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田城,是重庆市武隆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所长、重庆市武隆博物馆馆长。多年来,秉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决心,他在文物基层岗位上,默默实践着人生理想。
武隆区在重庆市东南部边远山区,为了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文物,田城长期穿梭在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行走在高山、河谷和山野中,用脚步丈量“七山一水二分田”,用心维护着2901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文物安全。
为了摸清家底,他驾车行驶45万公里开展调查工作,推进实施保护、研究阐释、征集展示。武隆区文物数量有增无减,地面不可移动文物由418处增加到1599处,数量位居重庆市第二位,馆藏文物由2568件(套)上升为3858件(套),真正做到了“依法保护、底数清楚、数量增加,无损毁”的良好局面。
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田城克服武隆区自然条件恶劣,区级文物管理部门人员少,经费不充裕的困难,带领全所职工和乡镇借调人员6人,顶风冒雨,不畏严寒酷热,穿梭在山野草丛之中,行走在田间地头,耐心细致地做好普查工作。他打趣自己是真正的“普查员、驾驶员、联络员、协调员、审核员的五员人物”。
在三年的时间里,田城跑遍了武隆区26个乡镇,187个行政村,在2901平方公里区域内圆满完成了普查工作任务。为了完成普查结果的验收,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纸质资料的完整性,田城一周未离开办公室,经过连夜奋战,最终圆满完成任务,被重庆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田城同样表现出色。他大胆创新的普查方法和技术路线得到重庆市文物局认可,并在重庆全市推广,普查最终结果经市级专家组一次性验收合格,差错率为零,被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文物局评选为先进个人。
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田城印象深刻,他回忆,“地震造成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博物馆土石墙体裂缝变形,严重危及馆藏文物安全。我们第一时间察看馆藏文物库房,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做好搬迁抢救的各项工作,经过连续连夜抢救性搬运,终于让馆藏文物脱离险境,得以安全,我才放心下来。”
三峡工程是国家重大工程,田城曾深度参与三峡工程建设项目库区和消落区、乌江银盘航电枢纽、乌江白马航电枢纽、浩口水电站、仙女山机场、双河水库、高速路、铁路等工程的文物调查、勘探和发掘保护项目。主持并参与“和平中学旧址”“羊角观音洞”“后坪坝苏维埃政府遗址”等5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性修缮设计和修缮工程的实施,荣获市级修缮优质工程。
多年来,田城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文物保护的底线就是文物的生命线,绝不能违反文物法律法规规定,绝不能发生文物破坏和损毁事件。”说起来容易,但常年的坚持才更可贵。碰到破坏文物的行为,田城常常灵活运用文物法律法规,不向强势而低头,不因关系而退却,不因个人得失而屈服,确保了各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文物安全。
“荣誉是肯定也是鞭策。”田城表示,今后将继续做文物保护的守护者,文物研究的践行者,文物展示利用的先行者,为文物事业贡献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