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新生代文保员孵育拓展训练夏令营开营仪式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原称鄞县,始建于秦。文物古迹众多,文物工作在浙江各县(市、区)排名始终靠前。
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是鄞州区文物工作的一大亮点。文保员们从最初在工地动员上交出土文物起步,进而参与祠庙、桥梁维修,文保单位守护,打击盗掘走私,宣传文物法规、编写地方史志,工作内容不断拓展。
整合优化,形成网格
20世纪90年代,鄞县拥有500多处文物史迹点,而文物干部只有8人。为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保护文物,鄞县每年划拨4万元至5万元经费用于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
就地就近、敢抓敢管的文物保护员队伍组织起来后,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使之凝心聚力,形成县、镇(乡)、村三级纵横交叉的文物保护网络,做到事事有人干、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基层文保小组由当地政府发文公布,主管领导和文化站长担任正副组长,协调、管理辖区文物保护工作。
东钱湖韩岭乡率先划好片区,建立了“三定一奖”制度,即定人、定点、定任务、年终奖励先进。“三定一奖”扎实有效,在鄞州全区推广。2005年,鄞州区全面调整镇(乡、街道)文保小组,建档立卡,发放文保证,确立考核制度,使文保员认识自身的职责和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动态管理能力。与此同时,把文保工作列入镇(乡)文化站年度工作目标,分片包干,列入评比范围,定期检查考核。
学习培训,提升素质
文物保护员来自社会各个层面。他们履历不同、学历不同、岗位不同,有企业职工、在校师生,还有理发员、驾驶员、保管员、营业员、兽医、电工等。鄞州区文物部门编印《文物通讯》,举办文物法规讲座、文物知识竞赛,选送骨干参加宁波市业务培训和考古发掘,专家们现场传授知识。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文管办”)工作人员下乡时,经常带文保员到地头、山头,讲解文物的年代特征、文保单位的环境风貌、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灌输业务知识,廓清迷蒙认识。1982年,丽水乡有汉墓清理发掘,文管办吸收了二十多位文保员,白天参与清理墓葬,晚上听文物专家讲课。1997年,文管办联手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与东钱湖镇文保员启动“标杆结对工程”,进一步提升公益性岗位履职尽责自觉性。针对文保队伍老龄化问题,物色接班人,培养年纪轻、爱好文化文物工作的文保员。目前160多名文保员中出现了父亲带儿子,师父带徒弟,党员带团员的新局面。
关心爱护,树立榜样
在物资匮乏年代,文保员们征集上交文物,文管办给他们报销差旅费,赠送印有“鄞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白色搪瓷杯、碗和洗脸盆。
文保小组的建立,一般都由当地镇(乡)政府发文件公布,并建立人事和工作档案,详细记录文保员个人履历和工作业绩,包括上交的文物、反映的信息、提出的建议等,也为年终总结评比积累材料与考核依据。对文保员反映的问题,如砖瓦厂取土、宕山采石发现的文物、基建工地上暴露的古墓、文保单位旁边搭建了违章构筑物等动态隐情,文管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加大文物监管力度,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文物流通环境,使文保员有依靠,说话有底气,办事有信心,生活上有温暖。市级优秀文保员俞秀忠生前两次患病住院,当地文广局领导到医院探望,并为他争取贫病困难补助。
文管会发文表彰年度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在鄞州区、宁波市和浙江省电视台、《宁波日报》《浙江日报》《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等宣传了二十多个先进集体和个人。
横溪镇栎斜村毕玲华,八十多岁高龄仍坚持保护古窑址和古墓葬,动员民工上交明代铜龟,收集石构件集中保管;咸祥镇朱守本动员上交大革命时期农会自制刀具,被当地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人大代表;鄞州区鲍贤昌热衷于编写村志,主编了《探寻古鄞》等地方史籍二十余本,被评为“鄞州好人”“优秀共产党员”;姜山镇走马塘村文保员邬毛银,被评为姜山镇“两富”标兵、宁波市最美古建筑守护人。他们为保护文物不计报酬,默默奉献。
鄞州区因人因地制宜,推选优秀文保员,激发文保员积极性。鄞江镇文保员陈思光,原为兽医,因爱好地方掌故采集,钟情古水利工程它山堰及其配套设施研究,十余年来笔耕不辍,自费油印鄞江风情小册子。后经当地政府推荐,陈思光成为它山堰文物保护管理所专职工作人员。1994年,文保员谢国旗听到十公里外的山村有两尊明代石翁仲被卖到浙江省慈溪市,当即冒雨骑自行车前去了解情况,说服了村民,第二天将原物追回。后来他由文化站干部转到文管办工作,荣获“三普”先进个人。
文保员学法、知法、守法,参与打击盗掘古墓,参与查处文物贩卖。1989年,参加五乡镇阿育王寺夜巡队的文保员,抓住了盗窃明代铜佛像的犯罪分子。1991年秋,五乡沙堰村的张伍宝发现山腰有人盗掘古墓,他一边立刻向派出所报告,一边与儿子立刻奔赴现场,抓住犯罪分子,受到公安部门的表扬。1995年3月一个阴雨天,横溪镇文保员卓启根等发现可疑人员在丁湾山上伺机掘墓,他迅速告诉当地文化站和派出所,犯罪活动得到及时制止。2012年7月,姜山镇丽水文保员孙苖初上山巡查时,发现盗墓者在打探洞,他叫来文保员卓启根,并马上向上级汇报,打110报警,盯牢作案汽车,协助公安机关抓住了犯罪嫌疑人。东钱湖横街村的毕浩英,几年来在十多个山岙中进出二十余次,查找到二十余件南宋墓道石刻,为专家们踏查锁定目的地,防止石刻损毁、迁移,为研究史氏家族和墓道石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白岳乡山下庄村的任久善,在西岙和潘岙,发现了四处明代名人墓地、十多件墓道石刻,还在村民手里收集了五方明代墓志并上交。东钱湖畔的孔松年、朱阿国、徐桂芳、屠仲光、史东奇等也发现了不少宋明墓道石刻和墓志。尤其是原上水村村主任屠仲光,秉承父亲遗志,以身作则,保护宋代史渐墓道及晋代窑址和五处文保点,制止土葬做坟,协助警方破案,促进南宋石刻公园建设,1998年荣获“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
真情执着,不负众望
文保员是文物政策的宣传员、文物信息的通讯员、文物史迹的管理员。
横溪镇文保组长卓启根,1974年建造横溪水库动员民工上交出土文物,四十余年来无怨无悔,协助清理古墓葬,保护古墓群,培养接班人,2004年被授予“全区业余文保工作终身成就奖”。
下水乡文保员史永和,新中国成立初入党,担任过乡党委副书记。退休后分管村老年协会、群众来信来访及计划生育等工作。1986年起,为开发东钱湖,带头捐资捐物,发动村民集资五万多元,发起修复曾做牛厩间、屠宰场的清代忠应庙,在庙内陈列王安石在鄞史迹,协助市、县专家调查南宋墓道石刻,发现宋代墓志铭五方,石刻三十多件,石桥梁两座,以及家谱、祖传画像等重要文物。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鞠躬尽瘁。逝世前,将庙内结余的存款如数上交,在清理他的遗物时,打开一袋袋沉重的包装袋,里面都是他修庙的记录和搜集整理的王安石资料以及南宋史氏墓道石刻分布情况。
还有已故的百梁桥文保员俞秀忠、洞桥乡老党员徐水道、程家村原村主任兼出纳李阿甫等人,以几十年如一日的情怀,立足家乡,踔厉笃行,成了文物保护的主力军。当时鄞县收藏的2000多件藏品,有1200余件是文保员不辞辛苦一件件找到并上交的。因此有专家认为,鄞县的文物藏品有三多,即出土器物多、青瓷器多、文保员上交多。
2007年,鄞州区“三普”,共查明不可移动文物3890处,其中调查登记并被录入国家数据库的不可移动文物1959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文保员协助普查队,不辞辛劳,扎实开展野外调查工作,涌现了金昱昱、朱德本、陈邦杰、张煜熇、俞烁良、舒厚定、戚华昌、陈宝夫等先进个人。
如今,鄞州区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处、市级文保单位一处、区级文保单位七十处、市级文保点25处,区级文保点159处。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鄞州区文保员队伍及素质进一步提升,作用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