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视角下的
湖北古山寨遗址保护与利用初步研究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张晓云

03B20220826C12.jpg

山寨又作“山砦”,一般指在高山地区险峻要冲易守难攻之处筑有寨墙、栅栏等防御性工事的建筑聚落,“高山结寨,平地筑堡”。山寨是在特殊的山区地理环境、动荡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探有贼信,民归寨堡,凭险据守”。湖北地处长江中游,以古山寨遗址为代表的山区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在当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良好历史机遇下,加强对古山寨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对于拓展山区文物类型保护利用新视野,探索山区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新路径,推动文物事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山寨遗址是湖北重要的代表性山区文物

长期以来,我国文物工作与相关政策文件中基本没有山区文物类型的提法,缺乏对山区文物的分类研究及在此基础上系统的科学保护与利用,仅在文物保护工程取费中对山区项目有一定的系数倾斜,或在谈及革命老区文物保护时偶将偏远山区与之相提并论。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其中包括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等30余个文物保护区域类型,但未提到山区(或偏远山区),为探索开展山区文物相关研究提供了空间。

湖北是中国重要的山区省份之一,全省总面积近80%为山区。湖北山区文物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彩,拥有古山寨、石窟寺、摩崖石刻、旧石器时代遗址、民族村寨、古矿冶遗址、岩画等七大类山区特有或明显区别于江汉平原的特色文物资源。其中,以古山寨遗址最具代表性,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特色鲜明、潜力巨大。“蕲黄有山砦三百有奇,名砦四十八”。根据初步统计,全省现登录有古山寨遗址1917处,主要分布于鄂西北、鄂东、鄂东北一带,覆盖14个市州,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9处。

但是,隐匿于大山深处的遗址类文物也最易被忽视甚至渐渐被遗忘。由于古山寨选址具有特殊性,大多处于高山之巅,人迹罕至,交通不便,保护管理难度、成本明显高于平原地区。随着军事防御功能的丧失和居住条件的日益恶化,古山寨被现代社会废弃使用,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隐患突出,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管理,地面遗存垮塌乃至消失日益加剧,整体保护状况堪忧,文物价值远未得到挖掘利用。除南漳春秋寨等个别得到开发利用,超过90%的古山寨“藏在深山人未识”。

湖北古山寨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历程与现状

早期调查阶段(1980年至2011年):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郧阳、竹溪等地文物部门对鄂西北等地区的军事城垣遗址进行调查,初步认定为秦楚古军事防御工事,但其属何时何人所建,因无准确文献记载及相关实物佐证,故难定论。200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与十堰地方文物部门联合开展“楚长城”遗址考古调查和试掘,初步掌握了遗址的分布、形态、年代,认为是区域性的治安或军事防御性设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后,2009年至2011年,武汉大学、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开展长城资源调查和试掘,李长盈、王吉等认为调查发现的墙体、关卡、敌台、烽火台、山寨等防御工事遗存,是多个历史阶段形成演化发展的长城。由于缺乏考古证据,早期“楚长城”的结论未得到正式确认,相关成果以调查报告及介绍性资料为主。但有关工作无疑引起了社会、研究者和媒体的关注,并为后期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基础条件。

初步研究阶段(2006年至2021年):郝少波、张兴亮、石峰、杨蕾以南漳乃至鄂西北古山寨为对象,结合文献和实地调查,从建筑历史的角度,分别对古山寨堡寨聚落、防御性、成因与形制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叶植、陈飞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对南漳古山寨修建原因、修建者、形制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古山寨是山地建筑奇观,堪称“中国的马丘比丘”。彭罕之在对南漳古山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利用分级控制策略。陈浩、郑嬗婷通过对大别山区山寨旅游资源的梳理,提出开发军事题材专项旅游产品。刘志军、贾科对十堰地区山寨的环境、分布、结构、源起、功能、年代等进行了阐述。屈金花分析了鄂西北古山寨的文化性质、社会功能、形成原因等,提出加强古山寨专题研究和分级分类保护。闫醒以南漳春秋寨为例,对古山寨军事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

开展初步保护与利用(2007年至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后,各地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古山寨遗址申报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鱼木寨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等山寨相关国保单位的保护规划,划定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落实相关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了利川鱼木寨文物保护、南漳青龙寨石砌建筑墙体保护、夷陵区杨家河兵寨群等修缮项目及鱼木寨、春秋寨等安消防工程,有效消除安全隐患。2010年,南漳县引入社会资本对春秋寨开发利用,现已建设为4A级旅游景区。2020年南漳县成立古山寨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申遗工作。

纵观40多年来古山寨的研究、保护与利用,研究方法上主要依赖于调查与地方志等相关文献,考古工作参与不足;研究区域基本局限于鄂西北、十堰甚至南漳一隅,个别涉及大别山区;研究群体包括高校师生、文物工作者,研究视角包括建筑历史、军事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工作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而兴,主要成果集中于该时期前后,为南漳古山寨群2012年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与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价值支撑,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早期研究注重功能布局、形制结构、成因价值等,边调查边研究,随着普查结束和时代发展,后期对旅游开发利用的研究逐步出现,总体上成果数量偏少。从山区文物管理的角度,对湖北省范围古山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系统性研究一直处于空白,古山寨数量、现状等长期缺乏准确掌握。对古山寨遗址的系统性研究、保护与利用,亟待加强。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古山寨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湖北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2021年12月,湖北省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开展全省长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江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专门成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推进方案》。古山寨遗址作为重要的代表性山区文物和长江文物,分布广、规模大、价值高,具有公园建设的先天优势与打造成为荆楚文化标识的巨大潜力,是湖北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抓住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难得的机遇,利用2021年底以来已开展长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获得的全面准确的古山寨遗址信息资料,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视角,研究探索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山区类型的建设模式,让古山寨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领域、新亮点。重点是需要开展古山寨遗址的现状研究与路径研究,主要包括:系统整理湖北古山寨遗址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厘清山区文物、长江文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重要概念、政策环境;对古山寨文物资源分布、价值、特点、保护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等进行梳理和分析;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全省,摸清家底,建立湖北古山寨遗址文物名录;从制度、技术、环境等不同层面,研究提出山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在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大背景下,将古山寨遗址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并作为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对于填补山区文物类型研究的空白,以点带面,开创山区文物类型保护研究新视野;继“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中国明清城墙”“万里茶道”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之后,打造培育“十四五”乃至以后一段时期湖北世界文化遗产新的有一定冲击力的申报项目;在积极推进平原地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的同时,拓展山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领域;通过推进古山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山寨——山村——山民”的良性互动,探索山区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新路径,为推动“十四五”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湖北智慧,助力湖北建成全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为2022年度湖北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建设研究课题(HCYK2022Y44)阶段性成果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2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