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株萍铁路管理局编辑出版的《株萍铁路旅行指南》,是我国最早的旅行服务出版物,也是近代以来最早的一份图文并茂、内容齐全的旅行攻略书籍。而株萍铁路更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风起云涌的工人革命运动历程。
《株萍铁路旅行指南》(第三期)现珍藏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文物类别为古籍图书,纵22.4厘米、横15.3厘米,2003年9月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该书详细介绍了株萍铁路沿线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交通住宿等方面的内容,真实记载了当时铁路行业增设的旅游服务项目,为人们提供旅行指南服务。
株萍铁路的修筑起源和历史归属
1899年修建的株萍铁路是湘赣两省历史上境内第一条铁路,其中萍醴段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参与修建的。清光绪十五年(1889),湖广总督张之洞督办卢汉铁路(京汉铁路),他上奏言明:修筑铁路必须使用中国自己制造的材料,要开采煤铁,兴建新式钢铁厂,轧制铁轨及其他铁路器材。后经清政府批准,以德国克虏伯钢铁厂为蓝本,于1890年11月在汉阳创建了汉阳炼铁厂,继而又开办大冶铁矿作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1893年竣工投产。1898年接手汉阳铁厂的盛宣怀在萍乡以安源为中心开办了“萍乡等处煤矿总局”, 引进机械采煤技术,增加产量,把它作为燃料基地。在此之前,安源的煤炭主要通过水路运输到汉阳铁厂,用于冶炼钢铁,由于河水干涸,运力不足,无法满足需要。为解决萍乡煤矿的运输问题,保证汉阳铁厂所需的煤焦量,1899年1月动工筑建萍乡安源至湖南株洲的专运煤炭铁路。萍矿公司刚开始是修筑江西萍乡到湖南醴陵铁路。1901年7月,詹天佑受清政府铁路总公司委派,到萍乡协助美国铁路工程师李治、马克来修建萍醴段,打算在醴陵转水路把萍煤运往汉阳。在无图纸的情况下,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重新进行勘测和设计并调集人马立即动工。詹天佑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不到3个月的时间湘东大桥便铺上了钢轨,萍醴铁路于1903年6月完工,长38公里。可是,醴陵的渌水滩多水浅,运输依然不便,同年7月,遂决定将该铁路继续修建到株洲,至1905年冬季竣工,该铁路始称萍株铁路,全线长90公里。至此,萍乡的煤炭可以由火车运至株洲,经湘江北运直达武汉。
铁路建成后由萍乡煤矿的铁路处代管,属于萍乡煤矿的资产。1908年3月,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三矿合并,成立统一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萍株铁路在此时被划归清政府邮传部管辖,脱离了萍乡煤矿。1912年后,又划归湖南省交通司管辖,以湖南往东划分方向,改名为株萍铁路,成立了株萍铁路管理局。民国二年(1913)1月,该铁路直属中华民国交通部管辖。
株萍铁路建设初期,以运煤为主,客货运输较少,与粤汉长株铁路接轨后才开始连带客货运输。1913年5月后,通过增加客货车次和改良设备,客货所占比重日益增加。1918年,株萍铁路与粤汉铁路相通,火车可直达长沙、汉口。1937年,与浙赣铁路相连,从此株萍铁路名称不再使用。株萍铁路的建成,不仅在沟通交通运输、促进萍乡工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
《株萍铁路旅行指南》的主要内容
铁路管理局除了对铁路加强管理,扩大经营规模,还将沿线各车站所在地的名胜古迹、商铺旅馆、特产服务等编撰出版了三期专门为乘车旅客提供旅行指南服务的书籍——《株萍铁路旅行指南》。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珍藏了1920年出版的第三期,为铝印本,黄色牛皮纸封底,白线装订。全书共有4.5万余字,设甲编、乙编、丙编、丁编四编,但仅存三编,丁编缺失。甲编有3张介绍株萍铁路管理局的门楼全景和路局标志的照片,及株萍铁路线局图、火车不同等级座位价格等内容;乙编介绍株萍铁路各项运输章程;丁编为萍矿纪要。丙编是书的重点,介绍株萍铁路各站纪要。它以株洲为起始,沿铁路线依次对老关车站、峡山口车站、萍乡车站、安源车站重要且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进行简明而实用的介绍,共有照片51张。丙编在株萍铁路各站纪要中,逐一介绍沿途各大小车站情况,分车站概况、沿途古迹、公署局所、学校、商业、矿业、会馆、医院、旅馆、流通货币、交通、物产等,全面展示了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物产特色等的同时,又向旅客推介了旅行必备知识,如铁路的运输规则、服务设施概况等,为旅客的出行、购物、入住、游览等提供了便利。其中,对萍乡、安源两个大站,老关、峡山口两个小站的历史人文作了翔实介绍,是极为珍贵历史资料。
书中图文并茂介绍的株萍铁路沿线名胜古迹,如今大都不复存在,历史遗存弥足珍贵。比如唐贞观开元时兴建的位于老关车站北面25里的王仙山上的御书图,始为道观,唐玄宗曾赐书六个大字藏于其间而得名,宋太宗听闻此事,也赐御书“飞白”二字,同藏于阁中。后楼阁遭遇大火,唐玄宗题字御书被焚毁,“飞白”御书免灾尚存。道士彭知一在遗址上将道观改建为御书阁,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为之作题记。峡山口车站以北60里处,有一地名曰香水渡,相传是楚昭王涉河得萍实之果的地方,也是萍乡由此得名的地方。位于萍乡车站西南方的鳌洲书院,因萍实桥下游数里处巨大如鳌的沙洲,故取名鳌洲。明代知县陆世绩在此始建书院,取独占鳌头之意,称为鳌洲书院。鳌洲书院历代都是莘莘学子学习之圣地,系江西省四大书院之一,见证了萍乡的盛世文风。
株萍铁路工人革命运动
株萍铁路不仅经历了中国近代旅游的兴起发展,更见证了中国工人革命运动兴起并走向胜利的历程。1921年秋,时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的毛泽东经株萍铁路来到萍乡安源,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支部——中共安源支部,组织工人俱乐部(即工会),把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工人团结起来。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矿两局1.3万余工人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为斗争口号,发动了闻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这次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运动,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1927年9月9日爆发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以1300多名安源路矿工人为主体组成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第一个在全国举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秋收起义后,先后有5000多名安源工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斗争中,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配合井冈山根据地斗争的革命道路。
古籍映象,穿越时空。回首百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保护利用红色文物、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根植群众心中。我们将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独特的历史意义,将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联系起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创新革命文物的传承和教育方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