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经历了“闭门不出”,宣传几乎停滞,鄂尔多斯市博物院也经历了这场“考验”。2020年以前,鄂尔多斯市博物院习惯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而疫情之下,线下活动无法实现实时传播。宣传活动对媒介的使用与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宣传工作方式的一次革新。
各博物馆相继推出线上活动,以不同的呈现方式投放,给“闭门不出”的人们送去了新的文化食粮,同时,也给鄂尔多斯市博物院提供了新的宣传思路。为此,博物院先后在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开通账号,拓展传播功能,为公众打造新型的博物参观体验活动,为更多公众群体,从不同角度输出“博物馆文化”。
在科技和互联网的助推下,博物馆受众扩大到全国各地,观众规模达到14亿人之多,通过网络,博物馆可以展示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并以特色展品为依托,吸引更多文博爱好者。新媒体场景是“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媒介形态”,博物院新媒体团队首先要攻克的是“技术”难关和文物知识问题,其次是文物的视频拍摄及制作问题。团队中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儿,不断学习、复读、钻研文博专业知识,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软件等,为宣传工作开辟新思路。以新思维、新概念,推出新作品,让公众从新的视角认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人才培养。博物院在新媒体部门组建初期因条件有限,新媒体运营专业人员缺乏,需培养或引进专业人才,不断加强技术学习,贴合媒介发展步伐,从全新视角树立博物院品牌形象,组建新型对外传播文化IP。
发挥媒介优势,形成矩阵传播。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和微信、微博社交平台传播的基础上,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转化内容呈现样式,不断深耕内容,优化传播渠道,充分发挥不同媒介优势,在媒介传播中形成新的生命力。
细分媒介属性,尝试内容多元。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将视频分为短视频、中视频和长视频。1分钟以内短视频实现个体文物兴趣,2至5分钟视频讲述一个展厅或一个展览,5分钟以上长视频实现整体博物馆形象展示,或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在内容选择、文案撰写、互动形式方面,应做更精细的研究和多样化尝试。
组织开展活动,提升宣教职能。借助临时展览、主题活动等的逐步开展,推出更多的创新内容,覆盖更多公众关注点,将更具深度和内涵的展览活动或教育信息进行推送。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曾说,“让博物馆从单一或数个渠道变成全渠道,全面优化升级博物馆与所服务社区关系的途径。”
2022年,博物院推出“文物里的中国——黄河篇”系列短视频,从撰写拍摄方案、集体会议探讨、选取适合文物进行讲述、拍摄布景等,仅用一周就将此系列短视频在大年三十呈现给全国观众,并受到一致好评。“文物里的中国——黄河篇”以青铜器中的“虎文化”为基础讲好“黄河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全面揭示鄂尔多斯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凸显鄂尔多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近年来,博物院以电子漫画形式对青铜文物进行二次创作,打造文物漫画,实现了“云游博物馆”,让观众足不出户便可走进青铜文明的世界;官方微博参加全国线上大型活动上百场,制作多个系列创新主题海报,阅读量高达1.8亿次;先后参与快手、抖音平台推出“宅家看风景”“博物馆奇妙夜”“爱虎日”等活动;自主制作“云游鄂尔多斯青铜器”系列短视频,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主角”,以动画特效、叙事的剪辑方式让文物活起来;“文博小达人”系列短视频以孩子才艺和个人特色与博物馆中的文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融合式”讲述,不仅丰富了形式内容,还在小观众心中增添了对家乡、对博物馆的热爱之情。
未来,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将以丰富的博物馆文化传播内容为支撑,实现与社会各界的跨界融合,在搭乘新媒体“快车”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博物馆文化的宣传影响力,拓展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走进“博物馆文化”“历史文化”“中国文化”,让更多人受益,接受博物馆文化滋养。同时,不断收取、倾听群众的反馈和声音,努力做到博物馆文化取之于人,用之于人,服务于人,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