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戈壁,无垠瀚海,新疆面积广袤,环境地形复杂,无人区众多,是全国考古环境最艰苦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凝心聚力,务实进取,集中多学科力量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拓展边疆考古纵深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心,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重要通道,考古工作历来备受国内外考古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
2018年以来,研究所牵头制定并实施《新疆考古工作规划(2018-2022年)》,依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主持主动性考古发掘22项,合作实施33项,在人类文化起源、国家管理和认同及区域文化研究、丝路考古和多元宗教及中国化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配合国家和自治区“安居富民”“定居兴牧”“西气东输”等惠民基本工程建设,实施考古发掘53项,勘探11项,圆满完成任务,为服务地方经济和民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加大报告整理力度,发表简报30篇、论文109篇、出版专刊考古报告及专著4部。吉仁台沟口遗址、石城子遗址、沙堆烽遗址分别获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城子遗址获2018年田野考古奖二等奖;沙堆烽遗址获 “考古中国”丝绸之路重大成果、入选2020年“六大”。在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百年之际,研究所以通天洞遗址、石城子遗址、沙堆烽遗址等项目为代表的诸多优秀成果,为廓清新疆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实证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和治理,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
深化科技考古合作,拓展学术研究领域 。依托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及基本建设考古项目,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学科研究百余项,在生物遗传学、动植物、冶金、环境、材料分析等方面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宽了新疆考古的研究领域,丰富考古成果内涵,取得系列重要突破。借助高科技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为全面系统还原新疆历史风貌,生动阐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明确科研重点, 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在做好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出土文物修复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力度,申报专项课题,开展针对性保护和研究。开展纸质文书、纺织品、金属器保护修复等多项课题,四年累计修复器物千余件;组织或参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复制项目等丝织品保护以及地州博物馆青铜器项目结项验收。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研究所服务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助力文化润疆工程,促进考古成果活化利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契机,在全疆各地举办公众考古日和考古成果展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办“考古中国”“探秘新疆”系列线上讲座,参与央视录制“考古公开课”,为阐释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之绚烂多彩,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交出了新疆考古人的“答卷”。服务新疆各级博物馆建设和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助力公共文化建设。考古队培训、吸纳当地各族群众参与考古发掘年均千余人次,帮助增技增收,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工程。
研究所目前已增加编制20名,注重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培养人才,传承新疆考古“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党支部2019年至2021年连续三年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博院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优秀基层领导班子”。《新疆洋海墓地》获2019年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
未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将砥砺前行,继续多出成果、创先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