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简称“考古遗址公园”)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昌市新建区铁河乡、大塘坪乡境内,濒临鄱阳湖,遗址公园规划面积12.03平方公里,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昏侯国遗址(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为核心,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及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2017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海昏侯国遗址所揭示的国都、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及平民墓葬区的完整布局,集中展现了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历史风貌、园寝制度和筑城风格,是研究西汉侯国历史最典型的大遗址。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一头牵连着千年文脉,一头维系着后世传承。
2011年,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惊世而出,震惊海内外,从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填补了西汉文化研究的空白,更刷新了人们对中国儒家文化典籍的认识。11年后,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不仅从考古工地转变为市民家门口的考古遗址公园,更在不断推进考古研究的同时,凭借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展览展示等方面的创新,让海昏文化走向大众,也向世界展现全面、真实的汉代中国,逐步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新路。
溯源寻根
——鄱阳湖畔惊现汉代侯国遗址
竹帛烟消,沧海桑田,悠悠大汉已去两千余载。虽然史家大笔如椽,文豪华章典丽,但人们从若隐若现的史书文字中得到的海昏侯国故事,仅仅是个谜一样的传说。而伴随着一通举报电话的响起,距今两千余年的侯国神秘面纱由此揭开。
2011年3月23日,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对该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同年4月初,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对该古墓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并成立专家组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勘探发掘正式启动。10余年间,广大考古工作者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考古勘探约53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约1万平方米,发现了以紫金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一系列重要遗存,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也是世界级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海昏侯国遗址由国都紫金城城址、墎墩山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园、城址西部墓葬群以及城址南部墓葬区组成,紫金城城址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城墙总长约7516米,城址保存完整,保护范围达4.73平方公里。遗址墓葬群保护范围为1.33平方公里。刘贺墓园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墓主人身份明确、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出土文物品类数量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墓葬。海昏侯世袭四代,侯国延续至东汉末,共168年。
人物独特,故事传奇。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一生经历了王、皇帝、平民、列侯四个身份的转变,人物独特,故事传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独一无二。
内涵丰富,价值突出。刘贺墓园自2011年考古发掘以来,共出土了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简牍、木牍等精美珍贵文物1万余件(套),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刘贺墓园考古发掘对研究西汉列侯等级墓葬的埋葬制度、丧葬制度、丧葬观念提供了实物印证,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汉代的物质文化风貌,对于解读诠释西汉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流考古,影响深远。刘贺墓园是继长沙马王堆、广州南越王墓之后,我国第三次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遗产标准,委派国内著名考古专家、多学科联合以最先进的考古发掘手段而进行的考古发掘,发掘过程由央视直播,引起业内轰动,令全国瞩目、世界关注。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囊括了2015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田野考古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等,2019年被授予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奖·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文化传承
——走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结合创新之路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蕴含丰富中华文明成果、具有重大文化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惊世而出之时,江西便决定走一条文化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结合的创新之路——在海昏侯国遗址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使其兼具历史遗址考古发掘、保护利用与文旅融合功能,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昏侯国遗址保护利用,提出了“三四三”总目标,南昌市委、市政府巨资投入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简称“遗址管理局”)遵循整体保护与传承创新的工作思路,坚持保护优先、弘扬优秀文化、促进“三四三”融合发展的基本定位,扎实推进海昏侯国遗址保护传承利用。
整体性保护,规划先行。遗址管理局邀请国内外著名文物保护、规划、建筑界专家教授,以打造世界一流遗址公园作品的要求,科学编制了《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保护规划》《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铁河乡总体规划(2017-2030)》等一系列规划,为海昏侯国遗址文旅融合发展擘画了新蓝图。
遗址保护规划在53.97平方公里范围内,对海昏侯国遗址实行分层次保护;考古遗址公园规划12.03平方公里范围,分为遗址博物馆区、墓葬展示区、紫金城展示区、考古预留区、入口功能区、历史体验生态休闲区6大功能区;两乡总体规划107.8平方公里范围,突出打造文化遗产展示、文化体验、滨湖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上述规划完成,为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世界一流遗址公园奠定了扎实基础。
立体化保护,守护遗址。做好遗址及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和条件,202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江西省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保护办法》,通过立法推动文物保护法治化进程。按照遗址保护规划,遗址管理局分步推进遗址本体保护、日常监测、环境整治和风险防范。刘贺墓园保护展示工程,实现对刘贺墓园本体保护,消除墓园遗址安全隐患。
刘贺墓环境整治等项目恢复墓区历史风貌,实现自然环境资源和文化历史资源协同保护。构建考古遗址公园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安全保护体系,遗址连续多年实现“安全年”。
有效化利用,挖掘价值。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是当下我国最为普遍的一种整体保护模式。保护对象从物至人,并扩大覆盖遗址周边环境,使得保护内容逐渐深化。一方面,使用复原设计和“重建”手段“再现”历史场景,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展陈大量精美文物,让文化遗产具备可观赏性,实现其科普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在保护遗址的同时,考古遗址公园带动当地文旅经济,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场所,化解了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目前,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6大功能区中,已开放入口功能区、遗址博物馆区和墓葬展示区,初步展示了海昏侯国遗址的格局、形制、历史环境,呈现了遗址的核心价值。
在科学保护遗址本体、展示丰富出土文物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考古研究和展示科普教育,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组建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工作站,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支持指导下设立江西省汉代文化(海昏)研究基地,出版《金色海昏》《刘贺藏珍》等学术书籍,积极推动遗址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村庄、进学校等,加深对海昏侯国遗址核心价值的提炼、阐释和转化。持续提升公众对于海昏侯国遗址的认知,实现激活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与意识。
精美呈现
——打造汉代文化多元立体展示体系
2015年,南昌市成立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筹建领导小组,2017年成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指挥部,历任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任组长、指挥长,并筹集资金近40亿元投入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东南大学齐康院士担任考古遗址公园重点项目建筑方案,将海昏侯国遗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鄱阳湖优质生态资源相融合,秉承“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理念,大面积保留还原园区自然生态风貌,充分体现遗址公园保护、展示、休憩三大功能。历经1800多个日夜的奋力拼搏,2020年9月23日,考古遗址公园完成一期建设目标,实现高标准开园开放。
从空中俯瞰海昏侯国,阡陌平原上,画卷徐徐展开;河湖交错间,现代建筑与古老遗址相融共生。
其中,考古遗址公园游客中心以海昏侯国遗址出土文物“玉瑗” “玉璧”为原型,取“瑗璧礼天”之意,向天地四方昭示“王之场域”自此而始。又以龙虎凤纹韘形玉珮的线型嵌入弧形天窗,彰显海昏元素。游客中心凌空飞架于灵湖之上,犹如一枚风水玉扣,扣住遗址公园整体水系入水口,从远处看,建筑与湖面水天相接,整体形态圆融流畅、虚实相生。其内设的编钟剧场以汉服、汉舞、汉乐为实景,现场演奏编钟、编磬、笙、箫等乐器,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手法,生动再现西汉诸侯贵族宴乐场景。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建筑外形源自海昏侯国文物中多见的龙形图案,从空中鸟瞰,恰似一条苍劲虬龙盘踞于阡陌野垄间,喻“虬龙潜野”。博物馆前引水成湖,名“龙隐湖”。
海昏侯国遗址出土文物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品质之精,堪称一部反映汉代鼎盛时期璀璨文化的百科全书。博物馆目前开放“金色海昏”“丹漆海昏”“书香海昏”三个专题展和“遇见海昏”观众互动展。
“金色海昏”专题展总面积约4800平方米,展线长度670米,展出精品文物1200余件(套)。在主题上区别以往的考古成果展或珍宝展,以一个人(刘贺)、一座墓(刘贺墓)、一座城(紫金城)为切入点,再现一个消失的侯国(海昏侯国),并运用历史文化的叙事手法,以海昏侯国历史文化为主线,以物言史,展现大汉盛世。该展入选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并荣获江西省博物馆2020年度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带有“南昌”“昌邑”“海昏”“籍田”“刘贺”“刘充国”等铭文的器物大量分布在展览的上篇“豫章海昏”中,力证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历史文化;其他文物按照类型组团展出于下篇“王侯威仪”和尾篇“儒风南阜”中,不仅展示出西汉高超的手工业工艺水平,而且再现了西汉时期贵族的生活,是汉人思想意识、政治制度、礼乐文明、审美情趣、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
曾是考古“第一现场”的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园遗址,其墓葬本体规模宏大,椁室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清晰明确,对于研究、认识西汉列侯等级葬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墓园总呈梯形,占地约4.6万平方米,内由2座主墓、7座祔葬墓、1条外藏坑和园墙及相关礼制性建筑构成。主墓墓室按刘贺生前宅第予以布置。主椁室“东寝西堂”是刘贺生前居室的模仿,钱库、粮库、乐器库、酒具库、厨具库、衣笥库、武器库、娱乐用器库、文书档案库、车马库等环绕主椁室四周的库藏,于地下幽冥中再现西汉王侯“事死如生”、奢侈繁华的生活。
传统与现代交织,人文与生态辉映,集山、水、城、墓为一体的大遗址单元,完整呈现了汉代社会生活图景。遗址管理局党工委副书记、局长彭印表示,我们致力讲好海昏侯故事,传播汉代文化,依托特有的汉文化资源,举办了海昏汉文化节、主题展览、传统文化研学活动,以及汉代文物考古学术论坛等,深受百姓称赞和游客青睐。
自开园开放以来,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接待国内外观众近250万人次,不仅产生良好的文化传播效应,还带动了当地的餐饮、农业观光、农副产品加工等经济产业发展。一个集遗址保护、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世界级大遗址公园旅游目的地正在逐渐成形。
“海昏IP”
——让古老文化“活”起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遗址公园游客中心内的编钟剧场传来一阵悠扬乐声。汉服、汉舞、汉乐搭配现代化的声光电效果,将观众带入一场视听盛宴,仿佛穿越汉朝。
伫立于鄱阳湖畔的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在时间与空间上,与两千多年前的海昏侯国交汇呼应。
走进海昏侯国,仿若翻开一部大汉盛世文明的百科全书,金器、玉器琳琅满目,五铢钱堆积如山,青铜器、漆木器精美绝伦,更有5000余件价值连城的竹简、木牍。器物虽无声,却记录中华历史文明,启迪文物时代价值。中国最早的孔子画像,重现世间的《齐论语》,传承千年不衰的儒家文化;编钟、乐器形象再现西汉诸侯用乐制度;西域风格的琥珀饰与银当卢等,见证“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在考古遗址公园,形式多样的考古体验、汉画像石拓片、投壶游戏等研学、游客互动项目,“遇见海昏”智能体感捕捉、沉浸式裸眼观影剧场、VR互动、3D打印等数字化展示手段,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
“第一次来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每处建筑、每件文物的信息量都足够大,让我对海昏文化IP有了全新认识。另外,这里也很好玩,可以学拓片、看古乐表演、玩投壶游戏、体验3D打印文物,还有很多海昏主题的文创产品可以带回家,丰富的内容刷新了我对考古遗址公园的认知。”趁着假期前往考古遗址公园参观的江春风这样感叹。优质的展览、精彩的互动游戏以及墓园遗址等场所的开放,不仅生动地讲好了海昏故事,更是令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于民的思想得到了实践,使考古遗址公园真正成为一个与公众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
依托独一无二的考古遗址现场和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区位优势,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江西文化的新地标,也是南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文化品牌之一,有效带动区域发展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其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守护利用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遗址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建设遗址公园的初心。”
遗址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叶明和表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围绕“三四三”目标定位,以“遗址为核、文化为魂、旅游为业、生态为本、圈层发展”的总体策略,坚持“文化+” “旅游+” “生态+”的相互融合发展思路,传承好海昏历史文化遗产,着力将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成为集文物保护、教育科研、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文物保护“江西样本”标杆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地、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地、全民共享乡村振兴示范地。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