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又称“拂郎”“佛郎”“法蓝”“发蓝”等,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工艺大约于13世纪末叶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以后历经明清两代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堪称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正在济南市博物馆举办的“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为观众呈现了独具匠心的中国工艺美术成就。
乾隆珐琅彩瓷子母画是乾隆年间宫廷御用珐琅彩瓷的一种题材样式,主要表现中西方子母图像,常绘有春闺课子、母子情深等内容,这类题材开启了中国珐琅彩瓷史上人物画的先例,目前存世稀少,较为珍贵。
在构图上,所有类型的子母图均采用三角形来构图,但由于造型不同,对三角形的分切方式也不同。在色彩上,子母画中的用色极为丰富,并且还常使用对比色,使得画面主题的表现色彩更为艳丽。其中,白色、黄色、浅绿色和红色使用频率较高,可能是画家或者是乾隆皇帝所偏爱的颜色。乾隆珐琅彩瓷子母画造价昂贵,绘制流程复杂,并且乾隆皇帝对前朝的画工也作了较大规模的调整,着力打造“稠密”“写真”的艺术风格。
乾隆珐琅彩瓷中的西洋子母画受到了西方具有悠久历史的“圣子母”画像及17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家庭题材绘画的双重影响,体现着西方世界里宗教与家庭的价值观。子母画虽形式较为固定,却包含多重意象。首先,子母画所表现的母爱题材,迎合了乾隆皇帝作为一位“孝子”的身份,子母画的出现,既可显示出乾隆皇帝的孝顺,又能象征皇太后的仁爱慈心;其次,乾隆年间宫廷接连发生皇子夭折的家庭变故,这些祥和温馨的子母图暗喻着乾隆的爱子、求子之心;再者,子母图中反复表现的课子图像,强化了帝王家族重视皇子读书的事实。
总之,乾隆珐琅彩瓷子母画作为特殊时期的文化产物,不仅寄托着乾隆皇帝尊亲爱子的思想情感,也满足了乾隆皇帝对于西洋艺术的猎奇与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