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文物大省,文物资源丰富,内涵特色鲜明。在广袤的湖湘大地上,史前遗址、革命文物、传统村落等重要特色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有“万年湖南”“红色潇湘”之称。
多年来,湖南文物工作坚持务实创新抓保护、攻坚克难促发展,文物事业成为展示湖南历史文化形象的亮丽名片、保护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改善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
抓主抓重
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湖南文物资源申报实现新突破,成功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第十、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2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1处,中国传统村落401处等一批重要文物资源,全国文物资源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
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制度设计、政策供给,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文物工作格局。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关于深化湖南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战略合作协议》,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中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湖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20-2022年)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加速推进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建设等九项任务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文物合理利用创造创新工程等五项工程。
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及纪念馆、秋收起义旧址及纪念馆、平江起义旧址及纪念馆等革命文化纪念传承园区建成和完善……“十三五”期间,湖南实施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利用项目146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效保护率接近75%,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效保护率接近50%。
将湖南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重点文博单位纳入科研事业单位管理范围,推动省文物保护利用中心专业技术咨询评估能力建设,市县两级文化旅游部门全部加挂文物局牌子,组建文物利用中心或考古所,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逐步得到充实,文博事业单位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湖南文物工作创新成果丰硕,逐步实现由单个部门、单一力量向多个部门、多种力量乃至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局面的转变,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革命文物和考古遗址为主题的文物保护利用园区建设、率先将国有文物安全纳入对市州党委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建立文物安全“四级”巡查体系,全省文物工作整体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考古探源
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进程
作为长江中游新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重要区域,湖南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察和实施的重点地区,重大文物考古成果实证湖南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湖南承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三、四阶段的课题任务,通过研究澧阳平原的聚落形态,复原该地区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基本模式,并探讨这种模式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确认澧阳平原是长江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鸡叫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地处洞庭湖西北的澧阳平原。该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课题实施的重点项目。
2022年,鸡叫城遗址“一鸣惊人”,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发现一处主体建筑,面阔5间,室内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加上廊道总面积为630平方米左右的木结构房子,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2700年。据专家介绍,该木结构房子体量超大、结构规整、基础保存完好,是中国考古百年首次发现,为研究长江流域史前建筑形式与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填补了中国史前建筑史的空白。海量稻谷糠壳和稻田的发现,为理解稻作农业视野下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途径与方式提供了重要物证。
13项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项考古成果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3处遗址被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一串串数字,见证着湖南探源中华文明的精彩历程。
近年来,湖南强化文物考古和抢救性保护,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全省完成57个省级以上园区文物影响一般性评估,配合机场、高速公路、高铁、电网、气化湖南等重点建设工程开展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97个、考古发掘项目116个,抢救保护出土文物和重要标本10万余件。
湖南加强国家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建设,不断完善提升城头山、长沙铜官窑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湖南考古团队走出国门,通过重要文物考古合作项目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援助孟加拉国的联合考古项目重要成果被写入孟加拉国历史,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理念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援藏考古成果突出,持续开展山南庄园寺院壁画调查研究,出版《西藏中小寺庙壁画调查和数字化记录》等著作。
积极推进
博物馆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2021年底,湖南共有博物馆174家,拥有藏品总数200余万件。依托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湖南进一步完善以省博物馆为龙头、重要纪念馆和市州博物馆为支撑,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特色专题博物馆为重要内容的湖湘文化博物馆体系。
展现灿烂湖湘文明与辉煌中华文明,湖南各博物馆推出的原创或引进展览,成为观众深度了解湖南、开阔眼界的窗口。“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等13个陈列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精品奖,“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等14个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湖南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年均推出陈列展览400余个、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近1000场次,年接待观众游客约6000万人次,免费开放观众满意度升至95%,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湖南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举办节会活动,助力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发展。湖南省博物馆通过实施项目合作、商标保护、文创授权、将文化产业中心改制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等举措,打造文创经营平台,依托馆藏文物推出一系列观众喜爱的文创精品;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重新规划布局文创商店,以“品质化优先、原创性优先”为出发点,开发纪念邮册、传统古法毛笔等10余种文创产品。湖南在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覆盖受众超过千万人次。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相关话题总点击量达7.35亿次。累计举办十届湖南文物国际博览会和两届湖南(金秋)文物博览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参展商和收藏爱好者,对于促进文物艺术品交易、活跃文化市场、增进民间收藏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湖南是革命文物大省。湖湘大地上,留存有2300余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湖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发掘好、保护好、阐释好存留在三湘大地上的红色资源,建设好“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打造湖南“红色资源库”。“十三五”以来,国家和湖南共投入8.16亿元,有效实施保护项目507个。
社区、学校、厂矿、农村和兵营内,湖南省内博物馆、纪念馆的文博人讲述着一件件革命文物,传递着背后的感人故事、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一座座革命场馆,是观众瞻仰、体验和旅游的场所,也是集多种功能为一体、开放式的革命文化园区。
“百馆百展颂百年”展览展示活动推出超过100个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主题展览展示,构建了湖南革命文物陈列展览全景式、立体式展示宣传格局。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睹主席遗物 学伟人风范 做合格党员”党课宣教以毛主席遗物为依托,通过深挖有73个补丁的睡衣、连修鞋匠也不愿意补的皮拖鞋等遗物背后的故事,展现了毛主席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获得广大群众的欢迎。
目前,湖南已形成以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湘西州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化品牌,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
底线思维 多举措确保文物安全
湖南聚焦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事故三大风险,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深入推进全国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的通知》《文物保护工程安全检查督察办法(试行)》等有关通知部署。湖南文物部门和公安机关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持续开展专项行动,不断完善联合打防文物犯罪机制,将盗窃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文物建筑构件等犯罪活动列入重点打击内容,打掉一批文物犯罪团伙,有力推进了文物平安工程建设。
为建立文物安全基础信息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和压实文物安全责任,湖南制定实施《湖南省文物安全巡查工作指南(试行)》《湖南省文物局文物违法案件督察办法(试行)》,联合湖南省检察院制定实施《关于将文物保护纳入公益诉讼范围的实施意见》,指导市县建立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积极推进将文物保护纳入公益诉讼范围。
2022年5月,湖南省文物局召开文物安全工作专题会议,落实全国文物系统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要求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及时对汛期、火灾、盗掘盗窃、法人违法等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特别是博物馆、古建筑、古桥、文物保护工地等场所的安全风险研判,并制定落实针对性防范措施,确保文物工作安全。
在国家文物局开展的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查与指导性案例遴选工作中,湖南有关案例荣获“十佳案卷”或“优秀案卷”,湖南省文物局获评全国文物行政执法督察优秀单位,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肯定和表扬。
下一步,“湖南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湖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表示,将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大力推进考古强省建设和“两馆两园两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明湖湘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三湘大地上的遗产、湖湘特色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活起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