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是北京地区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从1920年党的早期组织到门头沟京西矿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开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门头沟区红色资源共计125处,涉及全区117个村,在全区138个村中占比将近85%(84.78%)。其中,红色资源点共计1328项,其中革命烈士、英雄人物928项,革命事迹、英雄故事154项,烈士纪念设施142项,红色遗址、遗迹54项,各类展馆、展览9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项,红色旅游景区景点9项。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定为文物的共有25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项,其中,11项不可移动文物入选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以此为线索,结合相关文献,如《聂荣臻回忆录》、《萧克回忆录》、《邓华将军传》、《虎将宋时轮》、罗立斌《八年烽火战芦沟》等,我们可以总结出门头沟区红色革命文物蕴含的区域性特征。
第一,门头沟区是全域抗战中挺进军的指挥中枢。
挺进军司令部地址的变动涉及门头沟区清水、马栏、塔河等地,根据记载,第一次挺进军指挥机关是1939年2月7日在上、下清水村成立,随后迁至三坡地区山南村;1939年春末,以白乙化为司令的抗日联军先移驻斋堂附近的马栏村,之后改编为八路军四纵十团;6月间,在敌空军一再轰炸与经常侦察山南村之后,挺进军司令部等即移驻当时涞涿与房良之间的东马各庄村。1939年10月间,挺进军司令部从涞水县与房山县交界处的东马各庄移驻宛平县斋堂以南八里之马栏村;1940年10月6日至1941年1月4日,日寇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反扫荡”初期,司政两部的“前指”,从三坡区的盘坡,罗古台一带,翻过单翅岭转移到涞水区的小峰口附近;中期,迁至沙岭西、黄峪铺等仅有两三户人家的小庄里;1941年2月,挺进军司令部在宛平县塔河,政治宣传部在粱家铺。后根据中央精兵简政的决定和军委、集总的指示,1942年2月初,宣布撤销八路军挺进军的番号,将平西划为第十一军分区。
第二,门头沟区是冀热察抗战的战略纵深及交通枢纽。
从地理空间上来说,门头沟区有98.5%的山地,当时的平西根据地中的平西,指的是北平以西的地区。具体地说,东南以平汉铁路为界与冀中区毗邻,西北以平绥铁路为界与后来开辟的平北根据地接壤,正南隔涞(水)易(县)公路与晋察冀北岳区的一分区相连,正西是雁北地区。它包括宛平、房山、涞水县境的一小部分。在漫长而激烈的对敌斗争中,其面积和边界时有变动。它的战略地位,开始主要作为晋察冀北岳区东北面的屏障,后来才又成为冀察热地区发展的重心——指挥中枢、整训基地乃至交通枢纽(被称为华北八路军抗日的“驼峰航线”)。
如今遗存的平西情报联络站旧址(妙峰山镇涧沟村)依然昭示着当年我党情报人员不怕牺牲、勇敢斗争的忘我精神与伟大情怀。孤立的文物点延伸开来就是一幅山河绵延的交通线路枢纽图。
早在“国民抗日军”时,妙峰山就是抗日武装力量从城区撤往山区的关口;宋时轮、邓华四纵队向冀东进发时亦曾占领解放过妙峰山地区,因此,这里的革命群众基础很牢固。以此为支撑,平西根据地的交通枢纽逐渐形成了多条线路与立体框架。在“地下交通”的接引下,不仅医药、电池等军需品来源大增,许多干部往来,也可以通过北平城“走近道”。平津等地的进步学生和其他知识青年,一批一批地到抗日根据地来。从北平西出西直门到平西根据地内的雁翅岭,大体上有两、三条路可走:一条是经海淀、西北旺、屯佃、圆明园、前后沙涧过妙峰山;此后又可分南北两路,北路走大风口住在老鲍家(地下交通员称他为“堡垒户”),然后去南北照台、狼儿峪、韩家台、淤泥坑上雁翅岭。另一条路是从西直门坐火车到达终点站军庄,再经下苇甸、太子墓、付家台、青白口、军向、斋堂等根据地腹地。
平西以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战略位置,多次接待和迎送了从平津各地转至延安、重庆等地的反法西斯国际人士,如美国人班威廉(燕京大学教授,曾帮助掩护我地下工作)、英国人林迈可(帮助八路军培训了许多无线电人才)、意大利人史平烈(武官)等,这对于扩大抗日根据地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
第三,门头沟区是冀热察抗战部分主力部队的整训基地。
1938年,宋邓四纵队参加冀东暴动起义后西撤至平西根据地,是对八路军总部以冀东为中心开辟根据地的战略回撤与实践修补。由此,在萧克提出“三位一体”——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的战略方针后,平西成了冀热察根据地的指挥中枢,而且在抗日战斗过程中,平西也是冀东及冀中十分区部队的整训基地,如现门头沟区的马栏、塔河、黄安等地,前可出斋堂川,后可退入百花山,是部队最好的训练、休整场所。
第四,当时的门头沟(“平西根据地”)面临北平(华北日军控制中心)敌伪势力的“围剿”“扫荡”“蚕食”等巨大压力,现门头沟区域内遗存的炮楼以及“王家山惨案”“杜家庄惨案”等就是证据。
1939年初,日寇对华北先后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和“囚笼”政策,1939年2月至6月,日寇以一个师团以上的兵力,配合以若干伪军,对平西根据地进行了3次多路围攻;而挺进军各部先后取得沿河城歼灭战、江水河伏击战、军向阻击战和打南口的援兵,截击察南运输队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并以主力一部绕至敌后,攻袭矾山堡、门头沟、长沟峪等据点。
1940年,敌人对平西发动了十路围攻,经过碣石防御、齐家庄的机动伏击和对谢家堡的猛烈夜袭等若干大小战斗,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进攻。
1941年3月到1942年10月,北平伪政权先后部署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在敌人占领斋堂川,建立了杜家庄、清水等据点后,平西根据地昌宛等县的青年更加积极的报名参军,史家营、秋林铺、莲花庵、达摩庄都是整排整班的组织起来参加战斗。
敌伪“扫荡”缩减平西根据地,修建碉堡据点,从1939年夏的45个(内日军据点18个)增至1942年初的142个(内日军据点72个),其他公路、壕沟、无人区等亦不断增加。对平西根据地危害破坏最大的,还是敌人的扫荡、烧杀、轰炸(空军)与抢掠。平西根据地内昌宛巩固区131个村庄,被敌烧毁过的有83个,蔚县南山的52个村,全部或大部被敌烧毁。
由此,研究门头沟区红色革命文物,我们可以知道,当地的人民为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谱写了壮烈的革命诗篇。在这个过程中,平西门头沟也由落后的山区逐渐变为先进革命民主的根据地,成为革命战场上“取之弥少、献之甚多”的模范根据地。
如今,门头沟区现存的红色革命文物正被充分保护利用,相关部门相继投入各类资金,对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马栏旧址、挺进军十团团部旧址、“一元春”药铺等多处革命文物实施保护修缮。修缮后,对代表性的文物点进行升级改造,如马栏村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革命文物陈列馆)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组织教育等的重要场所;妙峰山镇涧沟村“妙峰山平西情报联络站”(革命文物纪念馆)被国家安全部授予了“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雁翅镇的“田庄村京西山区第一党支部”(革命文物纪念馆)成了门头沟区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如今,门头沟区打造出了成熟的9处红色景点,设计了18条红色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本地的红色文旅业正朝着精品化、体验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每到节假日,游客们就会蜂拥而至,由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百姓的收入。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文物事业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