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迅速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已经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果,如遗址公园的建设、文旅融合衍生的研学以及博物馆丰富的宣传推广。但针对中国水下文化遗产的利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比较成熟的水下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案例也相对较少。法国是水下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的利用有着多年的发展历史和诸多优秀经验,尤其是在法国引发强烈社会关注的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Arles-Rh?ne3),其开发利用有诸多可圈可点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
法国内河水域水下考古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尽管河流水域环境复杂,但目前的考古结果充分证明了法国内河水域水下考古的可行性,及其蕴藏的巨大考古学价值。索恩河(La Sa?ne),塞纳河(La Seine),马恩河(La Marne),夏朗德河(La Charente)以及多尔多涅河(La Dordogne)等众多河流水系,为法国内河水域水下考古提供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
罗纳河是法国乃至欧洲重要的河流之一,而阿尔勒是罗纳河汇入地中海之前流经的重要城市。阿尔勒城在历史上拥有着众多的港口,用于满足罗纳河内河航运巨大的运输量,由此它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的城市。罗纳河地区的水下考古发掘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考古发现印证了它从北部高原到南部地中海平原这一范围内,曾经存在的一个强大贸易体系。罗纳河口地区有三个重要的水下遗存地,阿尔勒地区、卡马尔格(Camargue)三角洲以及唐克塔耶(Trinquetaille)地区。考古学家通过对阿尔勒地区的水下发掘,向人们展现了整个阿尔勒城在罗马时期的另一种全新面貌。
阿尔勒地区重要的水下文化遗产发现,即为高卢罗马时期的货船——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阿尔勒古城及其罗马时期历史遗迹于1981年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阿尔勒古城以及罗纳河关于古罗马时期水下空间上的维度。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高卢罗马时期阿尔勒的社会、内河航运、经济贸易等。同时,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在水下文化遗产利用上很有代表性,其旨在还原真实的历史,通过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使水下文化遗产发挥其历史、社会及经济价值。
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利用的经验
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举办了一系列的相关展览,内容涉及水下文化遗产、法国内河水域考古工作以及阿尔勒城市历史等。其中水下考古研究成果和发现展,甚至创下了8个月接待了20万观众的罕见记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除了这些深受欢迎的水下文化遗产相关展览外,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阿尔勒罗纳河3号及罗纳河水下考古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水下文化遗产与城市相融合
结合当地文化,打造城市整体主题。通过水下文化遗产的一个“点”,形成城市整体的文化标识,通过沉船这一文化符号的发现,带动整个城市和地区的多维度发展。
阿尔勒具有非常强烈的古罗马时期文化标识,城市中保留了众多罗马时期的历史遗存。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的发现,更是为这座古罗马风格的城市完善了罗纳河航运及水下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阿尔勒每年会举办“阿尔雷特罗马主题活动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阿尔勒城市的历史遗存和博物馆中收藏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打造城市整体古罗马文化风格。
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的开发利用,充分融入了城市的整体文化风格中,有机地与古代和现代阿尔勒的生活相结合。将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的开发利用与城市整体规划协调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这也是水下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的利用与公众对其了解的加深,沉船所在的古阿尔勒博物馆参观人数显著增长,使博物馆成了阿尔勒旅游景点中最受欢迎的打卡地,整座城市的旅游经济也随之被带动起来。法国政府善于用旅游的方式来合理开发利用水下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与水下文化遗产相互联动,形成水下遗产相关主题的旅游推荐路线。既良性开发利用了水下文化遗产,又创造了旅游经济价值,同时又协调规划了整个城市特色,带动文化、经济、社会多维度平衡发展。
水下文化遗产与人相融合
让人们亲身参与水下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更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对自己城市的历史更加感兴趣,从而产生共情和自豪,更多地参与到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
古阿尔勒博物馆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参与式展览,注重“人”的参与和体验,例如“给我讲讲这艘船”(Raconte-moi le chaland)的参与式展览,学生们创作的沉船主题绘画、模仿出水文物的乐高创作,以及仿照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创作的游行花车,都成了展览的亮点。参与式展览让公众发挥想象,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水下文化遗产。
水下考古机构联合当地政府以及博物馆,组织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科普讲座,以及相关的文学、现代舞蹈、戏剧和故事会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了高卢罗马时期阿尔勒城及罗纳河河运相关的历史,让人们更了解古代阿尔勒的社会生活。引起当地公众的共情,引导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产生更强的文化认同感。
这艘沉船开发利用的核心就是将“人”考虑进开发利用的各项活动中,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不能脱离“人”的存在。不仅要让公众了解冰冷的水下文物,还要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仅要打造一个旅游产品或者是旅游个体,更要使其成为一个可以为人们带来文化自信、自尊和自豪的情感源泉。
水下文化遗产与考古宣传相融合
水下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也要让公众走进水下考古工作,愿意去了解水下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首先,是开展学术讲座,这一活动贯穿了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考古发掘的始终。让居民们了解在罗纳河沿岸究竟发生了什么,同时给公众一个可以走进、发现、了解水下考古工作的机会。其次,博物馆在沉船发掘工作即将结束之际,邀请当地居民参加“罗纳河电影派对”的庆祝活动。向公众展示了水下考古工地的视频、纪录片等,用影像形式宣传水下考古工作。最后,组织学生全程跟踪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考古工作,在青年群体中推广水下考古工作。
借助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的发掘及打捞,在考古工作的每个阶段,都充分利用水下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各种活动,从而加强公众对于水下考古工作的理解,也拉近了水下考古与公众间的距离,达到很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中国水下文化遗产利用可借鉴的经验
将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融入地方城市生活与发展中。要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形成独特的城市标识。在这方面,我国对于水下文化遗产地的城市标识打造还不够完善。例如“南海Ⅰ号”,目前仅是作为一个独立于当地的水下文化遗产来展示,或许可以挖掘当地的港口文化、海洋贸易文化等文化标识,整体地对当地城市进行宣传推广及利用,让水下文化遗产的发展也融入当地的经济建设及城市发展中,让水下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发展重要的“参与者”,在几百几千年后依旧“焕发光彩”。
“人”是水下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最核心的部分。加强公众参与,让公众自发参与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我们可借鉴法国的经验作法,如组织节日、活动等,让博物馆、旅游部门、当地政府及研究机构一同努力协作,让水下文化遗产切实进入人们的生活,从而形成文化自信及文化共情。沉船作为海洋中的“聚落”,不仅能展现历史上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文化,也能通过对它的开发利用,有机地连接现代人们的生活。而目前我国例如“南海Ⅰ号”、蓬莱古船、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这些同类型的沉船类水下文化遗产,针对公众参与的利用形式还比较单一,大多只局限在文化学术讲座、视频报道等单方面的信息输出,而没有形成与公众的交流互动,法国水下文化遗产在公众参与形式上的优秀经验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水下文化遗产要遵循可持续发展。从保护到开发利用,通过利用得到发展,再借由发展成果更好地进行保护。借助水下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核,推广文化旅游,提高旅游文化性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又能更好反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但旅游发展仅仅只是手段,是使水下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方法,绝对不是最终目的。通过了解法国经验,我们应借助丰富多样的开发利用手段,让水下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结语
从阿尔勒罗纳河3号沉船的利用经验中,我们得以窥见法国对于水下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其融合发展的理念和丰富多样的开发利用手段。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的利用仍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水下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模式,让水下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作用,为遗产地带来更多的社会、文化及经济影响,用水下文化遗产推动对于民族文化及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作者单位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