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宫1959年建成开放,收藏有古籍文献近20万册,拥有我国收藏民族古籍文献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7月19日开展的“册府撷珍”展中的典藏古籍就是从其馆藏中精选而来。
这个展览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一次具体践行,把多年来静静躺在古籍书库里的形形色色、年代久远、版本各异、形制不一的古籍请出来,让今人体会先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领略祖先的智慧和哲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汲取营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辽阔疆域成一统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中国各民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祖国的历史,见诸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各族人民频繁互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展览中“辽阔疆域成一统”部分精选古籍19种,展示了我国大一统的历史局面自秦汉始从未中断,各民族认同中国、认同中华文化,一体归心,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钦定理藩院则例》是清行政法规。内容详细、通行地区广泛、法律效能显著,是一部清代大型民族行政法,也是清代民族立法集大成之作,在清王朝治理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展览展示了《钦定理藩院则例》的三个版本,分别是:(清)福敏等纂修,(清)松森等奉敕撰,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图1);满文,(清)赛尚阿等撰,(清)松水等译,清武英殿刻本(图2);蒙古文,(清)理藩院编,清道光年间刻本(图3)。
《贡噶坚赞口述传记》(图4),藏文,元代八思巴·洛追坚赞编撰,明抄本。1247年,萨班·贡噶坚赞应蒙古皇子阔端邀请,携八思巴和恰那多吉两位幼侄赴凉州会谈,并颁布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实现了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行政管辖,从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贡噶坚赞、八思巴是“凉州会盟”的两位当事人,《贡噶坚赞口述传记》详细记载了这一伟大历史事实。
《京县郊南亲劳军诗记》拓片(图5),包括汉文、满文、蒙古文、察合台文。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二十七日,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叛乱的大将军兆惠、富德等班师凯旋,乾隆帝率文武百官到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大南关亲劳西征将士,筑坛告天,犒赏三军,并赋诗以记。以乾隆帝手书汉文原诗和翻译成满文、蒙古文、察合台文的诗一同镌刻在石碑上,立于郊劳台旁,为后人传诵至今。这块碑现仍保存在北京房山良乡郊劳台遗址,基本保存完好。
悠久历史谱同心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不绝书。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始于先秦。展览中“悠久历史谱同心”部分精选古籍24种,从古籍文献角度展现自秦朝开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正统而自居。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历史。
《元朝秘史》亦称《蒙古秘史》,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之一,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之历程的重要典籍,也是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历史文学长卷。展览展示了《元朝秘史》的三种版本,分别是汉文蒙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图6左);蒙古文,卜和克什克译,民国三十年(1941)开鲁蒙文学会石印本(图6中);汉文,(清)李文田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通隐堂刻本(图6右)。
灿烂文化续根脉
浩如烟海的文献古籍记录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由来过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展览中“灿烂文化续根脉”部分精选20种古籍,体现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因相互镜鉴、彼此交流而绵延不绝、生机盎然;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交相辉映,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御制翻译四书》(图7),汉文、满文、蒙古文,(宋)朱熹集注,清高宗(弘历)敕译,(清)鄂尔泰厘定,清刻本。“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为历代儒客学子研习之核心书经。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此《御制翻译四书》三个文种合璧,体现了清朝政府用儒家思想治国,推动儒家文化的传承发展。
《大藏经·甘珠尔》(图8),藏文,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北京刻本。该版藏经系清王室官刻本,纂辑、刻印都是由官方主持。刻造、装帧颇为精良,版型较一般藏文经大,每夹扉画均为手工绘制,大多出自藏族画家手笔,为佛教文化研究不可缺的资料。康熙帝为此亲撰《御制番藏经序》,序文称刊印本藏是为“广崇大藏”。推崇藏传佛教是清政府治理蒙藏地区的政治需要,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伟大精神耀中华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展览中“伟大精神耀中华”部分精选14种古籍,对历史上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的诠释讴歌,显示出传世典籍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
《汉书》(图9),(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中多处记载了“王昭君出塞”的相关历史。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天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婚。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嫁予呼韩邪。自此,汉朝与匈奴之间迎来“边城晏闭、牛马布野”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王昭君远嫁漠北草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和亲制度促进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打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基础。
《钦定新疆识略》(图10),(清)徐松原著,(清)松筠纂修,清道光元年(1821)武英殿刻本。《钦定新疆识略》首列新疆总图和南北两路、伊犁各图,附有叙说;次为官制、兵额、屯务、营务、库储、财赋、厂务、边卫、外裔等。凡地理险要、政治措施,该书均有记载,为研究新疆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书内记载了土尔扈特万里东归、回到祖国怀抱的历史。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