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西城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
李帆曾在北京历代帝王庙管理处工作多年,参与布展、祭祀乐舞复排、接待讲解等工作。2009年至今,她一直在西城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参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承担部分区域内文物资源利用重点项目的课题调研,组织编辑出版相关研究成果;负责区内博物馆资源活化利用等相关工作,监管郭守敬纪念馆、福州新馆、京报馆、沈家本故居等日常开放工作;完成《文物古迹览胜——西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北京: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探访北京中轴线》《坊间珍闻》系列丛书等10余册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她不断挖掘文物内涵、提升文物教育功能,贯彻 “保护成果走出去”的工作思路,除利用出版物、讲座等传统形式外,同时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完成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加装文物信息二维码标示工作,实现只需扫描文物保护标志上的二维码即可实现在线阅读。
李帆积极配合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工作,探索引入专业化的社会力量承担文博场馆运行,更好地调动和统筹社会资源,创新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激发文博场馆文化活力。自2018年起,李帆承担郭守敬纪念馆社会化运行监管工作,推进社会化改革向文博场馆体系拓展,并先后实现福州新馆、京报馆等文博场所文物腾退后社会化运行开放。
梁玉京
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科员
2005年从部队转业到圆明园工作后,梁玉京一直从事与文物相关的工作。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她重新建立园内石刻文物台账。对每件石刻文物进行拍照、测量、编号,并对景点内原简表中没有的,但符合编号标准的石刻文物进行补充登记,形成台账。共复查景点27处,石刻949件。随着情况的变化,她又陆续对台账进行补充、说明,增加景点12处,石刻379件。
在参与圆明园西部环境整治工程期间,除按规定对工人进行文物安全教育外,她每天还利用到工地巡查的机会,为工人宣讲文物保护法。在施工过程中,她会根据现场施工情况,通过工程监理例会,适时提出文物保护意见。她参与完成远瀛观遗址加固抢修、海晏堂蓄水楼本体加固保护工程、万方安和遗址清理展示工程、全园监控安防系统升级改造工程、长春园宫门区周边环境整治工程等50余项工程项目现场监管任务。2017年在进行文物库房搬迁工作中,她以身作则,与大家齐心协力,历时5个月将分散在园内六处文物库房的石刻、琉璃、瓷片、砖雕、铁器、陶器6大项近1万件文物,安全顺利地搬运至新库房,圆满完成库房搬迁工作。
吕玉良
丰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一级主办
自1984年至今,已从事文物保护工作38年的吕玉良,始终如一,兢兢业业,为丰台区文物保护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2000年吕玉良开始担任丰台区文物管理所所长。他克服种种困难制作文物宣传片《走近丰台文物》,集中、全面、深入地在全区宣传文物保护工作。他主持完成了宛平城修复工程、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旧址、金中都城遗迹、看丹药王庙、云岗镇岗塔、长辛店“二七”革命遗址刘铁铺、大灰厂娘娘庙、中顶庙、丰台碑林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他参与查办了西客站南广场的文物破坏案,此案是丰台区首例文物执法案件。他还参与查办了未经批准擅自拆除不可移动文物案,北京某机械施工有限公司发现文物隐匿不报案,中顶庙未经批准擅自修缮案等一系列案件,并与廊坊市文物执法部门详细分享文物保护经验,为兄弟单位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吕玉良常说:“就算过几年退休了,我也得做个文物保护的义务监督员,天天守护着这些文物,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我已经离不开它们了”。
马垒
门头沟区文物事业管理所职员
2006年,马垒被选聘为北京市首批大学生“村官”,担任门头沟区王平镇西马各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3年,并于2007年获得北京市优秀大学生“村官”荣誉称号。他在北京市文物局学术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获得2014年度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首都市民学习之星荣誉称号,荣获2014年度、2017年度、2019年度北京市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他参与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及门头沟区古村落调查工作,参加北京市及门头沟区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多年来,马垒一直从事对北京西部山区田野文物古迹的研究与整理工作,擅长野外碑刻拓印调查,撰写了大量研究文章。作为单位业务骨干,自担任文物修缮项目负责人以来,他坚持保护性修缮理念,抢救并挖掘整理了一批珍贵文物,为京西文物挖掘、保护、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代表性论文有《门头沟区现存元代石刻综述》《大金皇寺仰山栖隐禅寺文物调查与研究》《龙泉雾金代武德将军尊胜经幢考》《门头沟区和硕怀恪公主园寑考》《北京房山孔水洞金代摩崖题记新考》《圣水峪元至正摩崖题记考释》《宣统元年〈重建金门闸记碑〉的史料价值》《浅谈明永安公主墓》《三间法堂永记碑考》。
李俊臣
密云区古北口镇人民政府市民活动中心主任
多年来,李俊臣扎根古北口镇文物保护工作一线,积极参与推进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古北口路组团建设、北京长城文化带古北口段建设工作,以长城遗产、相关文化和生态资源的系统整合为切入点,参与推进古北口长城红色探访线路的打造。
李俊臣组织科室人员定期开展文物巡查工作,排查长城隐患点位,劝阻非正常进入长城保护区域的游人;不断加强文物档案整理工作,注重日常巡查文字、图像记录,做好文物档案梳理,为文物数字化档案建设打好基础。他参与多项文物保护修缮项目的勘察、申报和实施工作,积极开展古北口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推广,配合媒体完成“我的桃花源”和“端午坐着火车去长城”线上直播活动。精心参与策划组织北京长城文化节、中国长城七大奇迹日、传统文化庙会等活动。长期深入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工作,有效提升了镇域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古北口红色文化探访线路工程,在深入价值研究发掘基础上,将现存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遗存,长城重要遗存、镇城及营城内各类历史遗迹相互串联,创新构建起适宜短途或长途等不同类型游客需要的历史文化探访线路,缅怀红色文化事迹,传承红色基因。通过看长城、看历史、看山川、看潮河、看四季,吸引更多的公众体验长城文化,构筑区域文旅融合新亮点,助力古北口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
杜宗军
怀柔区渤海镇长城管护员
2000年,56岁的渤海镇田仙峪村村民杜宗军成为渤海镇第一批长城保护员,协助政府做好长城日常养护、生态环境保护、长城保护宣传和安全防火等工作。2021年12月7日,怀柔区长城专职保护员讲解技能大赛决赛圆满落幕,杜宗军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及自学的有关长城历史和长城保护的知识,从全区131名长城保护员中脱颖而出,斩获特等奖。
2020年6月,刚上岗不久的杜宗军在长城正北楼一楼发现一块柱顶石,他及时拍照取证,并联系镇里文化服务中心报告此事,区、镇两级部门对此事极为重视,最终移交给区文物部门进行保护。杜宗军守护的是箭扣长城南坡,因受山下民宿旅游影响,游客众多,许多游客和驴友慕名而来攀爬,管护压力是渤海镇中最大的点位。在日常工作中,他每天都要爬上长城,巡查长城破损、隐患,耐心劝阻攀爬野长城的游客,认真讲解保护长城的意义和法律知识。巡查长城时,他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近年来,随着长城保护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攀爬野长城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劝劝游客就散了。但是仍然有少部分人不听劝阻,上去后迷路的。”杜宗军说。参加过几次营救,下来后除了安慰游客外,他每次都会给游客讲有关长城保护的法律法规,让游客成为长城保护的宣传员。
曹彦生
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
曹彦生曾荣获“北京市文物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文化工作先进个人”“朝阳区文化领军人才”“首都环境建设突出贡献个人”等荣誉称号。他带领北京民俗博物馆获得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北京市文物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安全工作集体三等功、“首都文化和旅游紫禁杯”先进集体、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曹彦生创新性保护修缮朝阳区常营清真寺、弥陀古寺、护国天仙圣母娘娘庙等20余处文物,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文物保护资金6000多万元。探索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朝阳文物保护模式。在2008年奥运规划设计已出的情况下,施工方多次要求朝阳区级文物部门拆除或迁建多处文物古迹,危急时刻,他广泛查阅历史资料、核实现场遗址,坚持原则,依法据理力争,最终弥陀古寺得到有效保护,恢复原洼里乡龙王堂村,复建二进殿和后罩楼。曹彦生牵头修缮东岳庙东路和西路古建群,发掘“同善义学”石碑,考证了东岳庙东路历史上的义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办东岳书院。他积极推进文物普查,全面掌握区属文物资源,撰写普查队长手记80篇,近20万字;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活动,开拓文物展览、宣传新视野。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期间,他积极带领馆员开展冰雪文化宣传,普及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助力冬奥。他还笔耕不辍,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编学术、专业书籍10余部。
赵伶
北京艺术博物馆业务部副主任
2005年至2006年,在孔庙和琉璃河库区佛像库房文物搬迁运输至首都博物馆新馆文物库房的工作中,赵伶认真负责,账物清楚,确保1万余件佛像文物安全无事故搬运至新馆库房,并完成佛像库房一、二级文物的档案撰写工作。2008年为迎接北京奥运在首博举办国宝荟萃的特展中,担任展览安全责任人,参与筹展、借展、布展、撤展直至最后归还文物的全部工作,履职尽责,受到好评。
2011年12月,赵伶由首都博物馆调入北京艺术博物馆保管部,负责杂项、瓷器文物的日常管理、保护、清点、提用等工作。2013年完成2130箱毛家湾和龙泉务瓷片的接收工作;2014至2015年,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相关工作,对馆藏陶瓷文物重新进行梳理,完成馆藏近6000件陶瓷文物的整理及排架工作。
2019年,赵伶参与将存放于临时库房的馆藏1454余箱10万件文物,全部安全回迁至北京艺术博物馆文物库房,完成近万件文物的抽查检查上架等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她任劳任怨,履职尽责,严格遵守文物保管保护相关规定,确保文物回迁工作万无一失。
黄玉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志愿者
自2014年起黄玉庆成为一名石刻文物保护志愿者,多年来他坚持对北京田野文物进行寻访,获得了大量一手文物信息。他多次组织并参与展览讲解、公益讲座、北京地区革命石刻文物信息化釆集活动。2016年荣获第四届“北京最美慈善义工十大榜样人物”,2017年荣获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志愿服务“杰出贡献奖”。
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张山营村北寺沟摩崖造像,是延庆地区早期摩崖造像的实物见证,体现了佛教摩崖造像艺术在延庆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2021年,黄玉庆在野外石刻文物踏查中发现寺沟摩崖造像被人涂抹上一层金色涂料。黄玉庆知道,由于人为在石造像表面涂刷金色油漆,改变了文物历史原貌,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属于文物破坏案件,遂立即向公安部门进行报案。经公安机关调查,寺沟摩崖造像的刷漆者已被警方抓获并受到处罚。在公安机关介入的同时,文物部门聘请专家对文物破坏程度进行了鉴定,迅速展开抢救性清洗保护工作,现已恢复其历史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