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种类繁多,形状优美、纹饰丰富、铭文雅致、制造精细,是研究中国商周至秦汉时期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青铜器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在同一地域产生了不同时期的风貌和特点;与此同时,经过比较研究又充分反映同一个时期,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历年发掘出土的大批青铜文化实物资料证明,湖南地区在先秦时代的青铜器文化有着自身相对完善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
湖南一带青铜文明的发展远晚于中原,直到西周晚期,中原的青铜文明才开始扩散至整个湖南省境内,这一时期是湖南华夏区域青铜器历史的起始时期,从商代至西周晚期,随着中原青铜器文化繁荣与发展,当时的青铜器无论是形态还是纹样都处于学习与模仿阶段,以兽面纹为主。第二期是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这一时期的铜制器不仅是对中原文化的一味模仿,还积极融入自身文化特征,形成其独特风貌,此阶段最突出的造型特征便是圆鼎,鼎足细高,向外撇清;纹饰也比较丰富,一般可见的有兽脸纹、龙凤纹、羊首纹、鸟纹、蝉纹、蛇纹、蕉叶纹、乳钉纹、云雷纹等,该时期湖南地区的青铜文化达到巅峰状态。第三阶段是战国中晚期,根据发掘的墓穴,可以看出当时的青铜器以素面为主,没有了复杂的装饰,更注重实用性。
青铜纹饰种类
通过检索先秦时期的相关考古新发现报告,可以把湖南地区青铜器纹样大致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和几何纹。
动物纹饰的范围非常广阔,大自然以及想象中的动物都是其题材源泉。古代中国对动物纹饰的设计也十分玄妙,最常用的多是意象结构,如兽面纹、龙凤纹、金蝉纹等,但写实的动物纹饰却不多见。
由于青铜鼎的内侧壁体积很大,对动物纹饰的展示也相对比较随意,有更多的空间可供选择分布。其中,以哺乳动物头像为面纹在铜鼎的纹饰中较为普遍。此外,还有使用动物的头部或者角部进行装饰的,如四羊方尊、牛形铜觥等。
湖南地区青铜器的植物纹饰借鉴了自然界中的植物纹理,并将之移植在铜制器上,常用的有蕉叶纹、四叶纹、卷叶纹、花瓣纹等。植物纹饰运用面积最大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适合纹样,以器物的外部轮廓线为限制,在其内侧形成适用于该器物的植物纹理;二是形成主纹理以外的装饰纹样,用来衬托主纹理。在春秋时期,植物纹纹饰主要以花瓣纹、蕉叶纹、卷叶纹等居多,到了战国时期以四叶纹、叶脉纹、花朵纹、花叶纹等居多,甚至出现多种花纹同时出现的现象。
几何纹是中国铜制器上较早产生的纹饰,一般取材于天然状态而产生的纹饰,有乳钉纹、云雷纹等。几何纹样通常以为底的图案衬托主体,反映其自然美与和谐美感,以及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向往之心。乳钉纹,呈半球形突起的装饰纹样,有的排列成整齐单一的序列,有的呈方块矩阵,还有一种倾斜格仔乳钉纹。乳钉纹可用来划分画面,或作为分界线使用,使整体画面布局井井有条。云雷纹也称为回纹,其形成类似云朵形状的纹路,而有棱角的、类似闪电的回旋型纹路被称作雷纹。云雷纹通过拍印、压印、彩绘、雕刻等方法与技术,在画面结构中进行排列。云雷纹最初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由螺旋纹发展而来。这类纹饰典型器物有乳丁铙、乳钉云雷纹编铙等,均在湖南宁乡发掘出土。
纹饰形式特征及文化内涵
湖南地方青铜器纹样中最经典的形态特点,体现为对称性、平衡性和象征性。
青铜纹样的对称,既要有利于生产工艺,又要适应当时劳动人民的审美观,还要符合统治阶级的审美要求。所以青铜器纹样中有时以两个纹样为单元格进行对称布置,或以一个图案以对称轴向两边进行。对称的形式特征,在动物纹样中应用得较为广泛,因为动物纹样在构图分布上往往是镜像相对、成双成对的。到了商代,对称才在铜制器纹样中被大量应用,现在人们可以看到,动物的形体特征大多反映了对称的自然规律。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兽面纹饰就采用或模拟了彩陶上的泥饼形象,用来表示兽面的双目。在商代中后期,除大中小型铜制器的兽面纹饰,在器身两端还通常装饰有成对的夔纹和鸟纹等辅助纹样。
平衡性在纹样元素之间的构图关系与位置排列中被表现出来,因为恰当的结构和部位布局使得各纹样元素之间的表现方式达到了均衡性。湖南的部分青铜器使用了多种纹样元素进行设计,其中的主体纹样元素和辅佐纹饰比例恰到好处、相得益彰,但并非完全毫无规则地堆砌,而是把主体纹样元素和辅佐纹饰相互融合,使整个铜铸器大气华美,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均衡的图案纹样不论从个体或整体上看,都和整体端庄凝重的青铜器相和谐。
青铜器表面的不同纹饰,用于不同场合进行占卜,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应的形状体现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羊作为青铜重器着力展现的重要对象,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在先秦时代,人类对羊的个性一般有两种概括:善知礼,外柔内刚。羊最通俗或民间化的象征性含义便是“吉祥”,吉祥有时直接写成“吉羊”。
湖南出土的青铜纹样已深深打上现代社会生活的印记,是其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通过比对青铜纹样的研究,从早期的兽面纹演变为中期的动物纹、植物纹和几何纹等,再到后期的素面青铜器,可以得知湖南地区先秦时期青铜文化始于西周晚期,兴于战国早期,衰于战国中晚期。这一时期既能对中原地区青铜文化进行借鉴,也能融合本地文化特色,对青铜器纹饰进行革新,在我国青铜文化史上添上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