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申报的《那年八一》系列宣传荣获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入围项目。这是继《八一守护人》红色文化传承系列宣传入选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后再次获奖。
准确定位把准喜好,拓宽新媒体宣传教育路径
2020年初,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开始利用线上资源,先后通过有声读物、H5游戏、直播、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上社教宣传。在内容选题上不仅仅局限于南昌起义这一段历史,而是以南昌起义中所蕴含和传承的精神力量为基础,延展至与新时代所彰显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热点,如将边防战士、冬奥会、抗洪、二十四节气等内容与红色文化结合,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为更好发挥新媒体宣传推广的作用,创新打造线上IP“小军军”动画形象,通过动画人物进行新媒体宣传,并用短视频的方式活化历史、文物与精神,使观众有更直观的感受。
2020年8月,《八一守护人》红色文化传承系列宣传,以年轻人的视角,通过微电影线上传播的方式向观众介绍博物馆、纪念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从而发起话题、引发讨论。视频制作中以人物自白为主,通过精炼、有温度的语言,真实、生动的人物讲述,短、频、快的画面呈现方式,带领观众了解文博工作者的日常,也通过这种宣传方式让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文博工作、自发加入文博团队,成为新一代守护人。
做好立意把牢方向,做通俗易懂的新媒体传播内容
新媒体以内容传播新颖,呈现形式丰富的特点受到大众喜爱。如何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好地服务于纪念馆宣传教育工作,做好立意、把牢方向是关键。首先,对宣传内容的核心——立意的选择要精准。纪念馆新媒体传播的内容选题更多使用小而精的内容,如《八一守护人》中以传承、守护、坚持、力量作为关键词;《那年八一》选择了破除困难、勇往直前两个关键词作为传达方向,让观众对立意的接收更为容易。
其次,是让立意具象化。精神晦涩难懂,通过怎样的故事、内容、形式再现精神,让精神具象化入脑入心,特别是纪念馆怎样结合自身的展示内容弘扬精神文化,成为工作中一直探索的方向。《八一守护人》将南昌起义、守护传承联系在了一起,将精神具象至本馆工作人员自身的故事上,以巧妙的角度,传达出精神的传承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普通人的身上,不仅贴近了观看者、宣传主体,也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那年八一》则是年轻人穿越回战争岁月,体验起义当晚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化身为剧中人物,拿起“武器”参与战斗,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让观看者更快理解内容,并有所思考和触动。
做足创意结合线下,相辅相成形成社教新生态
依靠团队做创意,让最了解纪念馆的人来做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内容,是纪念馆在新媒体宣传工作中的方向。对此,依托馆内宣教人员在活动策划、形式设计等方面的特长,纪念馆组建了一支年轻的工作小组——活动与新媒体工作组。围绕策划+宣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在尝试和摸索中探寻文化精神传播新路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2020年尝试向新媒体发力,2021年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宣传团队,负责二次创意和加工,目前的新媒体工作采用根据各科室上报的社教项目、临时展览、文创产品等内容进行深度再加工的方式进行新媒体内容制作与推广,每个科室均有宣传专员,均可参与新媒体内容创意,全馆均参与新媒体内容的创意与思考,形成了内容形式丰富、宣传内容长期持续的良好局面。
此外,在活动开展中注重线上宣传结合线下社教,形成一套线上有触动、线下来思考的社教方式,让线上内容和线下内容相互成就。《八一守护人》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从2010年开始的志愿者主题教育活动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新媒体内容使志愿者对博物馆工作内容产生好奇、产生向往,再通过线下参与志愿活动感受传承、坚持与奉献,形成有效教育、传播的目的;《那年八一》与江西首部革命旧址沉浸式主题教育活动相辅相成,通过线上新媒体策划为社教活动带来了更好的宣传效果、社会回馈,同时也通过线下社教活动为新媒体宣传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体验窗口,加深观众对南昌起义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线上宣传和线下社教相互组合的方式,不仅为广大参与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社会教育方式,也为纪念馆宣传工作增添了新的方式。
连续两届获奖不仅是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利用全媒体平台推荐、宣传红色文化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更好开展这项工作的希望与寄予。
2022年下半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将继续在新媒体内容上做足创意和文章,推出红色故事视频征集展播、小军军看电影说武器动漫视频等原创系列线上新媒体内容。未来,还将依靠新媒体做好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推广工作,推出更多年轻朋友们爱看、易接受的红色新媒体传播内容,让红色文化以新时代语言和符号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