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我们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让文物之光照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第一,要让文物保存下来。要用敏锐洞察力,不断征集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物。对文物进行科学命名、分类管理;规范使用流程,确保文物在各个环节安全。
第二,要让文物“活”下来。要对影响文物寿命的病虫害、霉菌等持续加强预防性防治保护措施和濒临消亡文物的抢救性修复保护。
第三,要让文物“转”起来。依法依规加大文物统筹协调力度,促进藏品借展和重要展览巡展常态化制度化,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线。
第四,要让文物“智”起来。大力推进文物资源的数字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博物馆,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第五,要让文物“动”起来。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加强观众与文物互动,设计出更多适合观众需求的文创产品,使古老文物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
第六,要科学准确阐释文物价值。加强文物研究,深刻理解文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着力阐释好、传承好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把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充分释放出来,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第七,要让文物融入人们的生活。对内,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外,要加强文明对话,倡导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充分发挥文物交流作用,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用文物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回顾历史,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是滋养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源泉。展望未来,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我们要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达到更远的远方,就必须寻根固本、知往鉴来,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让文物之光照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