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镇既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见证者,亦是中华文明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承载者,更是当今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关键所在。中国文物学会高度重视中国古村镇的保护与乡村振兴,10年前成立了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凝聚各方面力量,搭建学术平台,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等相关活动,为加强传统古村镇的保护管理与振兴发展奔走呼吁、建言献策、提供咨询,开展了大量工作,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与赞赏。2019年起,中国文物学会围绕乡村五大振兴积极创新,组织开展了“中国优秀古村镇宣传推介”“发现古村镇”等系列活动。
日前,中国文物学会和金宝搏网站下载 联手,在福州发布“中国优秀古村镇”宣传推介名单,现予分享。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上庄村位于阳城可乐山脚下,因庄河穿过村庄而得名。村落形成于元代,明朝初年王氏家族迁居至此逐渐发展,明代中叶至清中期达到鼎盛。村庄格局完整,建筑沿庄河分布,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水街景观。上庄村人才辈出,以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最为著名,是一处以明清官宦宅院为主的村落。现有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宅院40余处,涵盖居住、祭祀、宗教、商业、文化等建筑类型,体现了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2008年被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上庄村按照编制的保护发展规划指导,将煤矿资源整合补偿资金全部用于文物历史建筑维修,并积极引导民间力量通过认养、捐助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和乡村旅游开发。结合村民需求,采用产权置换、产权流转和使用权租赁等办法,回收和流转古民居。实施了综合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结合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实施了生态修复。结合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建设了乡村文化展示馆,将历史文化元素巧妙散落于村内各文化节点。通过10余年的倾力打造,上庄村逐步形成融旅游观光、民俗体验、餐饮住宿和农副产品开发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体系。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渼陂村
渼陂村位于吉安富水河畔,是梁氏先祖为怀念家乡陕西夏阳而命名的。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早在明代中后期,即是远近闻名的商贸中心,涌现大量商号、钱庄、当铺。村庄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铺路,水塘环绕。现有民居582栋,明清建筑367栋,600余户。曾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二七”会议即在此召开。先后诞生了5位共和国将军,其中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为开国将军。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四军总部旧址、“二七”陂头会议旧址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十军成立旧址、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曾山旧居、红四军卫生队旧址、江西省苏维埃总工会旧址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3处。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渼陂村积极争取资金,对文昌阁、毛泽东旧居、万寿宫等古建筑、红色旧居旧址进行重点维修保护,对120余栋古民居进行集中连片式抢救性修缮,将革命文物保护与传统村落建设一体化打造,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开发共同推进。恢复和引进了传统美食、手工制作、民宿餐饮、文创产品、非遗传承、研学培训、影视拍摄、演艺表演等,充分发挥文物建筑价值,推进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向纵深发展。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以其始迁祖张谷英命名,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张氏后裔聚族而居,已历27代,现有615户,2468人。村落依山就势,沿渭溪河环山而建。布局依地形采取“干枝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由数个单位组成,各单元之间有屏风檐廊和巷道沟通分隔,分则自成体系,合则贯穿一体,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以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体组成的明清古建筑群总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其中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2条。2001年,“张谷英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张谷英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张谷英村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增强文物保护的自觉性,张谷英村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分类进行挂牌保护,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使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科学编制保护规划,经过抢险修缮、环境整治以及基础设施升级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张谷英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旅目的地。一整套安全监控、智能疏散、火灾报警、室内外消防系统、防雷设施,领先湖南省同类传统村落。建筑的日常居住功用不变,传统民俗文化代代传承。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村
勾蓝瑶寨位于湘桂边界线上,是江永四大民瑶之一勾蓝瑶人的祖居地。勾蓝瑶寨辖黄家、上村和大兴3个自然村,共518户,2228人。整体布局顺应山形地势走向,至今保留明清时期民居300多栋,社坛寺庙、歌台亭阁、桥梁石碑在寨中随处可见。2019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勾蓝瑶寨为城堡式瑶寨,兴于明清,积淀了深厚的勾蓝瑶文化。独特的瑶家女子拳、女子棍舞、“四个鸡蛋定终生”的男方入赘试婚习俗,诠释了古老百越少数民族的女性当家特质。瑶寨独有的洗泥节、盘王节、敬鸟节,牛王节、尝新节等,在民族文化中焕发独特魅力。在全域旅游观念下,勾蓝瑶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旅游产业开发等工作顺利推进。强化按照规划实施保护,积极争取资金用于盘王庙、总管庙、龙泉观、回龙阁、水龙寺等公共建筑修缮。对民俗房屋进行置换腾空,分期分批修复利用。开展勾蓝瑶文化生态博物馆建设,全面展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组建民俗表演合作社,以勾蓝瑶寨洗泥节为核心,重点打造了洗泥篝火晚宴,恢复一系列民俗活动,如城堡迎宾、拜门楼、洗泥祈丰、洗泥摸鱼等。强化农旅结合,做强休闲农业产业。
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羊楼洞村
羊楼洞村坐落于松峰山北麓,因重峦叠嶂如羊,茶楼遍地如林,又有石人洞山泉水,所以为名。这里是青砖茶的原产地,清雍正五年(1727)《恰克图条约》订立,欧亚茶叶之路正式确立,羊楼洞成为万里茶路的起点之一,所以也被称为“世界茶业第一古镇”“欧亚万里茶道源头”,先后荣获“中国青(米)砖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现存的石板古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有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百余处。有百年老字号茶企招牌136块,有赵李桥茶场、羊楼洞茶场、乾泰恒、洞庄、思庄、大德和等规模较大的茶企38家。1951年,中南军区在羊楼洞组建预备医院,收治抗美援朝战争前线伤员和中南军区内部伤病员6批1200多人,经医治无效死亡142名,全部安葬在羊楼洞(老营盘)茶山上,其中137座有详细碑文,是国内三处集中安葬抗美援朝革命烈士的墓地之一。2010年被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羊楼洞人居环境改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着力打造修缮了中国青砖茶博物馆、万里茶道文化博览中心、厘金局(明清时期的“税务局”)、大清邮局(电报局)、羊楼书院、羊楼洞142名志愿军烈士墓群等。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依托京西古道,是依山而建的典型山地村落。群山环抱的峡谷中,背山面水,向阳而居,北高南低,全村整体布局形如“葫芦”,又似“元宝”。全村分为上、下两个台地片区。下台地院落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整个片区的院落分布呈扇形。上台地院落于等高线平行的街巷两侧布置。2003年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06年,“爨底下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保存着69座自清代到民国年间建造的文物院落。村内保留着完整的传统街巷体系,村建风貌较为统一。京西古道爨底下段、护坡墙、古井、古树、石碾、娘娘庙、五道庙等环境要素丰富。转灯游庙、祭龙神、歇秋祭天、祈雨、转娘娘驾、报庙等传统习俗及唱蹦蹦戏等传统曲艺传承良好。爨底下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旅游开发,产业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大部分村民利用自家院落开展民俗旅游接待服务。文物院落和历史建筑逐渐得以修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满足村庄日常及旅游接待服务,客栈、民宿等发展良好,山旅驿站文创商店纪念品种类丰富。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周河乡西河村
西河村依山傍水,沿河两岸古木异石众多,其中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名木达18棵,尤以张氏祠堂门前的百年枫杨最为独特。现户籍人口约460人,以张姓为主。元末明初时一支张姓族人由江西饶州府瓦屑坝迁入并定居。村落东西长400米,南北宽约100米,占地面积60亩,共有房屋150余间。传统民居多为二进院三进房间,部分石刻、砖雕、木雕保存完好,张氏焕祠、张氏总祠、张氏支祠独具特色,为典型的豫南村落风格。古树、古井、古寨墙遗址、古桥遗址、齐天大圣庙、观音庙、油茶作坊等历史环境要素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齐天大圣祭祀活动、传统油茶压榨工艺、观音豆腐制作工艺等传承良好。
近年来,以全方位的协同共建模式,充分发挥本土和设计合力,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建筑改造、街巷修复、景观提升,精品酒店、森林剧场、粮油博物馆等设计建设,组织和引导村民开展个体特色生产和经营。其中,西河村河道景观设计获得2020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非中东地区(AAPME)奖,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获“2014WAACA中国建筑奖”WA社会公平奖优胜奖、2015年获得全国第一批田园建筑优秀作品一等奖等。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
双溪镇地处海拔800多米的山间盆地,四周峰峦环绕。南北两条溪流蜿蜒交汇,因而得名。小镇发祥于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1735年至1950年间曾是屏南旧县治。主要街巷格局基本完整,民居及百年老字号商铺沿街连续分布,多达150余处的古民居建筑保存良好,大多建造于清代至民国年间,少量为明代建造。镇区以旧县衙为中心,北侧高处从东至西,主要分布有城隍庙、杰阁、文庙、妈祖庙等;古街古巷与民居建筑等分布于镇内之东、西、南三部分,镇内街巷迂曲纵横,房屋、商铺、祠堂书院等错落有序。公共礼制性建筑有文庙、城隍庙、陆氏宗祠、北岩寺、灵岩寺等。镇郊保留有南安桥、劝农桥两座古廊桥,镇东西南北各五里许均有一古驿亭设立,通往周边县市古官道处处可觅。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技表演和鼓亭音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灯会,舞香龙、古城隍巡游仪式等,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双溪镇推进“多规合一”,古建筑修缮、环境整治、景观提升等逐步完善。除专项保护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外,还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古镇保护开发贷款,为古镇风貌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桂林乡横坑村
横坑村位于武夷山脉南麓北端,原名“嵘衢坊”,公元948年,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后裔筑基建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村落整体沿峡谷呈带状分布,横坑溪贯穿全村。街巷空间保存完整,具有“主路似干,巷路如脉,有机伸展,呈叶脉状”的特征。现存明、清建筑60多座,传统建筑占村庄总建筑面积的77%。所有厝院毗邻而建,均为三进式院落布局,院落大门和大厅门均以条石为框,门框三围浮雕松鹤,彩绘祥云,十分气派宏伟,为典型的闽北传统建筑风格。村内传统建筑类型丰富,有黄氏家庙、魁星阁、文庙、义学堂、社公庙、观音堂、福云寺等。摩崖石刻、古道、屋桥、古墓、田契碑、黄氏族规碑、迎风泉、文庙遗址、水碓、风水林、风水池、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众多。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和邵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擂茶,还有舞龙灯、酿米酒、竹编工艺、迎神、念弥陀、团拜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辖区总面积23.93平方千米,2014年末全村辖9个自然组,12个村民小组,共478户,1886人,是红色革命老区基点村、福建省知名高校写生基地、影视基地和避暑胜地。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
马栏村地处太行山余脉,村落依山势而建,因村内有萧克将军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而被称为“京西第一红村”。建村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是当时圈养马匹的军需要地。现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挂牌历史建筑、遗迹13处,整体风貌保存较为完整。抗日战争时期,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设在马栏,是平北、冀东抗日战场的大后方和大本营。新中国成立初期,荣获周恩来总理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奖状。20世纪末,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传统煤矿产业关闭调整,村落发展逐步进入转型停滞期。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近年来,在“保护优先”为总体原则的规划指引下,立足村落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基础,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将抗战时期的军旅生活与原住民传统生活相结合,打造特色化、生活化的红色体验。2018年至今,累计投入1287万元,用于场馆改造、街巷铺装、生态停车场、红色书店、林场木栈道、垂钓园等相关建设,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其中,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经提升改造,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