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自2020年9月开馆以来,以其魅力海昏文化、专区实践场所和特色主题课程等文化资源吸引着一批批中小学生接踵而来,形成了良好的研学旅行发展态势。本文从研学实践教育出发,探讨新变化下博物馆如何响应教育受众需求,尝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更贴近研学受众,优化博物馆教育效能。
海昏侯博物馆的研学资源
当前,我国博物馆蓬勃发展,从“重在建设”到“服务社会、服务观众”。而在博物馆整个服务体系中,教育服务是其核心所在,其他休闲服务和旅行观光服务最终都服务于教育这个根本目标(赵幼强:《论构建博物馆“大社教”机制》,《中国博物馆》,2007年02期,第52-58页)。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提出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和2018年公布了共计两批次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博物馆类教育基地在两批次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凸显了博物馆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研学旅行为博物馆教育扩大了受教基数、拉近了教受双方距离,丰富了教育服务形式。在博物馆研学发展呈上升趋势的同时,其教育服务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博物馆应优化教育效能,提供高质量研学服务。
海昏侯博物馆依托海昏侯国遗址修建而成,拥有最新一代大型现代化的场馆设施、刘贺墓园出土1万余件/套文物的馆藏优势以及海昏IP百万关注的超级人气,在研学方面有着独特的资源。
典型的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海昏侯国遗址规模庞大、内涵深厚,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我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走进遗址研学,学生可“研古”,在大遗址内探寻前人脚步,研究汉代列侯国都城建设、考究当时社会经济与揭秘历史文化;可“学今”,遗址内原生居民安居乐业,学生可深入领略流传至今的地方文化魅力,欣赏“节庆舞龙”和“抬轿祭祖”等特色民间风俗、品尝美味的海昏果蔬“可口香瓜”……“古与今”的融合,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旅程。
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墓园。出生贵胄昌邑为王、入朝为帝仓促被废、终至海昏建立侯国、珍宝陪葬入墓,刘贺的故事述说着人生的跌宕与起伏。2019年,刘贺墓考古项目荣获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奖·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其墓葬兼具宏大规模与严密设计,园内遗留真车马陪葬坑和祭祀等遗存,对于研究西汉列侯丧葬和墓园园寝的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在刘贺墓园研学,学生可领悟当时墓葬设计风格、探析西汉高等级贵族的丧葬习俗等。
馆藏丰富的博物馆。海昏侯博物馆保藏的墓园出土文物涵盖青铜、金、玉、漆木和陶瓷等多种质地,类型丰富、数量繁多,有八音之首的青铜编钟、纯度较高的黄金、玲珑剔透的凤鸟纹玉耳杯、文化宝藏孔子衣镜架、南昌地名最早记载实物“南昌”豆形青铜灯……器物之美蕴文化。琳琅满目的馆藏,是发掘研学文化底蕴、开发不同研学课程的有力支撑。
海昏侯研学实践教育的探索
目前,博物馆进入新型教育阶段,即一个双向的互动体系,其本质是“服务”教育、“帮助”教育(潘林荣:《学习型社会与博物馆教育的创新》,《东方博物》,2004年第2期)。海昏侯博物馆开馆百日接待观众达40万余人次,在爆棚的人气势头下深度利用研学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研学实践教育的探索。
以生活印迹述说时代风采,找准研学实践基准主线,摆脱赏游式研学。博物馆研学≠观宝旅游。海昏侯博物馆的研学实践教育以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生活印迹、逝后痕迹为载体,辅以刘贺的人生轨迹为串联,讲述“豫章郡”与“海昏侯国”的历史沿革,以解说西汉时期的社会格局与政治制度;讲述“刘贺其人”与“家族荣耀”的人物故事,以呈现西汉贵族的生活风采;讲述“精巧文物”与“宏大墓园”的独特之处,以展现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文化习俗……其主线是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为载体向研学受众揭示世界格局下西汉昌盛的政治经济与繁荣的社会文化。
以互动学堂启发主动探索,丰富课程内容,避免走马观花。博物馆研学≠过目即忘。海昏侯博物馆将互动融入研学,同时细化客体分类,采取不同的社教模式。针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强化他们的深层印象和主动参与,互动学堂以知识通俗易懂、手工操作简单的内容为主,如“汉代马车的大学问”“华夏服饰·大美汉服”“我在海昏侯博物馆赏印章”等。针对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的学生,互动学堂有两类,一类如“考古发掘——博物馆的文物从哪来”“礼乐和鸣——汉代金声雅乐”“金钱王国——汉代货币”等,主要目的是丰富知识体系、启发主动思考;一类如“初心在方寸咫尺于匠心——西汉的工匠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在海昏侯国的显现及其当代价值”等,主要目的是以古达今,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魅力与活力。
以自主选择回应多元思维,提升研学实践服务意识,避免千篇一律。博物馆研学≠枯燥无趣。海昏侯博物馆以多层次、多角度、多梯度的服务护航研学质量,科学设计路线,研学以博物馆与刘贺墓园为主,课程时长多为半日和一日。基于博物馆与遗址公园内刘贺墓园、编钟剧场、龙文化馆、汉画像石拓片馆的多馆联动模式,研学受众可自主DIY路线,满足多样需求。编钟剧场以刘贺墓出土乐器复制品为载体,将侯国历史文化作为表演题材进行融合创作,重现西汉贵族宴乐和出行的华美歌舞与奢华场景,是汉代贵族出行与礼乐文明研学的不二选择。龙文化馆可博览三叠纪古生物化石,还可以利用VR设备沉浸式体验重返远古时代,解密地质考古、探寻生物演化和追寻龙文化,是科普研学的首选。汉画像石拓片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深度融合,以拓片展示呈现汉代人们的生活场景、社会习俗和思想文化,是实操传统拓印技艺的非遗研学好去处。
以多举措贴近研学受众,明确研学实践双向路径,避免曲高和寡。博物馆研学≠孤芳自赏。贴近受教客体是教育增强社会关联性的有效路径,海昏侯博物馆优化教育路径,以双向“启发服务式”代替单向“割裂注入式”。如积极将“金色海昏”微型展览、互动学堂等教育活动送进校园与课堂中,推介博物馆海昏历史、汉风文化的研学课程,在研学受众的主场地学校近距离倾听他们的声音,以完善自身的研学课程,提升研学质量。又如从探索研学受众不限场地随时研与学的角度出发,联合国内数家博物馆专门推出配备线上导赏、课堂教学和手工实操的《“汉风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课程设计案例》,扩大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效能的辐射范围。
优化研学旅行教育效能的建议
一场高质量的博物馆研学旅行,绝不是孤立割裂式的教育活动,需要的是学校、研学导师、学生与博物馆的紧密配合。具体来说,博物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做好博物馆教育的延伸服务,与学校建立长效合作。博物馆可将教育服务延伸到馆外的学校和学生未外出研学的阶段。与学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如将研学资源编撰成学校文化教材,学生可以广泛阅读;也可将研学的社教课堂以文化课堂形式纳入学校拓展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在校学习;还可将博物馆教育员以文化教师之名引进学校,为学生讲授校外知识、同老师交流传统文化等。学生对博物馆研学资源多了接触了解的机会,就好比旅行提前做了攻略,研学中可以事半功倍。
加强学术指导,给予研学导师专业支持。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团队一般会配置研学导师,研学导师的专业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博物馆研学的教育效能,尤其是诸如海昏侯博物馆这类研学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研学基地,需要研学导师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专业素养。博物馆教育员的主动加入可以极大减轻研学导师学术方面的压力,如加强与研学导师的提前沟通,给予专业交流辅导,帮助他们尽快全面了解博物馆独特的研学资源与丰富的课程内容,同时研学旅行中可持续性给予动态支持。
以多元方式包容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我认同感。研学旅行属教育类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园求学单一模式,通过实地走访去接触社会与自然,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在集体中获得新知识、在动手中增加创新力,更在文化自信中增强民族自豪感。除了丰富的研学资源、多样的研学课程等,博物馆优化研学的教育效能,还可以从对学生多元个体的包容、情感上给予认可和促进他们自我认同方面着手。如给予学生表达自我,创建“研学之我感”类交流平台,让学生将研学的所见、所思、所想留在博物馆内呈现给他人;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吸收学生群体参与研学课程的设计,甚至增设研学之学生讲堂,让学生以博物馆教育员的主场身份为其他学生授课;引导学生认同自我,建立相关留言平台,学生可对研学提出个人意见,对于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经采纳后,给予“博物馆研学小专家”类的表扬称号并函告其学校,给其以尊重和认可。
(基金资助: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新形势下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创新与思考
——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