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连接过去,映照当下,赋能未来。近两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下,文博类场馆关闭、重启与限流渐成常态,博物馆展览、社教等项目的移动互联、在线传播繁花似锦,日益兴盛。国家文物局连续三年(2020年至2022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活动,推出了一批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制作精良、传播力强,深受公众喜爱、社会反响良好的文物类网上传播精品。
2022年度的推介活动及传播作品,又有了不少新突破、新看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曲高亦和众。活动一经启动,各地文物部门、文博机构、网信部门及相关媒体、专业文化企业积极响应,踊跃参与。推介活动办公室陆续收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网信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各直属单位等共43个申报主体的234个大项、2502个小项作品,较上年35个申报主体134个申报大项1100个小项同比分别增长22.9%,74.6%和127%。文博单位与传媒机构携手推出线上文物传播作品,其势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将持续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升华,更加便捷地阐发文物魅力,服务美好生活,增进公众福祉。
二是秀外而慧中。从推介作品中可以管窥文物类新媒体作品所应探索或追求的一些专业品质:以灵动悦目的传播形式承载专业深厚的知识内涵。
首先,作品坚持内容为王。本届推介作品内容涵盖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与社会文物、文物科技创新、革命文物、对外交流合作等文物工作重点领域;包括音视频、系列短视频、文物融媒体、动漫、条漫、云直播、H5、小程序、云展示等多样态传播类型。在选题策划上注重“物情并茂”,力求知识性、启迪性并富有可视点和吸引力。许多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表达活泼,深入挖掘、生动阐释文物价值,广受公众关注。尤其是本届活动适逢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革命历史题材、红色主题的文物网络传播精品批量涌现,令人耳目一新、大呼过瘾。
其次,作品制作精良。摒弃以往将文物实体或整个展览囫囵吞枣式地全盘照录、复制到线上展播的简单做法,此次申报的作品紧紧围绕如何提升文物实体在虚拟空间中的表现力、感染力展开巧妙构思,在虚拟中幻化真实,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触碰感,并力求拍摄、制作、传输等方面具有可靠而稳定的技术保障,使文物的生命律动、审美气质得以活化呈现和完美阐释。一些作品综合运用8K超高清、三维扫描等数字化技术,凸显文物精美纹饰典雅色彩,融合多媒体手段,升华了文物作品的温度和质感,增进了受众参与性、互动性。
三是热闹且生动。在传播方式上,首次与中央网信办联合推介,推介作品借助新华社客户端平台优势,在腾讯、网易、今日头条等平台进行推送,全网总计浏览量6000万+。越来越多的作品着力切合当代互联网用户的社交习惯,以多平台多语种推送,恰当使用轻松幽默、温情亲和甚至萌憨诙谐的网络语言,生动讲述文物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的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活动,契合当下传播趋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社会现实中,不仅克服了传统线下文物实体展览展示传播局限,而且贴近现代公众碎片化、图像化的信息接收习惯,使用互联网加持,极大地加强了文物文化传播的可及性。国家文物局推进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让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搭载多元传播平台,一方面,保证了公众用户的黏合度;另一方面,以一种打造活动品牌影响力的模式,累积传播效应,让中国传统文化“云推广”获得了纵向深度上的可持续性。中华文物全媒体(新媒体)线上传播与线下实体展览并行,构成了文物、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多维度、多渠道的传播,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与转换,将获得更多的流量与关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