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就要求博物馆人以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充分挖掘藏品自身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将博物馆打造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拓展公众教育的重要阵地。2022年壬寅虎年,山西博物院推出了“虎虎生福”系列教育活动,本文对该项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广大博物馆同仁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活动内容及开展情况
2022年1月21日,“虎虎生福——年文化系列教育活动”正式对外发布。1月25日农历小年当天,活动在山西博物院展厅拉开帷幕,至2月15日元宵节结束,贯穿了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新年”的全过程,受众逾两万人次。
系列活动共由九个分项活动构成,其中,春联送祝福、木板年画、剪纸、糖画、黎侯虎制作在“小年”(腊月二十三)开展;虎形折纸、黎侯虎和黎侯虎卡套制作、“虎虎生福”主题探秘活动集中在春节长假期间(腊月二十四至正月初十)开展;黎侯虎虎头灯制作则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进行。
木版年画、剪纸、糖画和黎侯虎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次活动中的“再诠释”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国潮的一次碰撞,让观众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了解。结合木版年画的形式和美好寓意,教育人员深挖馆藏“虎”文物内涵,自主设计绘制图样,创作出“博物馆中的‘萌’神木版年画”。专项组人员以馆藏金代三彩虎枕为原型,抽取文物关键线条,结合大众审美,做出了惟妙惟肖、可爱萌趣的卧虎剪纸和糖画,让剪纸和糖画赢得了年轻一代的喜爱。黎侯虎相关活动策划过程中,教育人员多次实地走访黎城,与当地黎侯虎手工艺人学习、探讨,反复多次试验,开发出黎侯虎材料包、卡套、虎头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黎侯虎材料包的开发制作,教育人员将手工艺品黎侯虎合理解构、化繁为整,把“细碎”的“零件”模块化,有利于观众自学实操、自主将手中模块化的“零件”缝制成型。
写春联和折纸这两项“纸”的活动在今年品质升级,受众得到延伸。写春联送祝福在山西博物院已经开展多年,广受市民欢迎。今年,春联用纸上的“瓦当”纹饰取自馆藏晋式青铜器纹样,文字内容由本地知名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使得这份“独家定制”的春联意义非凡。针对未能到现场的观众,专项小组专门从傅山书作中集字,组成寓意吉祥的春联,遒劲有力、风韵文雅,吸引了不少线上观众“哄抢”领取。现代折纸已不仅仅是儿童玩具,还成为一项有益身心、开发智力和思维的活动,甚至在数学、航天等领域皆有所应用。此次折纸活动,教育人员利用折纸的工艺技法,结合馆藏文物元素,对现有折纸作品改进,设计出不同难度的折纸“虎”,使其更富有独创性和趣味性。
在“虎虎生福”主题探秘活动中,参与者通过“探秘手册”自主参观展览、参与教育活动。探秘手册分为三册,代表不同的探秘主题,成功解密谜题,才可进入下一关。通关难题有汉字组合游戏、寻找隐藏印章、“虎”字成语象形摆拍、“成语数独”游戏等,与展线紧密结合,挑战难度不断加大,受到观众特别是亲子家庭的一致好评,活动期间累计约1000人次参与其中。
活动策划实施中的亮点
博物馆展览与教育深度融合 此次“虎虎生福”教育活动本着博物馆“大教育”的理念,教育活动与展览策划并驾齐驱,从源头就为展教深度融合打下坚实基础,是一次全方位的深度融合。此外,该教育活动对基本陈列做了教育拓展延伸,遴选基本陈列中的文物,在展览中进行了集中展示和重点诠释。
教育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 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满足更多观众需求,“虎虎生福”年文化系列活动之“小年”教育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公众可选择提前预约、现场参与,或在线观看活动直播、参与互动这两种形式参与到同一场教育活动中。线上观看直播的公众,可以与现场的主持人、教育人员用语音连线、文字互动的形式远程参与。活动结束后,教育人员还为部分无法到场的观众寄出材料包。观众收到后,可扫描二维码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动手体验。教育人员的知识传输和参与者的动手体验,形成教育活动的完整闭环。即便是在线教育活动,也给了观众丰富、完整的活动体验感。
引导式和自主式教育活动互为补充 引导式教育活动,指活动参与者在教育人员的系统引导下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剪纸、糖画、黎侯虎制作等活动。教育人员在活动开始时做知识导入,随后全程引导参与者完成指定活动内容。参与者可以得到较好的活动辅助,如随时向教育人员提出疑问并及时得到相关反馈;但引导式活动参与人数有限,参与者也容易变为被动参与。
自主式教育活动的主体为活动参与者本身,教育人员简单辅助或不参与辅助,如“虎虎生福”主题探秘活动。参与者跟随“探秘手册”的设问,自发、自觉地进行探秘活动。活动参与者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自主思维能力,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参与感强,参与人数不受限;但是如果预设引导不合理,会造成活动参与者的流失。
春节期间人流量较大,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规划、开展引导式和自主式教育活动,不但达到了好的活动效果,还有助于调节馆内观众密度。
教育活动中应把握的关键点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使得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博物馆已成为文化、思想、学术交流碰撞的新空间,因此博物馆应当更主动、积极地构建新型文物价值传播体系,延伸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契合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对馆藏文物进行“与时俱进”的阐释。
继续探索展览、教育深度融合之路 展览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教育活动是对展览的生动诠释。实际工作中,“展教”往往因展览信息与教育人员获取的资料不对等,抑或因其他原因导致不能很好地融合。此次年文化系列教育活动深化展教融合,教育活动所需元素从展览策划时就开始布局,以便后续教育活动分众化实施。展教融合为观众提供动态学习、参与体验的可能,观众可以观察、理解甚至研究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活动开展与公众互动紧密结合 打破当前常规化、同质化的教育活动模式,多方面提升博物馆教育活动成为当今博物馆人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的使命。除了语音连线、文字互动、材料包配发等单一传达模式,山西博物院今后还将鼓励观众主动将自己的参与心得或成果分享给其他观众,例如展示材料包成品。
根据观众的不同兴趣爱好,提供多样教育活动体验,组成各分众小组,可以让活动参与者有主见能选择、有主动能践行、有责任能担当、有专注能自控地自主参与博物馆的教育延续活动,在兴趣触发和学习参与等多层面满足、补充不同观众的观展需求。
加强教育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 加强对各馆经典教育活动案例学习,通过拆解、分析、重组、模仿和创新,有助于博物馆教育人员快速提升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并将所学付诸教育实践并得以检验,如此往复不断自我提升,真正做到知行兼重。好的展览会让教育人员开展教育活动时如鱼得水,而好的教育人员通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则可以让展览更加光彩夺目,让公众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