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窟的保护实践与思考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刘华彬

05B20220819C12.jpg

安岳石窟系分布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境内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从初唐到清代一直延续开凿,造像内容包含儒、释、道;造像风格不拘一格,充分展现了唐宋时期石窟造像在四川地区的繁荣发展以及该时期川渝地区高超的造像技艺。安岳石窟造像散布于县域内各个乡镇,呈现数量大、分布广、规模小等特点,是四川重要的石窟造像分布区。根据石窟寺专项调查数据:安岳境内现有石窟造像共计179处,约占四川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总量的8%,其中国保8处、省保19处、市县级12处。

安岳石窟保护研究历程

安岳石窟的保护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

看护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由安岳县文化馆、安岳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不定期对圆觉洞、毗卢洞等几处重要石窟点进行巡查。

日常看护和抢救性支护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06年。安岳文物管理机构对安岳境内重要石窟点登记造册,对存在重大险情石窟进行抢救性支护;少数研究机构对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等重要造像点调查并发表研究成果。

保护研究起步阶段,2007年至2018年。安岳石窟的保护利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时期出版了大量调查简报和部分考古报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德国海德堡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保护研究机构先后在安岳开展石窟保护研究;地方文物主管部门加强偏远地区造像守护和日常巡查,实施了部分抢险性保护项目(主要是2008年地震灾后文物抢险)。

重要突破阶段,2019年至今。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关心和支持下,安岳石窟保护迎来了重要转折期,《安岳石窟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作为资阳市第一部地方立法于2019年2月起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在安岳开展,同时来自多方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家学者赴安岳调研,为安岳石窟保护工作建言献策,促进了安岳石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安岳石窟现状

当前安岳石窟在研究、保护、管理以及利用等方面临众多困境,这些问题较为典型,也充分反映了我国中小石窟所面临的突出普遍问题。

基础研究不足,保护干预欠缺。目前安岳石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调查简报发表和少量考古报告出版,缺乏全面深入的价值研究工作;保护工作仍以抢救性保护和日常看护为主且集中在国保单位,省级及以下保护单位缺乏保护干预,本体保护工作欠缺,多数造像出现了赋存岩体结构失稳、造像本体和表面涂层劣化、水害、盐害等众多威胁到石窟造像安全和价值信息留存的病变。

保护管理队伍薄弱,安防系统亟待升级。现阶段安岳文物管理机构人员难以满足全县数量庞大的文物管理和研究工作需求,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部分偏远造像遭受盗窃、重新妆彩等对文物价值损失较大的破坏,研究人员存在断层,独立开展研究工作较为困难;大多文物点“技防”设备老化,难以实现保护监控。

展示利用工作欠缺。“点多、分布广、规模小”等特点制约石窟造像展示和开发利用,国保单位中的卧佛院距离安岳县城40公里,毗卢洞等几处分布于东南区域国保单位距离安岳县城50至60公里,对于石窟造像展示利用极为不便,其余众多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地处偏远,设施落后,不具备对外开放展示条件。石窟造像研究工作欠缺,直接影响衍生产品研发,同时现有的衍生产品缺乏创新性。

安岳石窟保护探索

安岳石窟属于典型的中小石窟群,众多专家学者为安岳石窟的保护工作不断建言献策,2019年至2022年地方政府先后邀请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等国内顶级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调研、指导安岳石窟保护工作,专家学者针对安岳石窟现状提出了完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基础研究、实施保护工程、数字化展示利用以及加大保护资金投入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地方管理部门按照专家学者意见,逐步推进安岳石窟的保护利用工作。

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加大政策支持。石窟安全是石窟保护的重中之重,在四川省、资阳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安岳组建了副县级石窟寺保护管理专业机构——安岳石窟研究院,核编51人,已逐步引进艺术、文博、化学等专业技术人员;县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装有红外报警监测设备,实现“人防”“犬防”全覆盖;组织管理人员和文物看护人员不定期对文物点开展安全巡查;安岳县政府依据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等有关文件要求,明确了涉及安岳石窟的保护项目可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方式实施,同时落实县政府、县级文物主管部门、乡镇等不同层级管理县内石窟的主体责任。

开展多方合作,加强研究工作。依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等学术团队,搜集整理安岳境内石窟造像基础信息,完善、更新石窟“四有”档案,开展“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及加固关键技术”等重点课题研究,吸纳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安岳石窟价值,组建安岳石窟保护咨询专家组,为安岳石窟的保护研究工作“把脉问诊”。

实施保护项目。在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安岳石窟保护抢救性保护一期”等一批保护项目先后获批实施,“毗卢洞石刻保护前期勘察研究”开安岳石窟保护前期研究之先河,对安岳石窟保护工作全面开展具有示范作用。

合理开发利用。安岳石窟“点多、分布散、规模小”,鉴于这些特点,地方政府计划以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圆觉洞造像点为基地,建立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数字化展示中心,以数字化全面展示安岳石窟,再根据游客需求提供旅游指导。管理机构联合如大足石刻等机构开展石刻展览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安岳石窟宣传工作;将石窟展示利用融入“农旅”“文旅”等地方经济发展工作布局中,谋划了“安岳卧佛院农旅融合发展项目”等一批融合了石窟资源的经济建设项目。

安岳石窟保护思考

安岳石窟是典型的中小石窟群,安岳石窟的保护工作是全国中小石窟保护工作的缩影。安岳石窟保护研究、管理、利用等各方面工作起步较晚,近些年虽然在保护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仍难以解决安岳石窟当前所面临的众多棘手问题。

下一步,首先应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按照规划逐步开展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国家文物局《“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等文件对石窟保护研究给予了明确指导和要求,《安岳石窟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和《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为安岳石窟的保护规划了体系并给予法律保障,这些政策和规划应该有序地在后期工作中落地落实。

其次应有序推进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机构建设,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实施保护工作,注重预防性保护。完善管理体系,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加强现有人才的专业培养,不断引入专业人才;深入开展研究,厘清安岳石窟文化脉络;建立石窟日常监测体系,加快信息化资料留存,联合文物保护科研院所,开展保护前期研究;全面梳理、评估已实施保护项目,按照规划逐步申报、实施保护项目;加强资料归档,建立保护研究资料库;在开展研究和保护项目的同时还应注重预防性保护工作,及时排除文物安全隐患,建立文物突发灾害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最大可能地保护文物的价值信息。

再者应充分吸纳社会资金,拓宽保护资金渠道,建立保护专项基金。

此外,在做好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应合理地开发利用石窟资源,开放具有突出价值和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点,让安岳石窟“活起来”;联合相关单位展示宣传,适度开发石窟资源,将石窟资源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带动民众参与到文物保护中。

近年文物保护工作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石窟寺保护研究更是得到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安岳石窟发展也迎来了大好时机。保护工作应按照保护利用规划逐步推进,不能急功近利,应遵从“研究先行,研究贯穿保护干预全过程”原则;加强管理,注重日常监测体系建立和预防性保护工作,“注重岁修,减少大修”;合理利用,不能因利用而对文物环境和本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安岳石窟保护管理体系。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3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