村振兴在福建”为题,分享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省通过广泛开展调研咨询、探索乡村治理机制、践行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保障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福建探索,并介绍了福安市潭头镇南岩村和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的保护案例。南岩村拥有红色文化、古建筑文化和闽王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定位为“研学、文创,带动乡村旅游”。为带动产业发展,南岩村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清产核资将村内的山、水、田、园、林、房、宅基地等资源纳入合作社管理;通过依法依规和群众认可、程序规范原则组织确认村民的社员资格。村内所有产业向经合社缴纳资源费,由经合社统一对外经营,村民人人有分红,实现了集体经营效益与个人收益的有机结合。龙潭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古村,存有很多明清时期的老屋子,但缺乏修缮。由于村民常年外出务工,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2017年龙潭村开始实施文创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计划,通过修复古宅、“认领”租赁老宅、“人人都是艺术家”文创项目,互联网宣传等方式,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助力精准扶贫,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改变村民精神面貌,带动乡村文化旅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单彦名主讲“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与行动”,通过翔实的案例剖析,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以及怎样将策略落实落细到行动。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大利村项目,派驻规划师驻扎大利村对村内规划建设和村落整治进行现场指导,从“局外人”到“村里人”,避免只见规划不见“师”。北京市传统村落研究项目,基于多元价值维度分析,通过人口流动大数据分析,研判京郊传统村落传承发展布局;通过爬取网络点评大数据,研判京郊传统村落传承发展活力和感知画像,将传统村落归纳为内卷型、静态保护型、均衡发展型、动态发展型,分类提出保护发展策略。她认为,传统村落是一种内在文化力量引导的拥有旺盛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空间。传统村落体现的是具有传统内涵的现代生活水平的“村落”, 这种“现代”应具有外在和内在两种特征,内在的“现代”是设施上的完善与丰富,以适应今天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个人喜好;外在的“现代”应是留下时代印记的今天特征,是一种持续更新而并非停留崇拜的,同时能形成被后人喜欢并值得研究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因为现代和传统的叠加才是纵向的发展见证,是能为老百姓喜欢和愿意使用的而非单纯的观赏空间。

大会发言环节,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苏俊杰做“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古村镇乡村振兴——以大理为例”的发言。通过对大理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传承体系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到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内在关联性。文化生态保护区能够在经济层面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与居民收入提高;在生态层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在文化层面继承与创新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在治理层面推动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治理。以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为途径,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振兴乡村,体现出近年来我国遗产保护领域从单项保护到整体保护和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山西省古建筑集团董事长王国华以“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发言。2021年,在参与陵川县浙水村保护修缮和环境改造项目中,他们发现一些尚需政府、社会各界和村民共同关注与协调解决的问题。一是产权不清,主体不明。一些古村落的历史建筑由于历史的原因产权不清或多方共管,或无人管护,由于主题不明确造成多方互相争抢或无人问津。二是整体规划不健全或无统一明确的规则,重视单体院落的保护修缮,忽视传统机理和村镇风貌保护协调。三是开发利用不足。对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宣传不够广泛,资源类型同质化,旅游产品单一,吸引力不够。四是重修缮改造,轻管理保护。对古村落的修缮和环境提升改造较为重视,但后续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却流于形式。

浙江省衢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汤春山以“建设千家乡村博物馆背景下乡村振兴与古村镇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发言。建设乡村博物馆是留住乡村文化之根的一条好路子,是浙江文博系统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和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浙江省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力争实现3年内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的目标。通过对天台县三合乡大横村的前期调研,他认为当地可抓住乡村博物馆建设的契机,以古村落为依托,挖掘当地特有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谋划筹建一些展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走可持续发展的文旅融合、研学之路,并为下一步建设乡村博物馆群打下基础。

中央民族大学环境设计系副教授赵海翔以“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镇公共文化空间的再塑造”为题发言。基于所在团队近年来对云南和贵州部分古村镇和古建筑的现状调研发现,在村镇建筑遗产中,普遍存在公共文化空间价值利用不足的“失语”问题。这些村镇中“公共”属性的古建筑,闲置率较高,很少得到充分利用且服务于公共文化,目前正常使用中的不足半数。当下,以发展的观点探讨其公共属性、社会功能等,应重视其角色转变、内容转换、价值转化等,为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乡村振兴服务。

广东省连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曹春生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古驿道、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的发言分享。通过对骑田岭古驿道及沿线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发现,对历史文化和文化遗存最好的保护就是将其活化,在保护中加以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加以保护。而活化古建筑及历史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文化旅游。古村落中的古建筑及其动人的故事、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铸造了旅游的灵魂,注入了旅游的活力,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参与,为古村落带来了经济收入。通过古驿道、古村落及历史文化不仅带动了文化旅游,也为古村落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提供了经济保障,各地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也通过旅游者得以承传和传播。

研讨中,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古村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国珍,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孝祥、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工程学院教授林从华分别做学术点评。点评专家认为,本次论坛学术报告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有生动的实践案例,或以当地村民需求出发,推开设计之门;或以家国政策开展研究,诠释世家文化、新时代乡愁;或关注新主体、关注新空间、关注新机制、关注新业态,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担当,展现出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研究方面的时代高度、学术深度、理论高度和情感温度。

 (冯朝晖)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4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