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静默的,但它们背后浩渺的历史烟波与璀璨的艺术价值却震撼人心。讲好文物里的中国故事,让沉睡的历史文物活起来,将馆藏文物研究与展览策划相结合是我们这一代博物馆人要思考的问题。只有深入挖掘、阐释文物内涵,才能打造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原创展览,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本文以烟台市博物馆近年来较为成功的原创展览实践为例,从如何提炼主题、选择展品、观众群体主题策划以及博物馆美学营销等方面,探讨新时代如何构筑博物馆原创展览。
从广义上讲,目前国内博物馆通行的陈列展览模式大致有两类。一是以叙事为导向的主题展览模式,重视故事和情节的表述以及对历史文化脉络的整体或局部体现,这种模式在博物馆基本陈列中采用较多。受藏品规模和精品文物的限制,许多中小博物馆更加倾向于叙事型展览的选择。二是以审美为导向的文物艺术品展览模式,主要择选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文物,灵活运用展现形式,突出体现所处时代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并能够或多或少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风俗等情况。虽然侧重点不同,两种模式经过深入阐释文物的故事,优化解决主题、序列和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都能够为观众带来高质量观展体验,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如何打造好的原创展览?
好的原创展览要有特色鲜明的主题立意 好的展览需要我们认真“倾听”,倾听文物背后的故事,倾听观众的心声,倾听时代的呼唤,以丰富的形式“表达”主题,向观众传递深邃的历史意义与艺术精神。烟台市博物馆同国内多数博物馆一样,藏品以古代文物为主,关注的对象多为展品所体现的历史价值。展览内容多以时间为线,在表达上更侧重于“说明”,而不是“叙述”。近年来,烟台市博物馆的侧重点逐渐倾向于艺术专题类和弘扬时代主题类展览,通过深挖文物内涵,寻找共性,提炼出更有参观趣味和宣教意义的展览主题。
比如“神奇动物在哪里”展览,引用了高票房电影“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译名。主题确定为中国古代文物里的动物纹饰和造型,在内容上以古人划分的“五虫”,即羽、毛、鳞、介、蠃为主线。中国的动物纹饰文化历史悠久,从商周时代的兽面装饰到清代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华夏匠人巧夺天工,将动物们活泼的生命姿态幻化为神奇美妙的艺术形象,寄托了人们对现实和超现实的向往。这种千丝万缕的文化传承,更加激发了观众的观展兴趣。
再如“冷暖人间——中国古代文人的悲欢与离合”展览,紧紧把握“人生之旅”主题,用细腻而克制的笔调向观众道出中国书画艺术所展现出的生老病死与喜怒哀乐。展览中有唐寅的《灌木丛篁图》、八大山人的《柯石双禽图》、郑板桥的《盆兰图》等多件市民耳熟能详的珍贵文物。策展人通过讲述作者的背景、创作时代和作品内容,更加增添了展览的故事性。“四时——文物里的春夏秋冬”展览则聚焦自然生命发展的四个阶段和不同的生命体验,将人与自然结合,凸显“物华变幻是人对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也是对内心精神世界的聆听与倾诉”。这两个展览主题落脚点都侧重于现代人所关注的“情感体验”,让观众在文物中感受传统文化,在参观中与古人实现情感共鸣。
好的原创展览需要围绕主题立意选择展品 好的展览立意,一定需要适合的展品来支撑,如何精准地围绕主题筛选展品,是成就展览精品的关键。在重点展品的选择上,应始终把握三个原则:一是选择观众耳熟能详的代表性主题意境形象;二是基于馆藏体系和规模限制等条件,首选艺术价值较高的展品;三是针对目标观众群进行选择。在“神奇动物在哪里”展中,为了营造“博物馆里的动物园”这个形象,选择的展品尽量涵盖文物中所能体现的动物门类。在动物纹饰的选择上,坚持“明星展品与一般展品互为映衬、互为补充”的理念。由于龙是鳞部之长,也是华夏文明中最具有象征性的动物,展览将龙作为展品中的第一主角凸显出来,展出的龙纹主题文物占据了展品数量的五分之一。而第一部分毛部的展品重点放在兽面、麒麟上,熊、狮、象、牛是配角,其他的则是群演。展览力求迅速抓住观众眼球,让观众逐渐进入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拉近与文物之间的距离。
在“我们的70年——新中国成立后烟台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展览中,由于是站在烟台地区角度窥看整个中国的发展和变化,追溯市民的成长,单纯调动地区博物馆的展品肯定是不全面的,也不足以反映整个烟台的成长。于是一方面充分利用烟台博物馆联盟平台优势,协调同行单位提供展品,另一方面首次向烟台市民征集展品,邀请共同参与。这种办展方式,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市民参与热情,而且丰富了展品的温度和广度,对展览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好的原创展览需要恰如其分的美学营销 博物馆的美学经济,是把美和表现美的艺术作为产品,对观众进行营销。这种非商业行为的“营销”要想成功,既需要展示艺术之美得到观众认可,又需要充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这个概念是曾在台湾主持策划过一系列重磅展览的博物馆专家刘惠媛提出的:一个好的展览,往往可以提供一种简单的效果,让观众有能力去享受或了解展品,从中体验艺术之美,然后将这种美付诸于现实中。既能让观众达到自我提升,也可以带动博物馆文创事业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近年来烟台市博物馆通过极具卖点的展览及系列活动,激发观众的参观愿望,希望以此引发观众思考,从而达到博物馆美学营销目的。“四时”展览设计制作了相关文创产品,真正实现了“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初衷。“我们的70年”展则通过实物等比例复原方式,还原20世纪八九十年代烟台老百姓家庭生活的场景,将家具、餐饮具、家用电器等老物件合理安排,让观众置身其中、穿越过去,用真实打动观众。
这些展览配套的小细节,形成了博物馆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对扩大展览影响力、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展陈专家费钦生先生曾说过,一个好的展览要做到“龙头、凤尾、熊肚皮”,即开篇精彩,吸引观众,内容丰富、亮点闪烁,结尾有高潮,值得久久回味。博物馆展览是一项基于传播学和教育学,集学术文化、思想知识和审美于一体面向大众的传播载体。优秀展览从策划到完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也足够有趣。
好的原创展览一定要引发重点目标观众群共鸣 每个展览都设定一个特定群体作为主要目标观众,是烟台市博物馆一直在尝试的新模式。比如,“四时”展览面向各个年龄段观众,以表现“博物馆与观众共同成长”,但在形式设计上更倾向于18至30岁的青年人,他们爱好文艺,是博物馆的忠实拥趸,愿意带子女前往博物馆接受熏陶,所以优先考虑将其作为接受群体,贴合他们的审美意识。“冷暖人间”展览面向30岁以上的群体,拥有一定人生阅历,懂得人生的酸甜苦辣。策展人在编写内容时尽量把笔调放缓放慢,行文偏向平和淡然,形式设计上选择厚重凝炼的色彩和风格,带有回溯人生的况味。而“神奇动物在哪里”展的目标观众是4至18岁的少儿及其父母。该展览在策划时不刻意凸显专业性和学术性,而是更具娱乐性和趣味性,在文本语言组织上避免过于理性的解读和阐述,更注重图文版面和说明牌的故事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我们的70年”则是希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展览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找到共鸣,引起共情。因此在文字表达上注重简练、直接,突出重点且抒发正能量。在小标题部分,选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烽烟滚滚唱英雄、我们走在大路上、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走进新时代”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来点题,力求迅速引起回忆,产生共鸣。
构筑起展览的“倾听”与“表达”,既是博物馆人与文物间的对话,也是观众与文物间的交流。通过展览,我们架起了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同时也从观众的反馈中发现更高的目标和更广阔的世界。接下来,博物馆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学习贯彻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以展览为媒介,以讲好文物故事为内容,以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为着力点,奋力推进文博事业再展新形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