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博物馆承载乡村历史与文脉,是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振兴乡村的重要平台。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可以很好地促进文旅反哺,文旅共富。
建设乡村博物馆的若干做法
政府引领,镇村共建。 政府是乡村博物馆建设的主要推手,需做好规划选点布局,安排建设资金,明确建设规模,建立工作计划,督促建设进度,把控建设质量。镇村则需做好具体落实,解决土地与场馆政策安排,整理周边环境,安排建设管理,启动并落实后续长效管理运营机制,激发乡村博物馆应有的自身造血功能。
专业指导,村民参与。 博物馆建设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基础与专业的策展,包括展览大纲、展览内容、流线组织、展品鉴别、形式设计、灯光布置,以及与博物馆管理相关的讲解服务、藏品管理、安全管理等。浙江省已组织一批由国有博物馆牵头,地方文史专家合作的乡村博物馆建设专业指导团队,参与乡村博物馆的具体建设,比如在专业指导下,对一些乡村人文陈列室、知青纪念馆和文化礼堂等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已取得良好成效。
挖掘资源,展现特色。 在浙江的建设经验中,建设乡村博物馆一方面在于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内涵,包括当地具有历史人文内涵的山乡自然风貌,家族历史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与乡贤名人,以及具有乡村辨识度的特色文化,散落于乡村的红色革命记忆,别有特色的乡村风俗节俗、生产生活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甚至是特色方言与美食小吃等。
另一方面,也把文物与非物质遗产保护有机链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此外,乡村博物馆还可以与乡村所在地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乡村博物馆扩大特色产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助推产业向纵深发展。
提升环境,引入风尚。 建设乡村博物馆可以提升乡村百姓的文明素质与自觉意识。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一方面培育文明乡风,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将其转化为现今社会的乡村社会治理资源,推进乡村有效治理,在改善乡村自然环境的同时,引入现代的文明理念与时代风尚,结合时代审美,促进乡村文明进步。
保护遗产,留住技艺。 通过乡村博物馆,将属于当地的文化遗产,如古村落、古驿道、古宅院,乡规民约、家风家训,以及延续古人生产生活状态且濒临失传的手艺、节俗、小吃、语言等进行发掘和展示,可以起到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增强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和意识的作用,并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也可以培养村民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增强其文化自豪感,让这些历史文化持有者觉醒起来,使乡村历史文化景观真正得到保护、传承和永续利用。此外,乡村博物馆还可以成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习所,通过展览展示和组织研学活动,让传统技艺等非遗得以传承。
文旅融合,推进互动。 乡村博物馆建设,既要立足于文旅融合,又要推动乡村的文旅融合。乡村博物馆建设,既是历史文化的挖掘,让大家走进乡村,留住“乡愁”,同时也带动乡村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振兴与城乡共富。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作为乡村旅游吸引物的乡村博物馆平台,注重挖掘吸引各类人群的文化元素,整合打造游客文化体验与互动体验的研学线路,让游客在观赏乡村美景、沉醉于青山绿水的同时,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当前的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由于乡村博物馆为新生事物,短时间内的建设,会存在定位不够准确、挖掘不够深入、研究不够透彻、藏品短缺不能支撑起整个展陈等诸多问题,同时也存在策展与后续管理人才短缺、持续运行难以为继等一些困难。
对于藏品,如《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中就已经明确定义:乡村博物馆藏品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作为见证乡村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特色文化及生产生活的文物、标本、资料、模型、器具及产品等的总称。定义外延宽泛。解决藏品短缺的关键在于对乡村当地历史文化与乡风民俗、社会生产等各方面能否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能否得到地方干部群众支持配合,挖掘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珍稀藏品。
针对运营人才欠缺问题,一是需要采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解决部分建设工作;二是可在培养乡村人才上下功夫,结合乡村文保员和非遗传承人等,组织乡村博物馆建设、运营、讲解、社教、研学等系列培训活动,注重培养有技能、有想法的乡土能人,给予一定扶持与优惠政策,推动乡村博物馆在乡村振兴中真正发挥作用;三是建立“引贤、引才”机制,可以采用“柔性机制”,让乡贤与人才回归乡村,助力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运营与乡村振兴;四是有条件的乡村建立“筑巢引凤”机制,建立大学生村官等落籍乡村的优惠条件,解决其编制、住房、薪资等工作待遇,为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提供必要条件;五是鼓励社会机构参与乡村振兴,设立目标要求,完善运行机制,把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运行纳入其中,并从资金、土地流转等方面建立配套扶持政策,从整体上将乡村文旅发展和产业振兴统一起来,推动乡村共富。
当前的乡村博物馆建设存在“小、散”,且社会关注程度不高等状况。除了与地方政府行为或产业结合的博物馆之外,多数乡村博物馆的后期运行,包括日常开放、讲解服务、社教与研学活动组织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后期运行问题,一是可以考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在建立相应的免费开放制度下,由财政安排一定的免费开放经费;二是组织熟悉乡村历史与博物馆情况,并有一定文化情怀的老书记、老村长、老同志,以及乡土能人参与到乡村博物馆的后期管理。或者创新管理运营方式,推行“管委会+村庄”模式,由当前的政府部门直接管理转变为在政府指导和监管下运营,成立博物馆管委会,让村民参与管理运营并将博物馆收到的实际效益与村民的利益关联起来,提高村民的参与度,为博物馆的发展培养内生动力;三是有条件的乡村博物馆可以考虑引入非遗产业与研学活动,并在其周边配套一定的休憩与餐饮服务、乡村土特产与特色文创产品销售服务;四是通过乡村博物馆搭建现代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视频、抖音等,培养乡村博物馆小能手,打造可以推介乡村旅游、乡村特色,并可以直播带货乡土特产的流量网红,产生网红效益;五是要把乡村博物馆纳入乡村旅游线路进行宣介;六是可以给予政策与荣誉,合理引入民间资本,推行“公私合作”,或由乡贤认养管理乡村博物馆。
乡村博物馆可以成为赋能文旅,推动城乡共同发展的“链接键”,建设的乡村博物馆是静态的,但其对于乡村振兴与乡村共富的作用却是动态,并且是延续的,对于描绘乡村共富新画卷,有着长远的引领带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