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赵丰在代表发言中说道:“所有的只争朝夕,都为了日新月异。我们的纺织品文物科技逐渐从跟跑、并跑到进入世界一流方阵,以昂扬姿态走上国际学术舞台……我们将牢记嘱托,乘时代之风,凝社会之志,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研究型、全链条、国际化、时尚范”,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纺织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利用专题博物馆,30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愈发受到业内外关注。为了让文物先“活下去”再“活起来”,技术部为中国丝绸博物馆注入了文物科技的强劲动力。这个由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修复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获批成为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通过“应急保护、保护修复、科学认知、工艺复原”系列组合拳,为丝路沿线各大文博机构解决纺织品文物修复难题,深刻揭示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纺织品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深耕细作,科研攻坚不断突破。
奔赴仰韶村、三星堆等遗址,发现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丝绸,这都来自技术部自行研发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多年来,技术部以技术骨干为核心,接连攻克多个纺织品文物保护“技术关”。牵头开展国家《基于免疫磁珠富集的荧光快速检测出土文物中痕迹蚕丝蛋白的方法研究》等近10项国家级重点课题,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牵头起草《古代植物染料鉴别技术规范光纤光谱法》等行业标准,为丝路沿途出土纺织品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赵丰介绍,现在技术部能够有效处理丝绸文物的糟朽病害,采用这种技术“成功唤醒沉睡千年的法门寺丝绸”。
冲锋在前,哪里有纺织品,哪里就是战场。
在援疆、援藏等重大纺织品文物保护工作中,技术部先后10余次携带重达数百公斤的大型科研设备,从西子湖畔奔赴拉萨,克服高原反应,一次又一次完成任务,和西藏同行携手奋斗,像“格桑花”一样在雪域高原盛放。在考古抢救中,团队多次赶赴考古一线,胆大心细,与考古学家并肩作战,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开展应急保护。通过专业、及时、高效介入南宋赵伯澐墓等重大考古活动,成功抢救修复了一大批重要文物,包括成功提取了近百件极具宋韵的丝绸服饰,堪称“宋服之冠”。
知行合一,文物“修复队”成果颇丰。
多年来,技术部先后与近90家文博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专业优势,以高度认真、严谨、负责的作风,获得了委托单位的一致好评。编制了《西藏布达拉宫巨幅唐卡修复方案》《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藏纺织品革命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等文物保护修复方案70个。广泛服务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等85家单位,共计130多个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涉及5000余件(套)珍贵文物。承担国家文物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复制》项目,成功复制整幅“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诛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汉锦,完美体现原技术、原工艺和原材料的复制理念,再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授人以渔,人才“服务队”尽职尽责。
技术部在丝路沿线的新疆、西藏、甘肃、陕西等地设立了7个工作站,“以修代培”开展成果转化和文物修复的专业队伍培养。同时,广泛组织丝绸之路研究爱好者,特邀文物专家带领参与者开展“丝路之旅研学行”活动,近距离鉴赏文物和探寻文物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了解不同时期丝绸之路沿途不同地区的时代特征及文化碰撞,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丝路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
赵丰表示:“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开展前沿性、原创性和系统性研究,实现从实验室到考古现场的双向奔赴,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发出中国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