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作为人民群众了解考古工作的窗口,在田野考古中已有很多实践案例。许多考古工地布设了文物考古知识科普展板,设立了公众开放日,开展了考古知识科普讲座,并通过电视媒体、纸媒等进行考古成果和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在以往的田野考古实习工地也积极开展此类活动,例如:2018-2020年在吉林双辽大金山遗址和山西运城夏县师村遗址设立公众开放日,宣传考古与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对农村文物保护状况进行调研;自2017年以来与吉林省电视台合作出品了《梦想·成真》《山西夏县师村遗址》等一系列考古纪录片和宣传片;通过新华社、《吉林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田野工作进展和重要发现等。这些公众考古活动及宣传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为普通民众了解考古工作提供了渠道,有效地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观念,同时也扩大了考古学科及院校本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为公众考古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陈旧的宣传形式和单调的科普内容对大众的吸引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类似信息的增多而不断减弱,公众对于考古学科的了解程度在不断提高,并形成了更进一步的“知识需求”;另一方面,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开放日和讲座等面对面的宣传形式受到诸多限制,“无接触式”公众考古成了一种必然选择。如何建立一个体系化的宣传模式,用更加多元的手段向大众展示考古事业,吸引大众兴趣,普及考古与文物知识,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2021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以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尝试建立起了形式多样、内容充实、载体丰富的公众考古综合宣传模式。
第一,在宣传形式上,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及面向的不同对象进行灵活多样的宣传。落实抓好常态化疫情群防群控的要求,推进无接触式公众考古宣传形式,取消公众开放日,通过多种媒体进行考古与文物知识的线上传播。此外,向特定群体开放线下参观权限,例如为闻喜中学、康杰中学等学校设置团体参观预约制度,在对来访团队进行登记和测温后,为其讲解考古与文物知识,提高学生群体对考古学科的兴趣,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邀请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到基地与师村遗址进行参观,增加各级单位对考古工作的了解度与重视度,帮助其更加直观地了解考古工作的软、硬件需求,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积极为考古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在宣传内容上,改变以往“媒体问什么我们就回答什么”的被动合作状态,与传统媒体深入合作,展现更为全面、深刻的宣传内容。电视媒体方面,转变媒体的旁观者视角,邀请吉林广电的媒体制作团队深入考古田野一线,到相对封闭的考古基地进行为期几周的实地考察,与考古队员同吃、同住、同行、同作,使其参与到考古工作的野外发掘、室内整理、教师授课等各个环节中。制作团队不仅获得了更多侧写田野考古工作的视角,更在相处中了解考古工作者,体味到田野考古的酸甜苦辣,以参与者的视角制作出了贴近考古人真实工作场景和生活状态的纪录片《追梦田野》。纸媒方面,与《运城日报》《运城晚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继续保持良好合作关系,邀请各记者团队前往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做有温度、有灵魂的采访,使新闻报道不再流于表面,具有更多的人文内涵和公众吸引力。
第三,在宣传载体上,主导覆盖多个平台的宣传体系的形成。利用考古学院自主创办的“吉大考古”和“吉大考古青年说”等公众号,实时推送基地的工作新事件与田野新进展,目前已发布涵盖教学、科研、实践、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公众号文章,获得了超过20000次的阅读与转发量,扩大了宣传辐射面,增强了影响力。在微博与抖音等平台上通过 “吉大考古小丫头”及“考古人方启”等账号,推送具有趣味、吸引力强的短视频和科普文章,在宣传文物与考古知识的同时,形成多点联动的良性宣传链。此外,通过“今日闻中”“山西省夏县中学”等在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在宣传县校合作活动之外,对师村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进行宣传,扩大了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在当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以在师村遗址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的田野考古活动为依托,建立起来的这一公众考古综合宣传模式涵盖了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宣传载体三方面,形成了较全面的公众考古宣传体系,对于田野考古中的公众考古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形式上,通过“无接触式”公众考古保证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公众考古宣传,同时向重要受众进行“精准公众考古”,以更好地达到宣传目的。在内容上,引导合作媒体从仅关注重大发现和公众活动的“叙事”转变到还关注考古人这一群体的“写人”,媒体团队通过实地考察,转换了视角,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侧写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考古人形象,最终呈现出的报道和作品充满非切身体验而不能得的细节,全方位、多纬度地展现了有深度、有内涵的“考古人的考古”,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载体上,不仅重视传播理念和运作机制成熟的知名传统媒体,保持宣传的深度与力度,同时也积极运用互动共享性强、形式多样的新媒体进行传播,注重传播广度与趣味性,不论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研讨还是充满趣味和人情味的生活剪影,都能够在多平台宣传体系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宣传。这一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有望为公众考古宣传增添更多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