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粮台古城遗址发掘现场
文物会说话,历史善表达。历时一年有余,由河南周口市委宣传部系统谋划、精心打造的“考古周口”系列文化活动近期收官。活动主要围绕周口市重大考古发现、文化遗存、遗址文物等,甄选出15个文物点,经过实地探访、专家现场解读后,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全方位呈现,科学、客观地反映了周口的灿烂文化,对周口丰厚的文物资源进行梳理,增强了周口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对周口申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文化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存真求实,追寻周口历史印记
让真实性和生动性相结合,展现传统文化时代魅力;把历史与当代结合,梳理周口文明的历史脉络,这是“考古周口”系列文化活动的思路与创意。为配合开展好这一活动,《周口日报》《周口晚报》以专栏形式,每月一期整版刊发“考古周口”的活动内容,同时还在周口广播电台以30分钟电视访谈节目的形式呈现。系列活动依托客观准确的背景资料,梯次实施深度专业解读,体现权威性和严谨性,邀请文物考古、历史文化学者对节目内容及形式进行指导把关,确保表述严谨、内容翔实,力求还原真实历史。如《我国最早粮仓仓城——时庄遗址探秘》中,由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庄遗址发掘负责人曹艳鹏作专题阐述解读。
考古人员通过田野发掘,在脑海中再现遗址的完整图景,然而这无法直接传递给大众。3D、VR等新技术,通过情境化、立体化呈现,还原历史场景,复原文物原貌,打破了考古学科专业性与大众化之间的壁垒,使得人们在虚拟场景中看见遗址的本来样貌和修建过程,体会古人的生活习惯和礼仪制度,使观众“现场亲临”考古遗址,“零距离”观看文物,实实在在地拉近了考古与公众的关系。
立足当下,注重文化深层次引领
近年来,周口市不断探索考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活化考古成果,带动文化与旅游融合。这次系列活动,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以考古成果为载体,讲述周口历史与文化的故事,助推考古从小众走向大众。从首期的《平粮台古城:中国最早的方正之城(上、下)》到《我国最早粮仓仓城——时庄遗址探秘》,从《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到《三千年后的邂逅——长子口的发现与发掘》,从《穿越千年的佛光儒影——寿圣寺双塔》到《寻访关帝庙古建筑之美 延续周口历史精髓》,再到淮阳刘崇墓、太昊伏羲陵、太康文庙、商水叶氏庄园、淮阳“七台八景”,以及周口市博物馆中的馆藏文物……这一个个扎根周口大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张开双臂与新一代的周口人再度深拥。很多观众说,没想到自己家乡有这么多丰富的故事,“历史的精髓”原来就生长在自己身边熟悉的土壤中。
笔者发现,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周口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丰富了历史内涵。在“考古周口”系列活动中,周口市有关部门主动借助淮阳太昊陵庙会人员流量大的优势,及时举办平粮台古城遗址、时庄遗址考古发掘等系列考古成果图片展,集中展出近年来考古发掘成果。“我们有幸与周口珍贵的文化遗存相遇,急需‘考古周口’这样的系列活动,对我们家乡的文化遗存进行梳理和诠释,解读文明的基因密码、发展脉络,将考古成果和价值传递给更多人。”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文博研究馆员李全立说。
走向未来 ,“考古周口”品牌效应凸显
“考古周口”活动暂告一段落,但目前该活动的收视高潮和话题讨论还在延续,随着一次次详细报道,周口人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作为首个系统性、全方位展现周口历史文化遗存的作品,‘考古周口’系列活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得到了观众高度认可,还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热议。”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说,参与“考古周口”系列活动的每个人,工作中始终心怀敬畏。希望用最恰当的字句去解读历史,从而让观众感受到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厚重。
除了市民和业内人士的盛赞外,诸多主流媒体栏目也对周口市“考古周口”系列活动及其报道给予高度赞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深入报道,形成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新华网客户端周口日报新华号和人民日报客户端周口日报人民号的媒体平台加精、置顶推送。“考古周口”系列活动更被专家称为“现象级的文化产品”。在此项目推动下,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度和参与度加深,河南周口平粮台古城遗址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时庄遗址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了周口的新名片,人人津津乐道。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周口人的努力,只有保护和探寻历史,才能真正地拥有未来。“考古周口”系列活动只是周口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透过窗口是周口历史文化焕发蓬勃的时代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