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科技考古五十年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崔剑锋

1973年,在北京大学和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大力支持下,严文明先生等老一辈考古学家通过积极策划和协调,抽调技术物理系陈铁梅先生、应用化学专业原思训先生、无线电系王良训先生三位至考古专业,筹建国内高校第一家以考古学为主导的文理交叉考古实验室——北京大学考古年代学实验室,实验室于1975年建成,开启了我国高校文理交叉实验室建设的先河。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1998年,年代学实验室正式更名为科技考古实验室,立足第四纪年代学,开拓更多的科技考古研究方向,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北京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一直在科技助力考古学研究的路上奋力前行,为北大考古乃至中国考古贡献自己的力量。

考古年代学——立学之本

1975年,北京大学考古年代学实验室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套液体闪烁计数碳十四年代测定系统。并于一年以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批碳十四年代数据。其后双方又联合开发了碳十四测量所用标准物质——中国糖碳标准,获得了198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为国际碳十四测量的标准物质之一,为世界上多家碳十四实验室使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两家实验室共同承担了我国常规碳十四年代学的学科建设和技术培训任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碳十四年代测量工作者。至21世纪初,北京大学考古年代学实验室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年代实验室通力合作,通过常规碳十四测年,共同完成了初步搭建我国史前考古学文化绝对年代基本框架的任务。在全力建设碳十四年代的同时,实验室还针对考古学、地质学的不同需要发展了包括释光测年、铀系法测年以及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年等一系列的测年方法并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992年,时任北大校长陈佳洱院士主持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串列静电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系统,考古年代学实验室承担了样品前处理和石墨样品合成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加速器质谱测年系统的引入,完全克服了常规碳十四测年的缺点,大大提高了测年精度,同时减少了样品用量,但其制样流程和方法也更加复杂,考古年代学实验室合力在很短时间内即自主建立起合成效率高、本底很低的国内第一套石墨合成系统,双剑合璧,使得北大碳十四测年迈上了全新台阶,足可比肩当时国际碳十四测年顶尖实验室,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考古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实验室。

2005年,北大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参加了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全世界共有六十多个实验室参加的第五次国际标准碳十四样品比对测量(VIRI),测量结果与IAEA公布的样品现代碳比值和年代偏差在一个标准误差(1s)之内,进入了全球碳十四测年实验室前5%的行列,标志着北大碳十四测年已跃居世界前列。

2007年,在吴小红教授的主持下,建成了国内唯一、国际先进的多反应器多转换头不锈钢加速器碳十四制样系统(包括CO2生成与纯化系统、石墨合成系统),其制样本底水平、可靠性和效率都居国内首位、国际领先地位,并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年代学实验室建设初期,就本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建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编年的宗旨,承担了大量的国家课题,特别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样的国家重特大项目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碳十四测年技术为实证中华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誉为“史前考古学的一场革命”。

多学科并举——科技助力考古

随着中国考古学基本任务从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转至全面复原古代社会的研究,北大科技考古的发展理念也从单一的年代学发展成为多学科并举,以更好为考古学服务。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北大考古于1998年增设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和古代建筑考古方向,考古年代学实验室也因势利导,扩建成为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2003年以后,因学科建设需要,分成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两个实验室)。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在北京大学和考古文博学院两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以服务考古学为原则,坚持建设北大风格的科技考古学,研究方向逐步从考古年代学扩展至包括年代学、定量考古、冶金考古、陶瓷科技考古、考古化学、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古代建筑、文物保护、体质人类学、GIS考古、古DNA等多学科联合的门类齐全的科技考古实验室,建成了国内高校体系最为完整的科技考古实验室。实验室同时保持着和国内、国际相关学科方向良好的互动状态,从而一直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积极参与中国考古学学科建设。

深耕田野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的立学之本,科技考古实验室根据北大田野考古学的特点,建设和田野考古相关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大力发展田野考古信息化。同时在田野考古现场信息提取方面进行技术研发。另外在陶瓷考古、冶金考古、动植物考古等“专门考古”教学科研当中,均将科技考古方法放在突出位置,体现了科技、考古交叉融合的学科特色。

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科技考古实验室在教学科研方面均成果斐然。近年来,实验室陆续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40余项,各类项目年均到校金额300多万元,在Science、Nature、PNAS、文物、考古、考古学报等期刊年均发文30篇以上,为北京大学赢得较大声誉。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输送了大量高端人才从事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和古代建筑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考古学受到重视的当下,科技考古实验室未来将“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以科技为手段,以考古为目标,为实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努力奋斗,争取推进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和考古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早日建成。



往期回顾

    没有往期刊物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444s