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开放管理处
成立于1984年,主管故宫博物院开放时间内的文物古建和观众安全。多年来,管理处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并借助科技手段和精细化措施,在公众服务、安全保卫、应急处理等方面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为故宫博物院迈向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目标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2022年3月18日,一场大雪突降北京,管理处全体职工7点半全部到位,提前开门清扫积雪,第一批观众进来后发现主要广场通道已经整整齐齐开出了“井”字格。5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故宫博物院暂时闭馆一个月。由开放管理处党员干部组成的工作团队,疫情期间坚持到院上班,严格执行展厅巡查等工作任务。6月以来,随着疫情形势趋缓,管理处积极筹备恢复开放工作。正式开放后展厅等室内场所执行严格限流措施,对开放区域进行每日不少于3次的消杀工作、加大防疫宣传力度等,对每一名进入故宫的观众采取利用手举提示牌对其进行佩戴好口罩、不扎堆,保持安全距离等提示。在开放管理处的努力下,在院内各部门通力合作下,故宫博物院平稳度过了疫情高发期。管理处本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强化服务,确保安全”的十六字办处方针,打造出了一支素质过硬、有担当、有作为的干群队伍,为故宫的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基石。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古建工程科
1998年申遗以来,颐和园管理处古建工程科相继开展了文物古建回收、修缮、遗址保护修复等37个重点保护与修缮工程。始终坚持文物古建保护与管理“六化”理念,即:“精细化的管理体系、精密化的工作部署、精致化的施工组织、经典化的工程案例、精准化的修缮实录、精心化的培养计划”,科学实施文物古建修缮,相继开展:耕织图景区环境整治、听鹂馆维修、大船坞修缮、西堤六桥修缮、排云殿佛香阁景区修缮、仁寿殿景区修缮、古建筑群修缮、霁清轩基础设施及房修、清外务部公所修缮、谐趣园修缮、四大部洲修缮、环湖路改造、德和园修缮、清晏舫修缮、南湖岛景区修缮、园墙抢险修缮、柳桥抢险修缮、镜桥修缮、练桥修缮、豳风桥修缮、涵虚牌楼修缮、知春亭修缮、福荫轩修缮、画中游建筑群修缮、荇桥西牌楼保护修缮、瞰碧台保护修缮、须弥灵境建筑群遗址保护与修复、辇库修缮、澄怀阁修缮、画中游建筑群彩画保护项目、东宫门外广场文物修缮、平台亭修缮。
通过有序推进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加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整体保护展示,使遗产保护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整体景观环境得到恢复,历史原貌得到最大限度延续,基本显现自然典雅与辉煌富丽交融的皇家园林风貌,为颐和园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承乾考察队
一支成立于2006年,由80后组成的文物保护组织。通过组织考察活动,宣传北京历史文化、为青少年普及文物保护知识。考察队成员来自社会各界,以高校学生为主,骨干成员均就职于文物相关行业。自成立后进行有规律有组织的考察活动上百次,涵盖北京周边园林陵寝、古建以及其他古迹,有成熟的考察模式及明确的发展方向。考察队获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等组织的大力支持。
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90岁生日之际,考察队展开了红色之行与红色摄影征集活动,以独特的方式,庆祝党的生日;2011年3月至5月间,组队开展了多次红色遗址考察活动,足迹几乎遍布北京市的各个区县,包括延庆、门头沟、大兴等远郊区,对与中国共产党重要发展历程相关的遗址、名人故居、纪念碑等进行了考察,成果颇丰。
多年来,承乾队成员在山间田野,荒碑古冢,寻踪考释,拍摄照片,记录历史。现今,考察队正式落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吸引了更多热爱文物保护事业的同学,队员从5名发展至200多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文物保护踏察行列。
平谷区长城保护员队伍
2019年,平谷区文化旅游局制定了平谷区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组织长城沿线各乡镇建立了长城保护员队伍,共计48名。
队伍自成立以来,围绕长城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第一,长城巡查。利用长城小站巡查系统,每周对长城进行巡视,每天对重点段进行巡查。第二,长城监测。对长城本体的安全隐患进行判断,并及时上报。2021年强降雨期间,长城保护员对全域长城隐患进行了彻底排查,及时上报。第三,配合执法。对长城周边的一些违法建设等行为,实时监控,及时上报相关执法部门。在一起长城周边违章建筑案件处理中,长城保护员及时发现违建及时上报,对案件处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长城研究。在长城巡视过程中,发现新的长城遗存,进行保护,并报告文物部门进行调查。一位长城保护员在巡查中发现疑似长城的附属设施:“偏坡”。有关专家进行了详细考察和论证,最终确定该处为长城的附属设施“偏坡”,并对这个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除正常的长城巡查工作外,长城保护员还对村里的各项文物进行巡检,一位长城保护员发现了石雷一枚,石碑半块,并对村里老房的长城砖等进行了普查。第五,长城宣传。自行组织在属地政府公众号上发布长城文化相关文章,配合学校及培训机构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配合上级部门对长城文化进行其他宣传工作。第六,长城公益。对长城周边环境定期进行清理,并自制长城保护安全牌。
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
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十渡村,由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平西抗日烈士陵园、平西无名烈士陵园、平西烈士陵园“一馆三园”组成,是享誉全国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筑面积4650平方米,展览面2700平方米,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年接待参观20万人次。平西抗日根据地斗争展多角度、全方位反映了抗战时期平西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英勇顽强斗争的伟大精神和众志成城、前仆后继的革命英雄气概,向世人展示着一幅幅血与火的历史画卷。
多年来,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丰富馆藏内容,通过走访平西抗日根据地十二县、烈士家属、老将军以及退伍老兵,远赴辽宁、广西等地征集历史文物等共计440余件。作为基层抗战文物守护者,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全体文保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发挥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作用,进一步做好抗战文物的征集和保护工作,通过保护、研究抗战文物,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昌平记忆工作室
2010年,昌平文物保护志愿者张明,通过互联网创建昌平记忆(南口记忆)自媒体平台。12年来,持续不断宣传昌平历史文化,普及昌平文物古迹知识,引导粉丝热爱昌平文物古迹、热爱昌平这一方水土,平台累计发布图文视频信息超过5000条,粉丝超过20万人,累计阅读量超过4000万人次。
工作室着力开展昌平文物古迹探寻,着重收集昌平文物古迹线索,及时向文物部门汇报,新发现、及时地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文物古迹;通过照片和视频,记录昌平文物古迹12年间的现状与变化,累计拍摄照片超过10万张,并通过线上自媒体与线下展览等形式,用影像激发大家对于昌平文物古迹的关注和热爱;收集昌平相关百年老照片超过2000张,收集400余本关于昌平历史文化的图书,作为进行线上内容编辑的知识数据库;自筹资金建设了线下昌平文化驿站一座,爱好昌平历史文化的朋友可以通过提前预约的形式,前往文化驿站免费查阅关于昌平的图书、老照片,以及电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同时与昌平城区的几座书店合作,建立昌平历史文化图书公益阅读空间,便于爱好昌平历史文化的朋友免费查阅图书;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活动,向关注昌平历史文化的朋友赠送昌平历史文化图书,累计赠送图书超过200本。
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团队
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起步于1981年,经过40年的积累与发展,目前已成为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拥有35名专业技术人员的文保团队。业务覆盖书画、陶瓷、青铜杂项、纺织品、漆器及文物预防性保护多个领域。遵循文物保护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方针,团队还配有多种仪器设备及涵盖多个自然学科科研团队的文保科技实验室。
团队凝聚一心、通力进取,先后保护修复首博馆藏和兄弟单位的各类文物千余件,其中包含百余件书画、金属、丝织、陶瓷类一、二、三级文物,并为江西靖安东周墓葬、“南海Ⅰ号”南宋古沉船、北京五里坨明代墓葬、北京石景山清代武官墓葬考古提供了修复技术。支持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文保修复、科研课题30余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2项,取得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学术成果280项。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首都博物馆获得“甲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和可移动文物修复一级资质”单位,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团队进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行列,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并获评北京文博文物科技保护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王恩铭
北京市天坛公园工程师
王恩铭自2009年开始负责天坛公园文物藏品保护、账册管理等工作,对天坛的12560件藏品如数家珍,是名副其实的天坛文物“大管家”。
为“交出一本明白账”,他编制详细可行的普查方案,对天坛文物藏品进行了全面整理清点、分类存放,采集40多G文物图像数据,完成了14类藏品的分类录入工作,实现了天坛文物藏品的全面清查和数字化管理。
为配合北京市中轴线申遗项目,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南坛墙修缮等项目相继展开。为保证项目顺利开展,王恩铭带领调查回收小组对园内、料场、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区域进行全面调查、清点回收。在园内、简易楼腾退区域共回收各类砖瓦构件1126件;石构件155件;料场清点收存砖瓦10528件,石构件130件,对所有回收件进行逐一测量,建立了详细的历史遗留物档案。少数游客涂抹刻画的不文明行为对天坛古建筑产生极大破坏。他带领小组成员对天坛公园范围内的古建筑刻画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刻画人员构成、易刻画区域等因素,并研究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按照研究成果实施具体举措后切实有效减少了刻画现象。
此外,他还主持对《天坛公园文物看护检查管理办法》进行修订;编写《文物库文物搬迁工作方案》,带领文物库搬迁小组安全有序开展文物搬迁工作;参与在天坛公园举办展览的布展、撤展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工作,文物点交、点收亲力亲为,确保文物藏品万无一失。
李俨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遗产办公室主任
2008年李俨被任命为遗产办公室主任,负责遗址保护,先后参加了周口店遗址27个化石地点调查、地质病害调查、植物资源调查等工作。
他参与了《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周口店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修订、遗址环境整治、新博物馆建设等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四期遗址加固保护工程。2009年他负责周口店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周口店遗址获批成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04年在管理处领导的指引和支持下,李俨开始推进遗址的监测工作,从最原始人工到各化石地点测量温湿度,到邀请古人类学、地质学、工程力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编制遗址监测总体方案,申请国家文物局支持,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终于在2012年,周口店遗址监测中心作为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之一,正式挂牌成立。经过3期建设,现在遗址监测已实现岩体稳定性、遗址大环境因素、洞穴微环境因素等监测数据实时传输,结合人工巡视检查,基本建立了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体系。2020年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上,周口店遗址监测报告获得“2019年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优秀监测年度报告”,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监测项目获得优秀监测成果案例。
张伟
北京八达岭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八达岭景区管理部支部书记、部长
2019年至今,张伟扎根在八达岭长城景区一线,带领102名职工和197名安保队员,始终坚持营造良好、安全游览环境,争做守初心、担使命的“长城卫士”。
张伟合理利用景区广播系统宣传文物保护法;通过志愿服务进一步向游客宣传、解释、引导,使广大游客充分认识保护长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经过不断探索、磨合,他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将城上、城下区域划分为25个“微网格”,实施网格化管理措施,同时配备27名网格管理员,管理区域“横到边、纵到底”,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同时,他依托景区摄像监控系统,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维护景区游览环境。全年及时制止有刻划动机的不文明行为共计30余起;联合长城管理处文物管理科、八达岭派出所进行现场处置的长城刻画不文明行为共计17起。2022年,在他带领下,八达岭长城景区咨询服务、疫情防控、秩序维护、交通秩序管理、紧急救助等各项业务扎实有序开展,一线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景区游览秩序日益改善,干部职工凝聚力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提升;圆满完成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各项服务保障任务。
张伊
东城区文物保护和管理中心(文天祥祠)职员
在文天祥祠工作10余年来,张伊注重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到单位后,先将第一、第二展室巡查后,才回到办公桌前开始一天的工作;下班后,她也将馆内都仔细检查一遍,才放心离开;每年汛期,她总是带头清理下水道的杂物,并做好防汛工作;每逢雨雪天,她一定会在院内巡查,提醒来往的参观游客,注意路滑。每年春节,在别人举家团聚时,她总是坚守在岗位,带头值班。
在她积极争取下,文天祥祠完成了电路改造,消除了用电安全隐患;完成了文祠的红外线周界报警安装项目,为单位的文物安全又加了一道锁;及时发现并消除文祠后院香椿树根系对古建墙体潜在威胁。她将“历史文化”与“官德文化” 紧密结合,推动文天祥祠、袁崇焕祠和于谦祠三祠重新布展,并将其打造提升成东城区官德教育基地;她配合改造后的展陈,将讲解稿进行修改,并全力接待到文祠学习的各党政机关党员干部,累计接待参观单位400多家,集体参观人数近2万人次,散客人数也达到近7万人次。文天祥祠是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单位,她一直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推动整个工作稳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