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本文基于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对我国博物馆如何做好文物价值挖掘和活化利用进行一些思考。
推进展览主题与形式创新
让博物馆成为大众旅游的目的地
博物馆因观众而存在。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十年增长60%,接待观众数量增长119%,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产品,目前还存在主题与文本学术性过强、通俗性不足等问题,观众难以看懂或缺乏兴趣。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应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在展览主题与内容上贴近大众。
一是要做好文物阐释工作。美国国家阐释协会将“阐释”定义为“一种既能激发观众兴趣,又能解释资源意义的情感与思想交流过程”。因此,在文物的内容阐释上,应在科学严谨的前提下,着力激发观者兴趣,将大纲文本中的学术话语转化为易读好懂的大众话语。例如大英博物馆在“特洛伊:神话与现实展”中以小说式架构,解读雕塑和彩陶上勾画的人物与情节,并邀请部分慈善组织参与了释展说明文字的撰写。
二是明确目标群体,策划分众主题展览,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将观众分为艺术爱好者、文化探寻者、社交爱好者、传统学习者、短途旅行者等组别,规定每个展览目标群体要包含两个主要组别和一个拓展组别,从而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观展需求。寒暑假参观主体为亲子家庭,此期间可为家庭观众设计体例轻松、图文互动结合的科普展览。例如首都博物馆“读城”系列展览,苏州博物馆“1509:与谁同坐——吴门画派之青少年教育互动展”。也可以将馆藏文物与热门文学、影视IP相结合,例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与英国广播公司和华纳兄弟公司共同举办的“神奇动物在哪里:自然界的奇迹”展览,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华特·迪士尼的灵感 : 法国装饰艺术”等。与此同时,随着老龄化的加速,截至2021年底,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2亿人,占人口比例的14.2%。据同程旅行发布的《中国博物馆主题游报告2020》显示,我国博物馆观众中65岁以上人群的比例不足7%。为此,我国博物馆有必要策划一批反映近现代社会变迁、城市建设成就的主题展览,以场景还原与老物件展示的形式激发老年人的观展热情,使博物馆成为银发群体的会客厅与口述历史的养心之所。
提升故事策划能力
让博物馆成为文化产品的创意源
如果说学术研究是以物为基础,那么活化利用则是以故事为基础。因此,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核心是加强文物故事的内容策划与编剧能力。我国博物馆应进一步加强与国有文艺院团及社会力量的合作,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人(制作者、使用者、收藏者、修复者)的故事,创作开发小说、电影、戏剧、音乐等文艺作品,扩展文物故事的讲述视角与叙事类型,推出展现传统文化之美、提振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精品。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与腾讯、东方演艺集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央电视台等企事业单位深化合作,基于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开发出主题展览、流行歌曲、《绘真·妙笔千山》手机游戏、《国家宝藏》综艺节目、《只此青绿》舞剧与交响音诗等复合多元的文化产品。
做好交流展览的本地转译
让博物馆成为民心相通的友谊桥
为增强文物交流展览在展示中华文明魅力、传播世界文明成果、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方面的效能,我国博物馆应进一步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要做好交流展览文本的本地转译。观众自身独有的先前经验、兴趣、知识、信仰等个人背景对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至关重要。在策划出入境展览时,应深入了解展出国观众的文化背景、社会焦点、价值取向与认知层次,以受众更易理解的角度进行展览主题选取与内容转译,寻找不同国家和人民生活经历与价值追求的共性,提升出入境展览的吸引力与内容的传播效率。例如新西兰蒂帕帕国家博物馆在引进“阿兹特克”展之前,通过前置性观众研究,了解本地观众对于墨西哥和阿兹特克文化的固有印象和兴趣所在,进而指导展览的组织与实施。
二是进一步引进、推出近现代社会治理与城市发展经验的展览,以增进国家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互学互鉴。例如首都博物馆曾引进“首尔:清溪川的变迁”展览,不仅讲述城市发展史,还介绍了河道治理与城市建设;中国园林博物馆引进的“新西兰国家公园的故事”展览,介绍了新西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经验。
展现古今关联
让博物馆成为乡村振兴的推进器
要传承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弘扬文物的当代价值,通过挖掘文物蕴含的古代智慧,以古鉴今,启迪后人。
一是进一步创新策展机制,通过加强与地方发改委、商务局、教育委员会、农业农村局等的深度合作,加强文物与现代社会生活关联与影响的研究与展示,讲述文物出土地的当代人的故事。例如,可讲述古代农业遗产如何惠及当代中国及世界农业发展,《论语》等典籍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等。另外,应展示好文物与地方农产品、非遗手工艺品、特色工业产品的历史影响与传承关系,在馆内提供特产展销空间或网购链接,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二是考虑让重要文物出借至其诞生地展出,增强文物与地域、生态、工艺的阐释与关联,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增强地方人民的文化自信。例如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近年来推出的“散落式博物馆”计划,令馆藏艺术品走出去,促进区域旅游业复苏。该馆于2019年把达·芬奇创作的一幅风景画借给画家的故乡芬奇小镇展览,以纪念艺术巨匠逝世500周年。英国国家肖像馆也曾推出“名画回家”项目,出借50件美术作品前往和作品、作者或主题密切相关的城镇展出。
综上所述,进入新发展阶段, 我国博物馆应进一步创新文物活化利用理念,强化博物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文物的时代价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