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笔者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档案整理工作时,在建馆档案中发现一张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写的字条,系复印件(图一)。他用“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文头纸写下如下意见:
南越王墓博物馆方案的意见
一、我不同意第一方案,缺点很多,尤其是玻璃的质量难以保证,以后的管理问题也较费事。(有机玻璃顶)
二、同意二、三两个方案综合考虑一下。一定要带有地方和民族的风格。(即不要洋式,要中国式的地方风格)(台式顶、亭阁式顶)
三、同意采用一些汉式的特点。
供参考。
罗哲文
85.7.18日
罗哲文先生所言“南越王墓博物馆方案”实际上是针对南越王墓墓顶的三种保护样式所提的建议。这三种保护样式(图二)在1985年6月《南博馆关于讨论设计建筑方案的会议记录、意见》档案中可见,具体如下:
(墓室)顶部处理,要有既严密又利于通风采光的上盖,还要便于观众由竖井上俯视底下的墓室顶盖石,方案有三:
一、有机玻璃顶。按山顶形状制作安装铝合金框架,支承绿色有机玻璃罩。玻璃罩脚部设环形百叶窗通风。这样外观较统一,但绿光透入可能感到不自然。
二、亭顶。以重檐盝顶琉璃瓦亭覆盖竖井顶上,盝顶中央安装无色透明有机玻璃。外观有民族形式。
三、台式顶。据一些古籍记载,象岗山顶原有南越国的朝汉台。故考虑可建台式顶。即以铝合金框架支承台式有机玻璃罩,脚部设百叶通风窗,台顶饰玻璃钢塑蟠龙。因此,外观又恍若南越文帝行玺,带有南越国风采及本墓特色;并寓意祖国山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古代珍宝出土,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可以引起种种联想。
经过多方论证,最终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既非有机玻璃顶,也非亭顶和台式顶,而是覆斗形顶(图三)。这是借鉴了汉武帝茂陵封土的形状。因武帝与南越文王是同时代人,采用这样的几何图形设计,是给予它一个历史时代的符号。罗哲文先生在意见书中提及的“一定要带有地方和民族的风格(即不要洋式,要中国式的地方风格)”“采用一些汉式的特点”的建议得到了充分采纳。
1989年国庆节,经过维修加固的南越王墓墓室正式对外开放。次年5月4日,南越王墓加固工程通过质量验收。由罗哲文、黄景略、麦英豪、李季等11人组成的验收小组投票表决,对工程质量表示满意,并对古墓以后的防热、防湿、防霉、防尘、抗风化提出宝贵意见。此事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