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让我们跟随国博基本陈列的变迁,透析国博百十年的发展。
“古代中国”是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那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时期,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又是什么样的发展状况呢?
“中国通史陈列”的筹备、开放与修改
“中国通史陈列”是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的基本陈列。陈列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按社会形态分期,展示从原始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代历史(后经过修改,以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作为陈列的下限)。
1951年2月6日,“原始社会陈列”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午门外东朝房正式展出,这是我国博物馆最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组织历史陈列的尝试。在以后的九年间,北京历史博物馆(1960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又陆续推出“秦汉陈列” “魏晋南北朝隋唐陈列”“宋元陈列”“明清陈列”“中国近代史陈列”等。这些探索为形成完整的“中国通史陈列”奠定了基础。1961年,“中国通史陈列”正式开展。
在1984和1985年,为更深入地拨乱反正,清理“十年动乱”造成的理论和思想上的干扰、扭曲,中国历史博物馆对“中国通史陈列”进行了调整,主要调整了隋、唐、元、明、清陈列,也涉及战国和秦汉陈列。
从1988年开始,中国历史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着手调整“中国通史陈列”的展览内容。在陈列设计上,提出实事求是地表现社会的矛盾和斗争,突出反映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过程的展览理念,增强了现代艺术展示手段,注重发挥博物馆语言的优越性,在展览的社会效果上实现了超越。1990年,重新修改后的“中国通史陈列”(原始社会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外展出。1997年,“中国通史陈列”全部修改完毕,面向社会开放。
“中国革命史陈列”“近代中国陈列”等筹备、开放与修改
“中国革命史陈列”是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1951年最早举办“中国共产党30周年纪念展览”,简称“七一”展览,1955年修改为“党史陈列”。从1958年开始,“党史陈列”调整为“中国革命史陈列”,并于1961年7月1日正式开放。
从1951年开始,经历1959年、1964年和1972年,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创作了一大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美术作品。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专题展览
改革开放后,中国历史博物馆加强与港、澳、台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举办了一些内容丰富的合作交流展览,取得了很大成功。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先后举办了边疆地区民族文化系列展、重大考古新发现展等专题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革命博物馆则先后举办了一系列的伟人纪念展及配合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展览,社会反响巨大。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分别举办的“中国通史陈列”和“中国革命史陈列”等,在国内外博物馆界影响深远,成为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的经典陈列。改革开放以后,两馆根据社会对博物馆的新需求,对基本陈列进行了修改,有步骤地举办了多种形式的临时展览,使陈列展览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